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毛口古人類生活遺址

鵝毛口古人類生活遺址

位於山西省懷仁縣雲中鎮鵝毛口村南2公里處,2014年7月被獨立學者、著名作家殷謙考古發現一個“凸”字形穹窿頂的洞穴建築。在窯洞式建築中發現了少量精細石器,比如石刀、石鑿、骨針、石質箭頭、鑽有線孔的貝殼和蚌殼等,還有陶胎壁厚約0.6—0.8厘米的陶片、木炭以及有人工切割痕跡的獸骨。窯洞內的地面用石灰塗抹,牆壁和牆外部用灰層燒灼。經多方考證,殷謙認為,該建築疑似遠古時代鵝毛口人居住的窯洞式建築殘垣,而石灰是當時的居住者用石灰石燒制,用來防潮的。殷謙考證研究成果,還原當時的“完整居民區”。其中,他在距離鵝毛口村瓜地溝舊石器遺址兩公里外的一處斜坡土下發現了文化層堆積。並從文化層堆積中發現了100餘件比較粗糙的石器,其中有不少用形狀不規則的小石片製作的多種類型的細小石器。

歷史

據1992年新編出版的《懷仁縣誌》“文物”部分記述:位於鵝毛口村西北二里許的大瓜地溝和小瓜地溝周圍幾個相連的小山包上,裸露著許多大小不一的各種石器殘片。考古學家賈蘭坡曾於1937年、1961年、1968年三次到鵝毛口古石器製造場考察,證實:鵝毛口古石器製造場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一處古石器製造場遺址,較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早,屬新石器時期早期的遺址,距今近萬年。遺址為黃河流域氏族制度早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證據。從上述記載中可明確看出,鵝毛口古石器製造場遺址的最早發現者應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賈蘭坡教授等人。在幾次考察研究的基礎上,賈蘭坡教授和尤玉柱教授二人在以《山西懷仁鵝毛口古石器製造場遺址》為題在1973年第2期《考古學報》上發表論文,以較長的篇幅對遺址考察情況進行了詳細描述。隨後在1981年,參加雁北地區文物普查工作的陳哲英、丁來普等人,又在鵝毛口窯子頭村的“東嶺”發現了一些細石器和類似鵝毛口古石器製造場遺址的石器標本,並在《山西文物》發表了《懷仁窯子頭東嶺發現細石器》。

由於賈蘭坡教授等人的考察結果被史學界確認,故在郭沫若先生主編,1976年出版的《中國史稿》第一冊中對懷仁縣鵝毛口古石器製造場遺址有兩處明確提及。之一是:“氏族制度的產生和新人的形成是大體一致的,到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制陶業和磨製石器以後,氏族制度逐漸發達起來。在山西懷仁鵝毛口發現的一個石器工廠,為黃河流域氏族制度早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之二是:“在仰韶文化之前,懷仁鵝毛口發現的石器工廠里,有大批的成品、半成品和數不清的石料。石器以打制的為主,間有磨製的,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石鋤、石鐮等農具,另一類是狩獵和畜牧方面所需的用具。這說明,那時的人們已從事農業和馴養家畜,開始進入發達的母系氏族社會。”

從以上記述中可明確看出,在懷仁縣鵝毛口西北大、小瓜地溝一帶,上世紀30至80年代,相續發現兩處古石器製造場遺址(東嶺稱細石器),而且當時國家、省、地區、縣文物部門的同志均參與了這項考察工作。據文物所的老同志講,原存於懷仁縣文物所的一千多件石器製品殘品,由於懷仁縣保管條件有限,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先後被北京大學考古系和雁北地區文物局拿去保管,故在懷仁縣未保存任何實物。

早在1963年7月,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就在懷仁縣城西北10公里鵝在毛口村西1公里處的瓜地溝內發現石器時代遺址,他在上世紀70年代關於《山西懷仁鵝毛口古石器製造場遺址》一文中推斷:“這個遺址雖然是個石器製造場,但我們相信它的主人可能就居住在附近,有些石器和石片的邊緣上具有使用的痕跡就是證明。如果在附近能發現他們的住地和墓地,那將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居民區。”

在此基礎上,獨立學者、著名作家殷謙多次走訪鵝毛村,考證研究成果,還原當時的“完整居民區”。其中,他在距離鵝毛口村瓜地溝舊石器遺址兩公里外的一處斜坡土下發現了文化層堆積。並從文化層堆積中發現了100餘件比較粗糙的石器,其中有不少用形狀不規則的小石片製作的多種類型的細小石器。

現狀

鵝毛口古人類生活遺址 鵝毛口古人類生活遺址

獨立學者、作家殷謙在山西省懷仁縣隱居三年獨立考古,發現疑似中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生活遺址。目前,該發現已引起當地文化部門重視。

6個陶窯、2個平底灰坑,13個灰溝、古人類遺骸、墓地……在懷仁縣鵝毛口村獨立考古時,殷謙發現了1000餘件地表文物及遺址。“這些東西都是很有價值的。”殷謙說,多年來,他一直從事歷史考古研究,此次是獨立考古以來發現遺蹟規模最大的一次。

在三年考古中,殷謙拍攝了大量照片,其中不僅有夾砂紅褐陶、灰陶、白陶,有採用“滲炭法”燒制出的黑陶等陶片,還有石刀、石鋸、石杵、石磨盤、石鑿、石鐮、石鋤、骨針、砸石器、刮削器等石器工具,以及一些動物的骨骼,有一些骨骼還有被砸裂、切割和燒烤的痕跡。

殷謙介紹,這些骨骼很有可能是鹿、狼、豬、野牛等動物的骨骼。他認為,這些動物骨骼說明當時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農業和家畜飼養業,而這些加砂剔刺紋、劃紋、粗細繩紋等陶片的發現,又將陶器的燒造歷史提前了一個時期。

鵝毛口古人類生活遺址 鵝毛口古人類生活遺址

同時,他還在當地發現一個“凸”字形穹窿頂的洞穴建築。在窯洞式建築中發現了少量精細石器,比如石刀、石鑿、骨針、石質箭頭、鑽有線孔的貝殼和蚌殼等,還有陶胎壁厚約0.6—0.8厘米的陶片、木炭以及有人工切割痕跡的獸骨。窯洞內的地面用石灰塗抹,牆壁和牆外部用灰層燒灼。經多方考證,他認為,該建築疑似遠古時代鵝毛口人居住的窯洞式建築殘垣,而石灰是當時的居住者用石灰石燒制,用來防潮的。

“從遺址斷崖上暴露的部分文化層,上面覆蓋的較厚的黑灰色的湖沼沉積層來看,我大膽推斷,在一萬年前,從懷仁縣海北頭鄉到鵝毛口一帶是一片海域或湖泊。”殷謙說,為了體現成果的嚴謹性和權威性,他將發現的石器、動物骨骼和陶片樣品送檢,經過碳十四測定,該遺址年代為距今10500-11600年。

據此,他認為,粗糙的石器和不規則的細小石器屬於中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遺物,而精細石器和陶片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遺物。那么,這個“完整的居民區”則為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

考古發現

鵝毛口古人類生活遺址 鵝毛口古人類生活遺址

使用蚌殼和貝殼、碎骨作項鍊等裝飾品;用植物纖維紡線,並且使用骨針縫製衣服;塗抹植物液體製成的紫色、綠色、紅色等顏料,使得裝飾品和衣服色彩鮮艷……5日,中國獨立學者、著名作家殷謙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揭秘一萬多年前人類如何裝飾和穿衣打扮。

今年37歲的殷謙以筆名“北野”聞名中國當代文壇,迄今,他已出版包括小說、散文、雜文等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近50部,被稱為“高產”作家。近幾年,殷謙在山西省懷仁縣雲中鎮鵝毛口村進行考古研究時發現,生活在中時期時代晚期和石器時代早期的鵝毛口人已經完全有了家居修飾和穿衣打扮的愛美之心。

“簡裝”過的“半穴式”居室


殷謙研究發現,洞穴是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最理想的居所,因為當時還沒有更好的對付猛獸的武器,它們選擇位置多在山腰以上的高處來防範猛獸的襲擊,但是進入中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之後,隨著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發展,遠古人類從山嶺地帶進入平原,這時候已經不習慣棲居在洞穴內,他們就仿照舊石器時代的洞穴而骨器、木器、石器等工具在斷崖或台地製作橫穴,以滿足遮風擋雨和禦寒取暖的要求。

從殷謙在鵝毛口村的古人類生活遺址發現的橫穴來看,這種房子製作簡易,這裡的地質也適於製作這種居室。鵝毛口發現的古人類居室有一部分置於地面之下,坑穴的上部架設草木和動物骨骼等頂蓋,平面為圓形,直徑3米多,裡面沒有灶坑,但偏東北處發現有圓形的燒火面,可能是燒煮食物時留下的遺蹟。居室的周壁及居住面光滑平整,隱約還可以看到一些不規則的簡單修飾花紋,可見中石器時代晚期至新時期時代早期之間,遠古人類就已經懂得了修飾房屋,使其變得美觀舒適。

有藝術氣息的陶器和裝飾品


鵝毛口古人類生活遺址 鵝毛口古人類生活遺址

殷謙稱,在鵝毛口村一些陶器殘片上可以看出約有1/3有紋飾,主要是淺細繩紋、劃紋、剔刺紋等,這很明顯是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的制陶工藝,那時候只能製作一些簡單的陶器,在修飾過程中主要使用精細石器進行簡單加工,儘量讓它們變得美觀,足可見那時候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啟蒙式的審美觀。

從發現的骨管、骨簪、骨珠,染色的蚌殼和貝殼等裝飾品來看,殷謙認為這些正是人們常用的裝飾品,遠古鵝毛口人已經懂得了使用植物根莖等液體製作的黑色、紫色、粉色、綠松石色、灰色、紅色等顏料來裝飾它們。記者看到,在兩枚蚌殼上還有人工鑽出來的小孔,殷謙說這是用來穿線的,極有可能是古人類的項鍊。

亞麻紡織品


不久前,殷謙在山西省懷仁縣境內的一個原始洞穴中發現大量纖維物質。樣品經送美國邁阿密BETA實驗室進行放射性碳測定結果顯示,纖維物質周圍土壤有1.6萬至1.9萬年曆史,來自石器時代。

殷謙說:“當時天然亞麻生長在洞穴周圍,遠古人類發現了它們的作用,並進行加工和利用。這對史前人類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發明,他們可能利用纖維紡織麻線,製作漁網、繩子和粗麻布衣服等各種生活工具。”

殷謙稱,這些殘留在土壤中的都是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的十分微小的纖維物質,他是藉助顯微鏡觀察到的,在觀察中發現一些纖維擰在一起,也有一些打著結,這就說明它們可能被用來製作繩索和麻線,還有染有黑色、綠松石色和紫色、灰色、粉色、紅色的顏色,殷謙推測這些顏色可能是遠古人類用植物的根莖製成的天然染料浸泡而成的。

目前,殷謙說:“為嚴謹起見,我正在求助相關的專家,如果這些纖維真的像我推測的那樣是人工染色,這將是人類第一次使用染色技術。”

重大發現


殷謙在土壤樣本中發現纖維,並在發現的野牛和野鹿的部門骨骼化石的周圍的土壤樣本中發現絕種的野牛和野鹿毛髮。他表示,發現石器時期的植物纖維線,這在國內石器時代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殷謙稱,山西懷仁縣鵝毛口發現的中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生活遺蹟,填補了中國北方中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至以磁山文化為代表的一類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存、以及南莊頭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之間的一段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文物價值

殷謙說,鵝毛口古人類生活遺址的發現將填補我國北方中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空白,並比我國考古界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縣發現的南莊頭遺址還要早一千年,比磁山新石器文化要早兩千年,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文物保護

目前山西省文物管理部門與懷仁縣文物管理部門已經對該遺址進行全面保護,安排專人看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