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固原市某蛋鵪鶉養殖場購進5000隻雛鶉,在15~20日齡時發現有伸頸張口喘氣,呼吸困難,行走不穩,共濟失調的神經症狀,到25日齡左右,出現流淚、眼瞼粘連,腫頭等症狀,以後出現死亡,全群發病率約為30%,死亡率為25%左右,發病後先後用卡那黴素、蒽諾沙星、複方禽菌靈等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30日齡後病情加重每天死亡超過30隻,經實驗室檢驗確診為由麴黴菌污染墊料引發的黴菌性肺炎,對症用藥後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臨床症狀
雛鶉在15日齡時發現精神不振,閉目嗜睡,飲水增多,羽毛逆立,拉黃綠色稀糞,肛周羽毛被稀糞污染;病鶉呼吸困難,喘氣,羅音,伸頸仰頭張口,呈腹式呼吸,精神沉鬱,消瘦;有的出現行走困難,臥地不起,共濟失調等神經症狀;20日齡時出現一側或兩側眼流淚,角膜渾濁,變白,失明,瞬膜下形成黃色乾酪樣的小球狀分泌物,眼瞼腫脹、粘連;25日齡時開始死亡,30日齡達到高峰每天死亡超過30隻。
病理剖檢變化
病死鶉剖檢見肺淤血、水腫、肝變,氣囊混濁內有黃色纖維滲出物,支氣管、腸系膜有黃白色硬性結節,肺及氣囊上有粟米大小的壞死結節和乾酪樣霉斑,質地堅硬,腎稍腫,肝臟呈紫銅色,膽囊腫大充滿膽汁;腸道壁變薄有黃綠色稀便,泄殖腔內有大量白、黃綠色稀糞;眼瞼隆起、角膜發白、眼瞬下有黃色乾酪樣物,有的在眼中央導致失明。
實驗室檢查
麴黴菌紫外線檢查
取被污染的飼料和墊草,置於紫外線燈下照射,在飼料和墊草上均發出黃綠色螢光,可以確定該飼料和墊草都含有麴黴菌。
壓片鏡檢
採用無菌操作,取病死鶉新鮮,的胸氣囊結節和肺部病變,置於載玻片上,滴加少量的10%氫氧化鉀溶液浸泡並加蓋玻片,在酒精燈上略加熱,然後輕輕壓蓋玻片,使之透明鏡檢,可見有明顯的分枝狀間隔菌絲和發生孢子。
分離培養
無菌採取死鶉肺、腸、胸氣囊的病變結節,接種於薩布羅氏培培養基;取墊草和被污染的飼料用滅菌磷酸鹽緩衝液10倍滴度稀釋,也接種於上述培養基(加氟甲礬黴素抑菌)分離真菌。置於37℃恆溫箱內培養48小時,見培養基上長出灰白色毛霉樣菌落,有霉味,72小時後菌落表面顏色逐漸變為暗綠色呈絲絨狀。取培養物進行高倍鏡觀察見有大量的菌絲、頂囊、梗子和孢子,主要見在48小時培養物中的菌絲無間隔形成葡萄枝與假根,孢子球形,黑褐色,為根黴菌。72小時培養物的菌絲有間隔,頂囊乳棒狀,有梗,分生孢子球形,此為煙麴黴菌。
血清學檢查
對發病鵪鶉群的20隻35日齡鵪鶉進行了血清學檢查。禽毒支原體(MG)和滑膜支原體(MS)的抗體採用平板凝集試驗,傳染性支氣管炎(IB)和傳染性法氏囊炎(IBD)抗體採用瓊脂擴散試驗,新城疫(ND)和禽流感(AI)抗體採用血凝抑制試驗。結果:MS、MG、IBD抗體全為陰性,IB抗體有30%的為陽性,ND和AI抗體的幾何平均值都高於5而且離散度不高。
檢查結論
根據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查綜合判定該鵪鶉為根麴黴菌和煙麴黴菌污染墊草、飼料引起的黴菌性肺炎 。
防治方法
預防
徹底清除發霉變質的墊草,更換新的墊草。保持舍內乾燥,加強通風,最大限度的減少舍內空氣中黴菌孢子的數量;加強衛生消毒和飼養管理,及時清除糞便;定期更換墊草,避免局部濕度過大或糞便堆積;對飲水器進行刷洗、消毒,注意飲水器和料桶下墊草是否發霉,要經常改換飲水器的放置的地點。在夏秋潮濕、悶熱、多雨的季節,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飼料、墊草發霉,及時淘汰發病嚴重的病鶉。
治療
全群用制黴菌素拌料,每100隻鶉用30萬單位,早、晚1次,連用4天;克霉唑每100隻用0.5g,混飼。全天用硫酸銅按1∶2000的比例飲水。同時可根據發病情況對個別病重的鶉用碘1g、碘化鉀1.5g加蒸餾水1500mL,溶解後氣管內或咽喉內注射0.2mL。也可以在水中加入維生素C、電解多維、口服補液鹽等,以減少應激,補充營養,維持機體平衡,防止繼發感染。對料槽、飲水器、工具等用齊魯牌鼎碘消毒液進行消毒,每天1次,連用7天。
經4天治療,鶉群的病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死亡停止,採食量明顯增加,恢復正常。
小結
本病是由於墊草發霉變質引起的,在雛鶉飼養過程中要加強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及時清除糞便,保障通風,定期更換墊草和消毒,在育雛時要保暖又要進行適當的通風。
在血清學檢查時檢測出有30%的雛鶉傳染性支氣管炎抗體(IB)陽性,說明鶉群可能已被該病毒感染,在治療時應有針對性的添加抗病毒藥物和定期進行疫苗接種。檢測到新城疫(ND)和禽流感(A1)抗體水平在5以上,說明該鶉群ND和AI免疫效果不錯,而且還檢出這兩種病的抗體離散度不高表達了整體的抗體增長水平較高,要有效抵抗這兩種病毒的侵襲。
及時更換墊草、保證飼料的新鮮,避免本病發生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夏秋、梅雨季節更為重要。
為防止繼發感染,可同時套用病毒靈和環丙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