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夫昌

在魏夫昌的根藝創作中,人物作品尤為見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二十多年的辛勤耕耘,魏夫昌在全國歷屆根藝大展中共摘取金獎5個,銀獎3個和省金獎5個。 兩件作品的藝術語言,均具一定的故事性,敘述一個娓娓動聽的客家歷史故事,傳遞著一種客家生活的真實,展示著一個可資品味的客家精神。

魏夫昌是中國根藝美術大師、副研究館員、退休幹部、現為中國根藝美術學會理事、江西省根藝美術學會副會長、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贛州市、區根藝美術學會副主席、,贛州市根藝美術館館長。 出生農村的魏夫昌,深受山靈水氣的浸染,從小鍾情繪畫,學生時代開始繪畫創作,並在省、市報刊發表作品,參加展覽,嶄露頭角。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一次下鄉的偶然機會,從農家的柴火堆里發現一節奇根開始,從而涉足美術領域的另一獨特門類――根藝美術。
創業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但困難難不倒這條知難而上的硬漢子,他充分發揮自己原有的美術創作優勢,遵循“七分天成,三分人作”的原則,在根的形、神、奇、巧上下功夫,而且在創作中對內涵的發掘、藝術構思,天人合一等多方面均有獨到之處,使自然之奇與人工之巧融為一體,賦予枯根於新的藝術生命。
九十年代初,他以智慧的眼光,首先發現了目前江西贛南獨有,並最具贛州地域特色的根藝素材------灰樹根,並以1993年他的第一件灰樹根藝術作品《小憩》一鳴驚人,在全國根藝大展中獲得銀獎,開創了原贛州市藝術作品在全國大展中獲大獎的先河。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首戰告捷,對魏夫昌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更加堅定了他搞根藝創作的信心。他常說:“玉不琢不成器,根不動刀不成藝”,他的根藝創作,從不大動刀斧,只是在尊重根的自然的基礎上依形發揮,隨勢造型,稍加點綴,使人工之形與自然之形融為一體,猶如畫龍點睛,恰到好處。
在魏夫昌的根藝創作中,人物作品尤為見長。他在歷屆全國根藝大展中獲金銀大獎的8件作品中,就有7件是人物作品。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蘊藏著豐富的藝術語言,不論是年輕貌美的女子,百經滄桑的老人,還是天真無邪的兒童,個個栩栩如生,神采各異。我們透過他刀筆下巧妙構思的人物形象和寄情寓意的表現手法,不難看出他是一位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藝術家。
魏夫昌書畫、根藝兼擅,正如古人云:“若雙樹之交葉,似兩井之通流”,豈不雙峰並峙,二水同流乎。他的國畫《望歸圖》入選香港中國藝術大展併入編畫集;《故鄉的記憶》被台灣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協會入選日本、韓國等10多個國家巡迴展出,並選入編《國際名家美展專輯》。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二十多年的辛勤耕耘,魏夫昌在全國歷屆根藝大展中共摘取金獎5個,銀獎3個和省金獎5個。其創作成果及事跡,先後在中國文化報、中國根藝、江西日報、贛南日報,贛州晚報、台灣司法警民報、中國花卉盆景等各級報刊和電視台報導評價。他撰寫的《根藝之鄉漫步》、《我的根藝情緣》、《淺談根藝》、《灰樹根藝術初談》、《根藝創作之巧》等一系列文章,先後在贛南日報、《中國花卉盆景》、《中國根藝》、《花木盆景》等雜誌發表。有的在省和全國專業組織中獲獎或被《世界學術文庫》、《中國專家論文集》收編。
2002年他被中國根藝美術學會學術資格高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中國根藝美術大師,成為全國16 位大師中的一位,也是江西目前唯一的一位。1999年和2004年分別被章貢區委區政府及贛州市根藝美術學會 授予“根藝之家”榮譽稱號。
為迎接第19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展示贛南客家特色藝術和贛州根藝之鄉新成果,最近中國根藝美術大師魏夫昌與其兩位弟子聞鍾、衛東聯合創作了《客家史詩》和《客家源》兩件巨型人物作品,這是目前國內人物作品中,可謂最大的作品。
《客家史詩》作品選用歷經滄桑的朽空根材,採用依形發揮,隨勢造型、遂意點化等創作手法,敘述一個飽經滄桑的客家歷史故事。表現一位意志堅毅、氣宇軒昂的客家先祖,肩負著客家的未來和希望,從戰亂饑荒的中原輾轉拔涉到贛南生息繁衍的艱難歷程。作品高3米,寬1.5米,重約千斤。
《客家源》作品巧妙發揮了根材自然形體和紋理特徵,塑造了一位靜臥沉思,秀髮如流的的客家女形象,從而象徵贛南客家源遠流長的歷史,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對人生力量的肯定。此作品長6米,高1.8米,寬1.8米,重量近噸。
兩件作品的藝術語言,均具一定的故事性,敘述一個娓娓動聽的客家歷史故事,傳遞著一種客家生活的真實,展示著一個可資品味的客家精神。這是魏夫昌及其子弟為19屆世客會獻上的一份厚禮。
在魏夫昌及其同行的共同努力下,贛州根藝已發展成為宋城和贛南客家特色藝術而名揚四海,為贛州宋城和贛南客家增添了新時代的內涵與光彩。如今,魏夫昌正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向根藝領域的頂峰攀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