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門關[中國神話傳說中陰曹地府的一個關隘]

鬼門關[中國神話傳說中陰曹地府的一個關隘]

鬼門關是中國神話傳說中陰曹地府的一個關隘。中國民間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十五日(又說七月十四日)是“鬼節”。

基本信息

釋義

解釋一
中國傳統傳說中的陰世、陽間之交界外;死亡的邊緣。元楊顯之《酷寒亭》第四折:“在鬼門關奪轉這凍形骸。”《西遊記》第十回:“忽見一座城,城門上掛著一面大牌,上寫著‘幽門地府鬼門關’七個大金字。”郭鵬《劉亞生》:“像他這樣站在鬼門關上開玩笑的人,真是少見!”

鬼門關鬼門關
解釋二
古關名,省稱“陰陽道”。《輿地紀勝》作桂門關,明宣德中改名漢沽關。在今廣西北流市城西,位於北流、玉林兩市間。有兩峰對峙,其間闊30步,俗號鬼門關。古代為通往欽、廉、雷、瓊和交趾的交通衝要,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交趾,經此勒石,殘碑尚存。因其瘴癘尤多,去者罕有生還。諺云:“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故名“鬼門關”。唐宋詩人遷謫蠻荒,經此而死者迭相踵接。
解釋三
比喻險惡的境地。元范康《竹葉舟》第一折:“我與你踢倒鬼門關,打開這槐安路,把一枕南柯省悟。再休被利鎖名韁相纏住。”《老殘遊記》第十四回:“這一賣,翠環可就夠他難受了……眼看著一個老實孩子送到鬼門關裡頭去,實在可憐。”老舍《蛻》第二:“即使天津是鬼門關,他們也得闖出來,做個自由人。”

傳說

鬼門關

鬼門關是進入鬼國的必經關卡。無論是誰來到這裡都必須接受檢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國通行證一一路引。鬼門關是一座牌樓,上面橫書蒼勁有力的“鬼門關”三個大字。傳說是人死後到陰曹地府報到的第二座關卡。兩旁有十八個鬼王和把門小鬼把守。森嚴壁壘、銅牆鐵壁,牢不可破。無論哪個亡魂來到這裡,必遭檢查,看是否有通行證。這個通行證就是“路引”。它是人死後之魂到陰曹地府報到的憑證。在這張長三尺、寬二尺的黃紙上印有“為酆都天子閻羅大帝發給路引”和“天下人必備此引,方能到豐都地府轉世升天”,上面還蓋有“閻王爺”、“城隍爺”、“酆都縣太爺”三枚印章。 凡是人死後,即燒掉它,亡魂就拿著它到鬼門關,經查驗無訛後,方能入關。
上梯坎,有無常殿。內塑無常、無常娘娘和保山大王。傳說無常是陰間捉拿亡魂的差頭,舊時豐都有許多無常的故事流傳。保山大王,是專管山間猛獸,保護人畜安全的山神。鬼門關前塑“陰曹地府”門亭,右側外樹一碑,隸書“此冥府也!”四個大字,來源於《聊齋志異》。進門兩側塑十八形象猙獰怪異、栩栩如生的鬼王,讓人覺得陰森恐怖。
路引一說起源於唐太宗貞觀年問。丞相魏徵夢斬涇河老龍,唐太宗李世民受到牽連而被閻羅王傳訊到了地府,當閻羅王問明情況後,知道李世民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他不但文韜武略,而且安邦定國,創造了唐朝初年的盛世局面即“貞觀之治”。於是決定放李世民還陽。臨行前,陰天子委託陽天子把鬼國護照“路引”帶回陽間,發給善臣善民,使他們死後憑此路引進入鬼國首都——豐都,可以免受地獄眾鬼欺凌和刑罰折磨。所以自唐以後,路引就象聖物一樣被流傳了下來,從無變動。所以這種路引只有好人才能買到,作惡的人是買不到的。以前來酆都旅遊的人都要為家裡的老人買一份路引回去,以表示自己的孝心。因此,以前酆都城裡的路引非常流行,很多人就靠賣路引為生,使得酆都鬼城名聲遠揚。
鬼門關前為新刻的十六大鬼,傳說是閻羅王專門挑選的一批惡鬼來此鎮山把關的。他們對劣跡斑斑、惡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盤查得格外苛刻、嚴格,不使一個矇混過關。這組石刻體現的是鬼城民俗文化的“懲惡揚善”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旨,揭示的是鬼城民俗文化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它以寫實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並按大眾審美心理要求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渲染烘托鬼城特有的文化氛圍,形象個性突出,神態生動,造型新穎,具有一定的視覺衝擊力。

奈何橋

(一)名山寥陽殿前,有並列的三座石拱橋。三座橋均建於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每橋寬僅四尺許,兩側護以雕花石欄,橋面略呈弧形,用青石鋪砌,兩端各有兩級踏道。橋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橋壁均為條石嵌砌。據資料記載:該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為明朝蜀獻王朱椿建在寥陽殿前的觀瞻物,距今已500餘年,後被佛教徒改為“奈河橋”,橋下石池稱“血河池”。
“奈河”,是《宣室志》是所說的地獄中的河名。《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有所記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游神、夜遊神日夜把守。橋下血河裡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遊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
民間傳說:人死後亡魂都要過奈河橋,善者有神佛護佑順利過橋,惡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豐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由此可見,建國前有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廟裡僧尼們更是生財有道,為了撈取更多錢財,故意在青石橋面塗上桐油、蛋清,使過橋香客,尤其是老人和小腳女人行步更難,常常摔倒在橋上,人人誠惶誠恐,只好拿錢消災。從而加深了奈河橋的神話色彩
奈河橋是人們良好心愿的象徵,旨在教化人們多做好事,行善積德,造福人類。這正是: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惡難過奈河橋。為人不作虧心事,走過奈河橋不驚。
(二)人們也將奈河橋的中間一座橋用來驗證好人和壞人。年輕單身者須三步跨過橋面,男性先邁左腳,女性先邁右腳。夫妻或戀人手牽手一起九步走過橋面(男左女右,腳步邁法男先左腳女先右腳),必天長地久。年幼者或年長者可三步以上跨過(腳步邁法男先左腳女先右腳),但必須是單數,如5步、7步、9步等等。如平安跨過者為好人,則死後魂靈就不會落入血河池,順利通過奈河橋,免受銅蛇鐵狗狂咬之苦。
左邊橋是金橋,右邊橋是銀橋。下山時,請各位朋友走兩邊的橋,過“金橋”的能升官,走“銀橋”的會發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