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竹葉蘭最先被發現於尼泊爾,1825年大衛·唐(David Don)根據從尼泊爾採集的植物標本,首先對竹葉蘭進行了描述。同年,卡爾·布盧姆(Carl Blume)創立了竹葉蘭屬(Arundina)。這個屬的植物大概有8種,分布很廣泛,從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寮國、越南、高棉到中國、日本、馬來西亞都能夠看到它的蹤跡。形態
地生植物。莖簇生,直立,堅挺,圓柱形,長40-80厘米或更長,通常為圓筒形的鞘所包藏。葉多枚,線狀披外形,薄革質或紙質,長8-20厘米,寬5-15毫米,基部有鞘;鞘長2-4厘米。花序頂生,總狀或有時具1-2個分枝,有2-10花;花大,直徑6-7厘米,淡紫紅色、粉紅色至白色;萼片狹橢圓形或狹橢圓狀披外形,長2.5-4厘米,競7—9毫米;花瓣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 2.5-4厘米,寬1.3-1.5厘米;唇瓣近矩圓狀卵形,長2.5一4厘米,3裂;側裂片內彎,圍搶蕊柱;中裂片近方形,長l-1.4厘米;唇盤上有3條或罕有5條褶片;蕊柱長2-2.5厘米。果實為五稜柱形的蒴果,長約 10 公分,成熟後裂開,具薄翼之種子隨即散出。
分布與習性
喜暖濕,耐瘠薄,喜光,不耐蔭。產西藏墨脫,生於海拔800-1700m的林緣草叢中,常在河谷陽坡、林中空地、跡地形成單優居群。亞洲大部、大洋洲也產。繁殖與栽培
其種子無胚乳,在野外需與真菌共生才能萌發,發芽率極低,人工栽培中雖然可以用常規的分株繁殖獲得種苗,但繁殖倍率低。我們用無菌播種已獲得了大量的試管苗。藥用
成份:莖及花含谷固醇,豆固醇,菜油固醇。效用:全草有清熱解毒,袪風除濕,散瘀利尿,消炎止痛之效。治肝炎,黃疸,肺結核,腹痛,疳積,膀胱炎,尿路感染,水腫,腳氣,風濕關節痛,腰腳酸痛,跌打損傷,食物中毒。外用治癰瘡腫毒,刀傷出血。花期
9-11月,還有1-4月。生境
生於開曠草坡上;海拔400-2800米。分布: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北至琉球群島,東至大溪地島。相關信息
?分布: | 台灣全島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或平地,通常在陽光充足的山坡田野或田壟可以看到,常與禾草混生(蘇鴻傑教授在30年前的著作「台灣的野生蘭」一書中如此描述台灣原生的「竹葉蘭」,彷佛當時在山間田畝隨處可見竹葉蘭。 |
?用途: | 1.園藝觀賞用或切花用。2.藥用:成份:莖及花含谷固醇,豆固醇,菜油固醇。效用:全草有清熱解毒,袪風除濕,散瘀利尿,消炎止痛之效。治肝炎,黃疸,肺結核,腹痛,疳積,膀胱炎,尿路感染,水腫,腳氣,風濕關節痛,腰腳酸痛,跌打損傷,食物中毒。外用治癰瘡腫毒,刀傷出血。 |
?莖: | 多叢生,莖細如葦草,直立,高可達 1.5 公尺,葉如竹葉,冬季莖葉枯萎,翌年再由宿根長出新芽,進入另一個生長周期。 |
?葉: | 葉如竹葉,長條形,長約 15~25 公分,寬約 1~1.5 公分,互生。 |
?花: | 花序生於莖頂,依序綻放,花淺粉紅色,直徑約 5~6 公分,唇瓣鑲有紫紅色條紋,中間有黃色龍骨,形似鶴鳥展翅。 |
?果實: | 果實為五稜柱形的蒴果,長約 10 公分,成熟後裂開,具薄翼之種子隨即散出。 |
?特性: | 遍布台灣全省,在向陽地與禾草混生的地生蘭花。多叢生,莖細如葦草,葉如竹葉,又名「葦草蘭」;每年七月起花序生於莖頂,依序綻放,花淺粉紅色,直徑約 5~6 公分,唇瓣鑲有紫紅色條紋,中間有黃色龍骨,形似鶴鳥展翅,故又名「鳥仔花」;冬季莖葉枯萎,翌年再由宿根長出新芽,進入另一個生長周期。植物體似草,大多為地生,但花極類似嘉得麗亞蘭,台灣僅產一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