鯡魚[中藥]

鯡魚[中藥]
鯡魚[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鯡魚,中藥名。為鯡科動物太平洋鯡Clupea pallasi Cuvier et Valenciennes的肉。我國分布於渤海、黃海。具有補虛利尿之功效。常用於肺結核,浮腫,小便不利。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

補虛利尿。

主治

肺結核,浮腫,小便不利。

相關配伍

治腹痛瀉痢:蒸熟無骨刺的鯡魚肉200g,加薑末5克,黃芪2克,煮湯羹飲服數頓為宜。《魚類藥用與美食製作》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適量。

使用注意

多食易引發瘡疥。

採集加工

春至秋季捕撈,捕撈後,去其鱗片、鰓、內臟,鮮用。

生理特性

體側扁,長25-35cm,頭中大,頭頂有一淺凹,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側上位,有脂眼瞼,眼間隔淺凹。口小而斜,前頜骨小;上頜骨寬,長方形,並有輔上頜骨兩塊;下頜較上頜略長。下頜、犁骨及舌上均有細牙,上頜及顎骨無牙。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20+36,細長而扁。圓鱗中大,縱列鱗52-54,無側線,腹側具弱棱鱗(25-28)+(12-13)。背鰭15-17,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前上方。臀鰭17-18,胸鰭17,低而短,不伸達腹鰭。腹鰭9。尾鰭深叉形。體背側藍黑色,側上方微綠,兩側及腹部銀白色。

生長環境

為冷水性中上層魚類,食浮游生物,棲息於水深80m左右的海區,一般於第2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產卵,山東產卵場在榮城、威海沿海,粘性卵,卵徑1.3-1.6mm,懷卵量1萬-2萬粒。我國分布於渤海、黃海。

藥理作用

止血作用。

現代套用

對肝炎、肝昏迷及肝癌病人有一定療效。

相關論述

《中國動物藥》:“利尿,解毒。治浮腫,小便不利,肺結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