基本概況
鹿木鄉位於瑞安市西部山區,屬全市18個經濟欠發達鄉鎮之一,轄 12 個行政村,2008年,該鄉共有居民3066戶,總人口13508人,耕地面積6037 畝,人均耕地面積 0.45 畝,林地面積 18354 畝,是個典型山多地少的山區鄉。
特色產業
馬蹄筍是瑞安市一大傳統名優產品,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2001年被浙江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林業特色基地後,瑞安市委、市府把馬蹄筍作為林業的主導產業發展,並編制了《瑞安市馬蹄筍基地建設總體規劃》,出台了各種鼓勵措施,推動馬蹄筍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格局。其中作為馬蹄筍中心產區的鹿木鄉,現有馬蹄筍基地面積近5000畝,並擁有一個省級綠竹科技示範園區,建成一個占地37畝的綠竹資源基因庫和一個面積30畝綠竹良種繁育中心及面積10畝的豐產栽培示範園。浙江省效益林業十大精品基地認定鹿木鄉馬蹄筍基地為浙江省效益林業十大精品基地之一,進一步提升了鹿木鄉馬蹄筍產業發展的高度,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引導鹿木鄉馬蹄筍產業向優質、精品、高效的方向發展。
鹿木鄉山多地少,全鄉有耕地5989畝,其中水田4442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不足0.46畝。鹿木鄉的主要經濟作物為馬蹄筍和山藥,其經濟效益高於水稻。因此,受到當地農民民眾的歡迎,農民對種植馬蹄筍和山藥等經濟作物熱情高,體現了農民民眾對高附加值特色經濟農業的渴求。瑞安是浙南馬蹄筍主要產區,鹿木鄉則是瑞安馬蹄筍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該鄉馬蹄筍的種植面積已發展到6200餘畝,其中投產的有4000多畝,年產量高達400多噸。其生產的“瑞綠”牌馬蹄筍,除銷售溫州市場外,還遠銷到上海、杭州、寧波、金華等大中城市。
鹿木鄉馬蹄筍合作社服務範圍主要是馬蹄筍(又稱綠竹筍)的種植和銷售。其次是苗種的培育和銷售。主要經營綠色農產品,“瑞綠”牌馬蹄筍。合作社於2002年8月份成立,位於瑞安市西部飛雲江上游鹿木鄉岙底村,基地面積5000多畝,每天產筍10多噸,出產時間5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合作社以大戶為主體,股份制形式自願組建,現有社員500多戶,註冊“瑞綠”商標,實行統一品牌。並設有銷售,農資供應,技術開發,培訓中心以及財務管理等部門。資金來源以股東和社員入社經費為主。據統計,銷售馬蹄筍近1000噸,年銷售總額400多萬元。
經濟發展
鹿木鄉位於瑞安市西部山區,屬瑞安市18個經濟欠發達鄉鎮之一,轄12個行政村,3066戶,13508人口,耕地面積5989畝,人均耕地面積0.45畝,林地面積18354 畝。鹿木鄉大力實施“重鎮強鄉”戰略。經過全鄉上下共同努力,各項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在市委、市府和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鹿木鄉積極開展致富奔小康活動,在全鄉廣大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下,農村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社會各項事業明顯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發展。2004年度實現國民生產總值905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達2850萬元,工業生產總值達1750萬元,第三產業產值達44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215元。2007年全鄉實現國民生產總值達12110萬元,同比增長11.85%;其中農業產值達3275萬元,同比增長3.66%,工業生產總值達2780萬元,同比增長20.86%,第三產業產值達6055萬元,同比增長12.85%,農民人均收入5650元,同比增長9.21%。同時,全鄉的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社會保險各項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鹿木鄉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目標,農業經濟保持了健康發展的態勢。繼續大力發展馬蹄筍、早芋、山藥三大主導產業,培育馬蹄筍良種工程,研究解決馬蹄筍保鮮問題,鹿木鄉共種植馬蹄筍6300多畝,全年馬蹄筍產量可達2000噸,總產值突破600萬元; 全年種植山藥2000多畝,早芋800餘畝,大棚番茄210畝,清明早茶300多畝,而且早茶被評為有機富硒食品。鹿木鄉根據丘陵地帶氣候條件,形成了山頂山腰種植早茶、山腳山園種植馬蹄筍、旱地乾田種山藥、水田良田種水稻的立體形框架。鹿木鄉認真落實、積極建立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深化信用社、供銷社和農村科技推廣體制改革,提升服務“三農”水平,認真落實糧農補貼政策。同時,開發和改造土地資源,完成宅基地建設復墾工作。林業方面,圓滿完成山林延包工作,強化森林消防工作,完成森林防火帶建設3.5公里。鹿木鄉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重點扶持工藝品、服裝加工、製藥機械等幾家骨幹企業,放手搞活第三產業,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鼓勵村民外出務工致富。
鹿木鄉發揮環境資源優勢,農業產業化與旅遊業相結合,合理適度開發,形成農業觀光、農家樂休閒業。充分發揮鹿木鄉山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嘗試並擴大楊梅、清明早茶的種植面積。鼓勵合作社帶動農民向產、購、銷一條龍產業發展,重點解決鮮筍加工問題,增加產品附加值,充分發揮“三位一體”整體功效。加大對現有企業的扶持力度,發展壯大工藝品、製藥機械等行業,使富餘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
產業發展
鹿木鄉產業調整力度加大,特色產業初顯繁榮。該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產業化為目標,立足資源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馬蹄筍、山芍為主導產業,走出一條依靠發展效益農業實現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馬蹄筍產業已初顯繁榮,2007年,全鄉共有馬蹄筍種植面積6000餘畝,主要分布在岙底、呈山坪、缸窯、前小、中心垟等5個村,已投產的有4000餘畝,實現馬蹄筍產量達2000噸,產值突破400多萬元,是瑞安市名副其實的“馬蹄筍之鄉”。馬蹄筍產業不僅種植面積初具規模,而且園區建設初具雛形,“林連片、路相通、渠相連”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經營機制日趨健全,採取了“統一規劃、統一開發、分戶經營”的辦法,加快荒地、荒園、荒山田資源的改造和利用,初步形成布局區域化,基地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的格局;市場流通初顯繁榮,據統計,06年,僅岙底村馬蹄筍通過中介銷售共1077噸,實現營業額280萬元,一天最高收購量達到35000斤,筍農平均收入在8000元左右,筍農收入最高戶達到20000元,因此,馬蹄筍合作社在產後服務,解決筍農賣筍難的問題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瑞安市政府積極引導下,鹿木鄉農民發展種殖業,開發了清明早茶、板蘭根種植基地,大力扶持家庭副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2007年全年共種植山芍1000多畝,大棚蔬菜200餘畝,稻田養魚30畝,推動全鄉農副業的生產發展,使該鄉的農業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新一輪的發展。
人口數據
鹿木鄉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0590 |
男 | 5473 |
女 | 5117 |
家庭戶戶數 | 2699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0498 |
家庭戶男 | 5427 |
家庭戶女 | 5071 |
0-14歲(總) | 2491 |
0-14歲男 | 1381 |
0-14歲女 | 1110 |
15-64歲(總) | 6975 |
15-64歲男 | 3537 |
15-64歲女 | 3438 |
65歲及以上(總) | 1124 |
65歲及以上男 | 555 |
65歲及以上女 | 569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8656 |
下轄名村
岙底村
鹿木鄉岙底村位於瑞安市西部山區,岩湖公路穿境而過,交通較便捷,是“中國馬蹄筍之鄉”示範園區建設村。2007年,全村21個村民小組,385戶,1546人,黨員37名,總耕地面積280畝,馬蹄筍面積2200畝。在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該村利用馬蹄筍資源優勢,發展經濟,加強建設,逐步走出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初步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格局。
社會建設
鹿木鄉相當重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2007年全年,陸續改建了前坑、石門山等大橋,完成了青山村及王山後至前坑水泥路面建設,全鄉完成了“雙百”目標的康莊工程、農田標準化建設,實現了全鄉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岩松線的水泥路面硬化已竣工並投入使用,實施了道路沿線的亮麗工程建設,同時,啟動了鄉政府辦公樓的改建工程。水利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分別完成了河岙溪、花草洋水庫、以及多處防洪堤、三面光渠道的建設。投資68萬元啟動鄉中心水廠的水源工程建設,村莊整治初見成效,全鄉12個村已有8個村通過了村莊整治合格驗收;生態鄉建設進展順利,通過投入建設排污管網及污水處理,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鄉,兩個村列入溫州市生態村;新建了2個村的辦公樓等等,這些項目的建成,大大改變山區落後的面貌,切實增強山區經濟發展的後勁,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縮短城鄉差別及下一步的農村城鎮建設打下基礎。2007年該鄉共投入3萬元用作拆違清污經費,由鄉政府牽頭,聯合土地、規劃、公安等部門 ,2次共出動300人次開展拆違清污大行動,共拆除違章牛皮加工點5處,面積達2000平方米。
全鄉上下致力於生態、平安、和諧鹿木建設,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積極實施科技興鄉戰略,提高農民的科學技術水平。教育事業有了新的發展,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得到提高。積極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繼續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公共衛生項目,2007年度鹿木鄉參合人數達6610人。做好無償獻血工作。積極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文化工作,鹿木鄉繼續實施金海岸工程,實施有線電視村村通、廣播村村響工程。
民間藝術
【鹿木夾纈 】
緣起
中國的服裝印染具有 悠久歷史,最早可上溯至東漢時期。古漢語裡的“纈”字,便是專指在絲織品等物上印染出圖案花樣。夾纈一直流傳於浙南地區——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夾纈被(溫州的夾纈織品僅用作被面,不作衣飾)依然是溫州婚嫁必備之物,民間喚作“方夾被”、“雙紗被”、“敲花被”、“大花被”等,或以圖案為名,稱作“百子被”、“龍鳳被”。舊時男女婚嫁,女方有“陪嫁”的習俗,夾被就是必備陪嫁品之一。夾被作為嫁妝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上世紀70年代,後由於生活習慣的改變而淡出人們的生活中,曾經繁盛的夾被工藝也隨之退出歷史舞台。
工藝流程
夾纈工藝的一般原理,是將兩塊表面平整、並刻有能互相吻合的陰刻紋樣的木板夾住織物進行染色。染色時,木板的表面夾緊織物,染液無法滲透上染;而陰刻成溝狀的凹進部分則可流通染液,隨刻線規定的紋樣染成各種形象來。待出染欲後釋開夾板的捆縛時,便呈現出燦然可觀的圖案。
現狀
現鹿木鄉只有4人能製作夾纈,並且年歲已高,製作工具大都失落,如不加以保護,該技藝很快就會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