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述
魯國之詐,成剛小說《再扶漢室》第三十七章,敘述了鴻溝故道戰役之後,占據魯國的熹王展皋派遣大將鄭春和向烈王求和,烈王、士吉光來到位於泗上的飛黃台,參加盟會。但是熹王設下計謀,暗下殺手,士吉光憑著手中的一把劍保護著烈王殺出重圍。所以原題目(回目)為:“第三十七回二傑大鬧飛黃台一柄太阿笑蹈火”(原章節名)為:“層台觀膽”。介紹
魯國介紹
魯國,魯國在小說《再扶漢室》中地域是和春秋時期魯國地域基本相同。在中國歷史中,包括現在泰安市管轄的區域,濟寧市管轄的區域,菏澤市管轄的區域,濟南市管轄的平陰、長青部分地區,棗莊市的大部分地區,臨沂市的費縣、平邑、蒙陰、沂南、沂水、臨沂市區,日照市的五連、濰坊市的諸城。魯國之詐介紹
魯國之詐,小說《再扶漢室》第37章,熹王展皋在經歷了“缺糧破魯”慘敗之後,設計想要謀害同樣都是起義軍的烈王君臣,就一手導演這齣“魯國之詐”。為什麼在小說中多次出現魯國君臣在很多問題上顯得很不夠君子的標準,除了這項“魯國之詐”,還有之前的“兗州大戰”,這是由於魯國原本是中國儒學的誕生地,所以作者在小說第三十五章酒樓斬吏,提出李封、鄭新辯論的那場《漢唐論》就尖銳的批評了所謂的“狹儒”,這是由於儒學裡面存在很多束縛人思想的東西。小說《再扶漢室》與《左傳》的聯繫非常緊密。原本標題為《萑苻澤再扶漢室》,這裡的“萑苻澤”就是小說中“烏鵲澤”所在地,也是根據《左傳》為藍本。用“魯國之詐”寓意著小說本身對儒學持一種辯證的態度。儒學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是對於歷史來說,特別對後來中國歷史進程來說,消極的一面更大一些。這是五四運動以來所證明的結果。《再扶漢室》小說描寫在形式上採取文言模式,但是在思想上卻是一種新探索模式。形式上只是體現寫作,思想上才是體現本小說的內涵。
小說中的“飛黃台”也就是層台,指的是位於泗上;觀膽,就是從作者的角度或是對手的角度來觀看當事人的膽量或膽略;
魯國之詐,是暗含著起義軍走向分裂的一個標誌,烈王、熹王是反抗封建統治的兩支大軍。但是由於農民戰爭的局限性,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最終還是走向了爭奪最高統治權的這條路上來了。飛黃台擊破魯國之詐,是展示獨膽英雄士吉光的一面。士吉光在小說《再扶漢室》中是個非常特殊的人物形象,他沒有固定的樣式可以去遵循。綿山之戰,是《再扶漢室》第一戰,但是士吉光顯得非常的幼稚。上黨奪郡又顯得非常的果斷。在兗州時候,平定淮泗又顯得睿智,但是對待展王上又顯得幼稚,而在“魯國之詐”這一章節上,這兩者可以說是兼而有之的。烈王所吟的那首詩:越潮卷海檻,瀛疆承蜃景。重嶂輕澗穿,巫山綢繆應。表面上將氣氛說的很平靜,但是暗涌涌動。最終發展成非常激烈的“魯國之詐”。
原文段落
不日,至泗上飛黃台,只見朱欄錯落,玉階乾雲,繡旗滿目,物色恢弘。兩廊金柱鐫曰:勢拔赤柱傾東南,慨沖銀漢覆乾天。泰山豪強莫不親至,寒暄之聲聞於九霄。烈王登台,極目八方,吟曰:“越潮卷海檻,瀛疆承蜃景。重嶂輕澗穿,巫山綢繆應。”嘆曰:“此間之妙,心躁頓息。願乘牛過函谷,絕跡峨眉頂。”熹王大笑曰:“莫作李斯之嘆,歌舞已起,入席賞之。”吉光席間口占,曰:“越子舞袖萊女歌,燕姬簫橫趙娼瑟。水晶簾動鳳凰鳴,一片晏然到黃河。”
日沉西山,燈燭燃起。熹王曰:“不勝酒力,更衣便來。”烈王曰:“大王自便。”熹王一去,歌舞驟止。吉光按劍曰:“熹王更衣不回,必有蹊蹺,主公可速下樓。”言未畢,台下金鼓大振,樓幔火起,刮刮雜雜,火龍長驅直上。瞬間火圍玉階,器物皆著。火勢愈烈,椽柱盡裂。吉光扶烈王欲下,無數伏兵封住樓口。
烈王鬚眉皆燎,曰:“卿可脫身回營,率軍報仇,吾決死於此矣。”吉光曰:“天下豈有主亡臣生之理?某雖愚陋,背義而退,寧死不為。”此時,熹兵如潮而上。吉光大喝一聲,劍鋒到處,甲裂血飛。吉光一股虎狼之氣,逼得熹兵紛紛而退。長階屍滿,血光映月。
吉光縱身一躍,撲翻熹王,奪馬而乘,乘亂飛馬上台,接了烈王。復加一鞭,那馬躍出數丈,得透重圍。熹王大叫曰:“如此勁敵,不可縱之。”(以上節選自小說《再扶漢室》第三十七章 魯國之詐)
相關文學人物
士吉光,字元照,雁門人,原并州刺史,與絳州刺史黃天元一起起兵,兵敗綿山之戰,後投奔上黨、兗州等地;烈王,名景仁成,原稱“烈公”,綽號“小光武”,彭城郡朱縣人(今天江蘇沛縣),局陽起義領導人,後被推舉為烏鵲澤之主,是大烈王朝的奠基人;
展皋,原曹州刺史任地部將,後奪取曹州、兗州,自立為熹王;
張尋祖,熹王展皋部下最重要謀士及大將,在獻俘會上因為熹王之妹展孤芳與士吉光結下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