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效應[經濟學術語]

鬱金香效應[經濟學術語]
鬱金香效應[經濟學術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鬱金香效應(經濟學術語),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作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荷蘭的“鬱金香效應”昭示了此後人類社會的一切投機活動,尤其是金融投機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和環節: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泡沫經濟的最終破滅和千百萬人的傾家蕩產。

歷史記載

1636年荷蘭的鬱金香投機是有據可查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泡沫經濟案例。每年春季,人們都可以在花園中見到美麗嬌艷的鬱金香。可是卻很少有人想到在三百多年前,鬱金香花居然給歐洲經濟帶來一場軒然大波。

人們絕難想到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機狂潮是由一種小小的植物引發的。這一投機事件是荷蘭由一個強盛的殖民帝國走向衰落而被載入史冊的,它也是迄今為止證券交易中極為罕見的一例。經濟學上的特有的名詞"鬱金香效應"或者“鬱金香現象”便由此而出!

鬱金香,是一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小亞細亞,在當地極為普通。一般僅長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廣披針形葉子,根部長有鱗狀球莖。每逢初春乍曖還寒時,鬱金香就含苞待放,花開呈杯狀,非常漂亮。鬱金香品種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見,也最珍貴。鬱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條紋或斑點,容易受病毒的侵襲。鬱金香大致上分為普通品種和特殊品種兩類。Switsers、Gheele Croonen、White Croonen等屬於普通品種,而Semper Augustus、Gouda等屬於名貴品種。普通品種以重量(磅)論價,名貴品種以頭論價。從表A-1中可見,普通品種與名貴品種之間的價格有時相差上千倍。

1593年,一位新任命的來自維也納的植物學教授把一批在土耳其栽培的鬱金香帶到荷蘭的萊頓。教授精湛的栽培技術使這些鬱金香球莖異常漂亮,一時成為萊頓上層社會談論的焦點。或許是物以稀為貴,也或許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許多王公伯爵登門拜訪教授,以一賞鬱金香為榮。但那些萌生占有之意的買主一律遭到了教授的拒絕,因為他的要價令人望而生畏。鬱金香再美麗,在它的投資價值未顯現之前,極富有經濟頭腦的荷蘭是不會花大筆錢,買一盆僅能觀賞的植物。一次很偶然的事件,使得鬱金香得以在市面上流通。一個竊賊乘教授不備破門而入,盜走了許多球莖並出售。

17世紀的荷蘭社會是培育投機者的溫床。人們的賭博和投機欲望是如此的強烈,美麗迷人而又稀有的鬱金香難免不成為他們獵取的對象,機敏的投機商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在輿論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的傾慕之情愈來愈濃,最後對其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以致擁有和種植這種花卉逐漸成為享有極高聲譽的象徵。人們開始競相效仿瘋狂地搶購鬱金香球莖。起初,球莖商人只是大量囤積以期價格上漲拋出,隨著投機行為的發展,一大批投機者趁機大炒鬱金香。一時間,鬱金香迅速膨脹為虛幻的價值符號,令千萬人為之瘋狂。鬱金香球莖的價格開始猛漲,價格越高,購買者越多。歐洲各國的投機商紛紛擁集荷蘭,加入了這一投機狂潮。

鬱金香在培植過程中常受到一種"花葉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襲。病毒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或"火焰",荷蘭人極其珍視這些被稱之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莖。"花葉病"促使人們更瘋狂的投機。不久,公眾一致的鑑別標準就成為:"一個球莖越古怪其價格就越高!"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來不值一錢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就連長在地里肉眼看不見的球莖都幾經轉手交易。1637年,一種叫"Switser"的鬱金香球莖價格在一個月里上漲了485%!一年時間裡,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

所有的投機狂熱行為有著一樣的規律,價格的上揚促使眾多的投機者介入,長時間的居高不下又促使眾多的投機者謹慎從事。此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

《布萊恩維爾遊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他把引發鬱金香球莖大恐慌歸結為一起偶然事件。一位年輕的水手,是一個外國人。初來乍到,他不知道荷蘭國內正在掀起起鬱金香投機潮。水手因賣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獎賞,離船時他順手拿了一朵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莖。那朵球莖是船主花了3000金幣(弗羅林 florins,約合現在3到5萬美元)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買來的。當船主發現鬱金香丟失時,便去找那位水手,並在一家餐廳里找到了他,卻發現水手正滿足地就著熏腓魚將球莖吞下肚去。水手對鬱金香的球莖的價值一無所知,他認為球莖如同洋蔥一樣,應該作為鯡魚的佐料一塊兒吃。值幾千金幣的球莖在一個陌生人眼裡竟如同洋蔥,是水手瘋了,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智了。就是這個偶然事件仿佛一枚炸彈,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謹慎的投機者開始反思這種奇怪的現象,反思的結果無不例外地對鬱金香球莖的價值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極少數人覺得事情不妙,開始賤價賣出球莖,一些敏感者立即開始仿效,隨後越來越多的人捲入恐慌性拋售浪潮,暴風雨終於來臨了。

一時間,鬱金香成了燙手山芋,無人再敢接手。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宛如斷崖上滑落的枯枝,一瀉千里,暴跌不止。荷蘭政府發出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讓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契約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契約,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一星期後,一根鬱金香的價格幾乎一文不值,——其售價不過是一隻普通洋蔥的售價。千萬人為之悲泣。一夜之間多少人成為不名分文的窮光蛋,富有的商人變成了乞丐,一些大貴族也陷入無法挽救的破產境地。

暴漲必有暴跌,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下跌狂潮剛過,市民們怨聲載道,極力搜尋替罪羊,卻極力迴避全國上下群體無理智的投機這一事實。他們把原因歸結為那個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歸結為政府調控手段不力,懇請政府將球莖的價格恢復到暴跌以前的水平,這顯然是自欺欺人!

人們緊接著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簽訂契約要以高價購買的商人全部拒絕履行承諾,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們依照契約辦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幹預某些具體的經濟行為外,它是決不能凌駕於經濟規律之上的。法官無可奈何地聲稱,鬱金香投機狂潮實為一次全國性的賭博活動,其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人們徹底絕望了!從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極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為乍然降臨的一貧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場惡夢,醒來之時,用手拚命掐自己的臉蛋才發覺現實就在夢中。身心疲乏的荷蘭人每天用呆滯的目光盯著手裡鬱金香球莖,反省著夢裡的一切…… 世界投機狂潮的始作俑者為自己的狂熱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荷蘭經濟的繁榮僅曇花一現,從此走衰落。鬱金香球莖大恐慌給荷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大蕭條。17世紀後半期,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有力的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隨即移向英吉利海峽彼岸。鬱金香依然是鬱金香,荷蘭卻從此從世界頭號帝國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從此一蹶不振。"鬱金香效應"成了經濟活動特別是股票市場上投機造成股價暴漲暴跌的代名詞,永遠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

在歷史上第一個記錄鬱金香泡沫的是麥基(Mackey)。他在185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了兩百年之前發生的這一案例。可惜,他的文章只有7頁紙,不僅提供的數據不全,還沒有指出所引用數據的來源。在他之後,貝克曼(Beckmann)歸納出了1637年~1643年的有關數據,穆寧(Muning)討論了1672年~1696年之間的經濟數據。在1950年以後,由於要研究多元動態和不穩定資產的價格變化規律,人們又一次注意到了在荷蘭發生的這一次非常典型的泡沫經濟現象。鬱金香泡沫成為載入文獻的最早的泡沫經濟案例。

歷史價表

貨幣單位:基爾德(荷蘭盾)

資料來源:加伯(Garber)《鬱金香狂(Tulipmania)》,IMT Press,p68,1994年

鬱金香品種 1637年1月2日 1637年2月5日 1739年
Admirael de Man 18 209 0.1
Gheele Croonen 0.41 20.5 0.025
White Croonen 2 2.57 0.2
Gheele ende Roote van Layden 17.5 136.5 0.2
Switsers 1 300 0.5
Semper Augustus 2000 6290 0.1

漲跌規律

如果在商品市場上供不應求,難免會有一些投機商囤積貨物,抬高物價。例如,在棉花、銅、錫等商品市場上都曾經出現過程度不同的投機活動。可是,這些商品市場的波動都沒有像鬱金香泡沫那樣大,其中原因之一是和鬱金香市場的操作方式有關。

在1634年以前,鬱金香和其他花卉一樣是由花農種植並直接經銷的,價格波動的幅度並不大。在1634年底,荷蘭的鬱金香商人們組成了一種類似產業行會的組織(College),基本上控制了鬱金香的交易市場。這個行會強行規定:任何鬱金香買賣都必須要向行會繳納費用。每達成一個荷蘭盾的契約要交給行會1/40荷蘭盾。對每一個契約來說,其費用最多不超過3盾。由於這些行會通常在小酒館裡進行鬱金香交易,他們所收取的費用也就常常被稱為“酒錢”(Wine money)。由於鬱金香的需求上升,推動其價格上升,人們普遍看好鬱金香的交易前景,紛紛投資購入鬱金香契約。鬱金香球莖的收穫期是每年的9月。在1636年底,荷蘭鬱金香市場上不僅買賣已經收穫的鬱金香球莖,而且還提前買賣在1637年將要收穫的球莖。鬱金香的交易被相對集中起來之後,買賣雙方的信息得以迅速流通,交易成本被大大降低。在這個期貨市場上沒有很明確的規則,對買賣雙方都沒有什麼具體約束。鬱金香契約很容易被買進再賣出,在很短的時間內幾經易手。這就使得商人們有可能在期貨市場上翻雲覆雨,買空賣空。在多次轉手過程中,鬱金香價格也被節節拔高。

在行會的控制和操縱下,鬱金香的價格被迅速抬了起來。買賣鬱金香使得一些人獲得了暴利。鬱金香價格暴漲吸引了許多人從歐洲各地趕到荷蘭,他們帶來了大量資金。外國資本大量流入荷蘭,給鬱金香交易火上澆油。

在1636年12月到1637年1月之間,所有品種的鬱金香價格全線上升。以一種稀有品種Gouda為例,其價格在1634年底僅為每盎司1.5基爾德 (荷蘭盾),到1636年底也只不過上升到每盎司2基爾德。隨著鬱金香投機市場的形成,Gouda的價格大起大落。在1636年11月價格猛升到7基爾德,隨後回跌到1.5基爾德,在12月12日其價格再度強烈反彈,直上11基爾德。過了新年之後,再猛跌到5.5基爾德。由於新投機者的加入,價格再次急 劇上升,到1月29日已經突破了14基爾德大關。這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的振盪幅度都超過400%。拿12月9日最低點(1.5基爾德)與12月12日的 最高點(11基爾德)相比,3天之內價格上升將近10倍。超額利潤招來了四面八方的投機客。也許有人早就懷疑到鬱金香的價格已經完全背離了作為一種花卉的常規,但是倒買倒賣所獲取的暴利使得許多投機客們喪失了理智。到了1637年1月連普通品種的鬱金香價格也被抬高了25倍多。例如,Switsers的價格在1637年1月上旬尚且低於1基爾德,到月底就被炒到14基爾德,到2月5日上漲為30基爾德,在30天內漲幅超過了29倍。在這段時間內幾乎每一個投機者都沉浸在突然發了一筆橫財的美夢之中。

1637年新年前後,鬱金香的期貨契約在荷蘭小酒店中被炒得熱火朝天。到了1637年2月,倒買倒賣的人逐漸意識到鬱金香交貨的時間就快要到了。一旦把鬱金香的球莖種到地里,也就很難再轉手買賣了。人們開始懷疑,花這么大的價錢買來的鬱金香球莖就是開出花來到底能值多少錢?前不久還奇貨可居的鬱金香契約一下子就變成了燙手的山芋。持有鬱金香契約的人寧可少要點價錢也要拋給別人。在人們信心動搖之後,鬱金香價格立刻就開始下降。價格下降導致人們進一步喪失對鬱金香市場的信心。持有鬱金香契約的人迫不及待地要脫手,可是,在這個關頭很難找到“傻瓜”。惡性循環的結果導致鬱金香市場全線崩潰。

鬱金香泡沫的高峰期僅僅持續了一個多月。由於許多鬱金香契約在短時間內已經多次轉手買賣且尚未交割完畢,最後一個持有鬱金香契約的人開始向前面一個賣主追討貨款。這個人又向前面的人索債。荷蘭的鬱金香市場從昔日的景氣場面頓時間變成了淒風苦雨和逼債逃債的地獄。

在1637年2月24日花商們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開會決定,在1636年12月以前簽訂的鬱金香契約必須交貨,而在此之後簽訂的契約,買主有權少付10%的貨款。這個決定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鬱金香市場的混亂。買主和賣主的關係糾纏不清。荷蘭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預,拒絕批准這個提議。在 16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的契約。一年之後,荷蘭政府通過一項規定,允許鬱金香的最終買主在支付契約價格的3.5%之後中止契約。按照這一規定,如果鬱金香的最終持有者已經付清了貨款,那么他的損失可能要超過當初投資數量的96.5%。如果還沒有支付貨款的話,他很僥倖,只需支付契約貨款的3.5%,那么賣給他這個契約的人就要遭受非常嚴重的損失了。在這個打擊之下,荷蘭的鬱金香投機市場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恢復過元氣來。

花卉介紹

鬱金香是一種是通過種子繁殖和根莖繁殖的花卉植物。鬱金香的根莖就像大蒜一樣,栽到地里,每年四五月間就會開花,花期不過十天左右。到了9月,根部又會長出新的球莖。新的球莖的重量比原來種下去的球莖只能增加一倍左右。如果通過種子繁殖,要經過7~12年 才能得到比較理想的球莖。

鬱金香市場上交易的不是花,而是球莖。園藝家們在鬱金香的栽培過程中發現,利用一些自然開裂的球莖往往可以培育出特殊的新品種,開出非常鮮艷的花朵。這實際上是那些開裂的球莖受到某種花葉病毒的感染之後產生的異變。這種異變只能通過球莖繁殖來傳承,而不能通過種子來傳承。如果鬱金香的球莖不能自然開裂,也就不一定能夠保證受到這種病毒的感染。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很難控制球莖開裂的機率,再加上這種花葉病毒會把球莖的產量降低10% ~15%,使得鬱金香球莖難以在短期內增加供給,名貴品種的鬱金香球莖更是十分難得。

“物以稀為貴”鬱金香的稀缺使之身價百倍。出現鬱金香泡沫的第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短時期內,鬱金香球莖的供應量幾乎是一個常數,它不會因為需求量的增加而發生變化。即使鬱金香的價格上升,生產者也沒有辦法迅速增加供給。從供求關係上來看,鬱金香供給曲線很陡。

荷蘭國花

鬱金香的一度輝煌刺激了花農們的積極性,他們不斷改進鬱金香的種植技術,增加產量,開發新品種。鬱金香的栽培技術逐漸被廣大民眾所掌握,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穩定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美麗的鬱金香終於從充滿銅臭味的投機市場又回到百花園內,並且成為荷蘭的國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