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鮑里斯·查哈羅夫早年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是俄羅斯最早的鋼琴學派創始人安娜·葉西波娃的學生,與後來的作曲家普羅科耶夫和鋼琴家涅高茲為同窗好友,畢業後在母校任教七年,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鮑里斯·查哈羅夫的妻子是小提琴家西西里亞·漢森(丹麥裔俄羅斯人,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著名小提琴家奧爾的學生),20世紀20年代末,夫妻兩人作環球旅行演出,到日本時因婚變而分手,查哈羅夫一人到上海暫住。
1929年9月,經工部局樂隊首席小提琴富華推薦,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校長蕭友梅聘請鮑里斯·查哈羅夫任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特約教授,兼鋼琴組主任,主持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的鋼琴教學工作,任教十二年,這是對中國鋼琴藝術發展影響深遠的重要歷史事件。
蕭友梅初次聘請查哈羅夫時,他態度傲慢,以冷言蔑視的口吻說:“中國鋼琴學生好比剛剛出生的嬰兒,用得著我去給他們上課嗎?”後來因蕭先生“三顧茅廬”,以誠相待,他終於被感動而應聘。蕭先生允諾他只教7個學生,月薪400銀元,高於其他教12個學生的教師工資的兩倍。
查哈羅夫在自己的音樂會上,給中國聽眾演奏介紹了許多經典性鋼琴文獻,還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奏鳴曲、協奏曲和舒曼、蕭邦、格里格等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及德彪西、拉威爾的印象派作品,帶到音專的鋼琴課教學中去。
1933年,查哈羅夫與梅·帕契領導的上海工部局樂隊合作,在上海演奏了剛出版的拉赫瑪尼諾夫第四鋼琴協奏曲。此曲完成於1926年,由作者在1927年第一次演奏,而此曲被編入音樂會曲目則延時很晚,在中國演出此曲,查哈羅夫是第一個也是以後很長時間唯一的演奏者。查哈羅夫作為鋼琴家擁有很高的威望,他曾與傑出的小提琴家雅·海菲茲在中國同台演出。
1943年,在經濟和疾病的雙重打擊下,查哈羅夫病逝於上海,葬於上海薩坡賽路(今淡水路)俄僑公墓,學生吳樂懿於1943年5月8日為其舉行紀念音樂會,為其籌資建墓。
人物評價
對於查哈羅夫的演奏的評價,根據同時代人的回憶,說法不一。亨利·涅高茲認為他是一個很乾很冷的鋼琴家,而吳樂懿先生則稱他為非常熱情的人和音樂家。無論是演奏,還是在課堂上的舉止行為,都表現得很直率,對回課不好的學生他要無情地批評,而對努力的學生則獎賞。客觀地評價查哈羅夫的演奏,已經不可能了,因為後人已無法找到他的演奏錄音。查哈羅夫的教學法並不是新的,而是重複了很多為葉西波娃所領會的東西。對於彈奏技術,他使用哈農練指法和車爾尼299號與740號作品中的練習曲。他非常注重手指技術,對於手型,他建議“感覺到手掌心好像抓住一個雞蛋那樣的”。但他也說過:“假如你願意的話——可以把手掌翻過來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