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縣位於山東省北部,黃河下游魯西北平原。惠民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秦置縣以來,又歷次在此建都築城,設洲制府。因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名勝古蹟眾多,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惠民不但古文化遺址較多,惠民城還是歷代王朝州府之地,樓台殿閣、廟宇遍布城內各個角落。主要有“三台”(文台、武台、鳳凰台)、“八閣”(大士閣、玉皇閣、金星閣、九聖閣、魁星閣、北極閣、白衣閣、鎮武閣)、“十二沖樓”、“八大景”(聖殿松濤、風台柳色、台里郎耀、魁閣潛輝、蹕嶺朝雲、錦湖秋月、北泊秧歌、秦堤樵唱)、十四處廟宇(文廟、孫武廟、三皇廟、玉皇廟、三義廟、城隍廟、三賢廟、土地廟、朔廟、龍王廟、觀音廟、泰山廟、火神廟、三學資福禪寺)等。從現存的古城垣殘段可見惠民縣城歷經滄桑、古老文明之一斑。另外,在城東南,還有獨具風格的城堡式莊園——“魏氏莊園”,也為千年古城增添了幾分色彩和魅力。據大郭、大商遺址出土文物考證,約在四千年前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有史料記載,夏屬兗州域;商為蒲姑國地;周為齊國無棣境;春秋戰國屬齊地;秦王朝時,“始皇郡天下,始置齊郡”,為厭次縣;西漢為富平縣,莽新改為樂安亭,東漢復名厭次,屬平原郡樂安國;三國魏地樂安郡之厭次;晉屬樂陵之厭次,曾稱邵城;南北朝之北魏滄州樂陵郡厭次;後至元朝,曾先後屬棣州,滄州;明洪武六年,改置樂安州,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據樂安州謀反,宣宗帝親征討平,遂改為武定州;清雍正十二年,昇州為府,府置附郭縣,遂置縣,名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