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前四篇論文,從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開始,論及「鬼」與「魅」這兩種概念自先秦以來的發展,乃至於動物在古代如何成為一種具有靈力的溝通人神的使者,或者是早期的工匠如何利用繪畫藝術材料來呈現精靈的概念,皆以人與鬼怪之間的關係為主要討論對象。而進一步討論的是,佛教經典中有關於「魔」的概念和闡釋,唐人燒紙錢的源流,宋代士人的占卜活動,以及明清古典小說所呈現的神魔概念。這些論題雖不能涵括所有與鬼怪相關的概念和活動,但亦足以顯示,鬼與怪的概念在古代文化中為重要的組成素質,不論在文學、藝術、信仰,或者日常生活中都有它的影子,有時甚至扮演重要的角色。瞭解中國社會中的鬼與怪,更可以作為進入跨文化研究或比較研究的一扇窗戶。
作者介紹
蒲慕州1952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1975),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埃及學博士(1984)。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及人類學系兼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著有專書:《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1993);《尼羅河畔的文采──古埃及文選》(台北:遠流,1993);Wine and Wine Offering in the Religion of Ancient Egypt (London: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1995);《中國文化史》(與熊秉真合著)(台北:東華,1997);In Search of Personal Welfare: A View of Ancient Chinese Relig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台北:麥田,2001);Enemies of Civilization: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er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Egypt and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5);《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麥田,2004)。另有論文數十篇。
作品目錄
序/鬼魅神魔——一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蒲慕州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 蒲慕州
先秦宇宙觀中的「龜使者」 黃銘崇
早期中國藝術中的精靈與載體 包華石
釋「魅」 林富士
中古僧人的「伐魔文書」 劉淑芬
享鬼與祀神 黃清連
兩宋士人與卜算文化的成長 劉祥光
類型錯誤/理念先行? 高桂惠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