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稈直立或基部傾斜,高30-100厘米。葉鞘外側邊緣常具纖毛;葉片扁平,長5-40厘米 ,寬3-13毫米。
穗狀花序長7-20厘米,彎曲或下垂;小穗綠色或帶紫色,長13-25毫米(芒除外),含3-10小花;穎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銳尖至具短芒(芒長2-7毫米),邊緣為寬膜質,第一穎長4-6毫米,第二穎長5-9毫米;外稃披針形,具有較寬的膜質邊緣,背部以及基盤近於無毛或僅基盤兩側具有極微小的短毛,上部具明顯的5脈,脈上稍粗糙,第一外稃長8-11毫米,先端延伸成芒,芒粗糙,勁直或上部稍有曲折,長20-40毫米;內稃約與外稃等長,先端鈍頭,脊顯著具翼,翼緣具有細小纖毛。
主要變種
細瘦鵝觀草()與鵝觀草的區別在於,葉片狹窄,寬約2毫米,且通常內卷;穗狀花序較細瘦,長2-6厘米;小穗淡綠色或草黃色,含3-5小花。分布於中國廣西、四川等省區。生長在路邊。
生長環境
鵝觀草分布的生態幅比較寬,適應的降水範圍是400~1700毫米;它既可在砂質土上生長,也可在黏質土上定居,適應的土壤pH4.5~8;適應的絕對最低溫-30℃、絕對最高溫為35℃。
分布範圍
除青海、西藏等地外,分布幾遍及全國;多生長在海拔100-2300米的山坡和濕潤草地。模式標本采自遼寧大連市。
繁殖方法
在溫帶地區,如果採取春播或夏播,當年僅能形成基生葉叢,而不能抽穗結實,直至降霜後,地上部分枯死,其綠草期為96~132天。而生長2年以上的鵝觀草,一般於3月底或4月初返青,6月中旬開花,6月底或7月初果熟,10月初或中旬地上部分枯死,生育期為95~106天,青草期為199~208天。鵝觀草主要依靠種子繁殖。種子成熟比較一致,利於一次收穫,產種量高。種子發芽率高,一般均在90%以上;分櫱力比較強,
栽培技術
對生長2年以上的植株進行統計,一般每叢可分櫱15~25枝,最多有達36枝;每年收割2茬,最多不能超過3茬,每次收割的間隔時間為60天左右,據吉林省畜牧研究所報導,每次刈割後到新草萌發需7~11天;在分櫱期利用,一般3天即可再生。
主要價值
孕穗前,莖葉柔嫩,馬、牛、羊、兔、鵝均喜食。抽穗後適口性下降。以利用青草期為宜,也可調製成乾草。鵝觀草也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本種植物可作牲畜的飼料,葉質柔軟而繁盛,產草量大,可食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