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鬥魚》劇照](/img/d/9fe/nBnauM3XxYDM2QDN2QjM4QDM2UTM1QDN5MjM5ADMwAjMwUzL0I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鬥魚》劇照2](/img/9/168/nBnauM3X1IzN0MDM1QDMzUDM2UTM1QDN5MjM5ADMwAjMwUzL0A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美國的塔爾薩,17歲的詹姆斯有一個綽號叫“機車手”的哥哥。“機車手”是一個傳說中的神奇人物,擅於打架鬥毆,並是一個天生的青年幫會的領袖。一天晚上,詹姆斯和女朋友帕蒂約會時碰到了號稱“打架大王”的威爾科斯,“打架大王”向詹姆斯挑釁,兩人打成一團。詹姆斯不是對手,多處受傷,在這關鍵時刻,消失了兩個星期的“機車手”突然出現了,趕走了“打架大王”,並照料詹姆斯。厭倦了過去生活的“機車手”同黑社會脫離了關係,行蹤不定,但仍享有很大的名氣。由於經常逃學,詹姆斯被學校開除了,帕 蒂也同他分了手。一天,詹姆斯在一家動物商店發現了“機車手”,哥哥將一些紅、藍兩色的暹羅鬥魚指給弟弟看,並告訴他:這些魚如果被關在密閉的容器里就會相互廝殺,直至死亡。“機車手”要將暹羅鬥魚帶到河邊去放生,這樣它們就不會自相殘殺。但就在他走到河邊的時候,卻被警察開槍打死。詹姆斯遵循著哥哥最後的指示,帶著暹羅鬥魚,騎上機車,直向大海而去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馬特·狄龍 | 詹姆斯 | |
米基·洛克 | 機車手 | |
黛安·蓮恩 | 帕蒂 | |
丹尼斯·霍珀 | Father | |
黛安娜·斯卡維德 | Cassandra | |
文森特·斯帕諾 | Steve | |
尼古拉斯·凱奇 | Smokey | |
克里斯·潘 | B.J. Jackson | |
勞倫斯·菲什伯恩 | Midget | |
William Smith | Patterson the Cop | |
Michael Higgins | Mr. Harrigan | |
Glenn Withrow | 威爾科斯 | |
湯姆·威茲 | Benny | |
Herb Rice | Black Pool Player | |
Maybelle Wallace | Late Pass Clerk | |
Nona Manning | Patty's Mom | |
索菲亞·科波拉 | Donna (as Domino) | |
Gian-Carlo Coppola | Cousin James (as Gio) | |
S·E·辛頓 | Hooker on Strip | |
Emmett Brown | Mr. Dobson | |
Tracey Walter | Alley Mugger #1 | |
Lance Guecia | Alley Mugger #2 | |
Bob Maras | Policeman | |
J.T. Turner | Math Teacher | |
Keeva Clayton | Lake Girl #1 | |
Kirsten Hayden | Lake Girl #2 | |
Karen Parker | Lake Girl #3 | |
Sussannah Darcy | Lake Girl #4 | |
Kristi Somers | Lake Girl #5 |
職員表
製作人 | 道格·克萊鮑恩、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Gian-Carlo Coppola、羅曼·科波拉、弗雷德·魯斯 |
原著 | S·E·辛頓 |
導演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副導演(助理) | 大衛·沃德斯、Mark Radcliffe |
編劇 | S·E·辛頓、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攝影 | 史蒂芬·H·布魯姆 |
配樂 | Stewart Copeland |
剪輯 | Barry Malkin |
藝術指導 | 迪安·塔沃拉里斯 |
服裝設計 | Marjorie Bowers |
布景師 | Mary Swanson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影片黑白畫面的拍攝靈感源於奧遜·威爾斯的電影和20年代的德國片。
•片中每個場景中都能看到鐘錶。
•因為米基·洛克的對白聲音過小,所以錄音師飽受折磨。
•影片劇本出自首批個人電腦,而且耗時不足兩周。
•湯姆·克魯斯為了出演《乖仔也瘋狂》而放棄了該片的角色。
•片中“機車手”的坐騎是川崎LTD雙缸機車 。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禮 | 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1984年 | 第41屆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最佳電影配樂 | Stewart Copeland | 提名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鬥魚》改編自S·E·辛頓所著的同名小說,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之所以會深受吸引,是因為小說主題引發的強烈共鳴,書中主人公對哥哥的滿心崇拜恰好與科波拉對他哥哥奧古斯特的感情如出一轍。在完成《局外人》之後,科波拉立即著手籌拍該片,影片片名則暗喻影片中的主人公——“機車手”和他的弟弟 。
籌備過程
在《局外人》拍攝期間,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就和辛頓聯手改編劇本,並決定沿用原班人馬,而且仍在俄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取景 。
在該片開拍之前,科波拉組織演職人員觀看一些老電影,其中1951年的《血戰萊茵河》正是片中煙霧繚繞的靈感源泉,1920年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為該片提供了風格原型,1924年的《最卑賤的人》向馬特·狄龍展示出如何在沉默中用肢體語言表達情感。為了幫助米基·洛克進入角色,科波拉向其推薦了阿爾貝·加繆的小說和拿破崙傳記,而且“機車手”的外形是根據加繆嘴刁香菸的標誌性動作設計而成。科波拉廣泛採用了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中的陰影、斜角、誇張的構圖和大量煙霧,在高佛雷·雷吉奧的《失衡生活》的影響下,科波拉決定用延時攝影生動表現片中的天空 。
拍攝過程
作為《局外人》的姐妹篇,《鬥魚》保持了的《局外人》的演員陣容,也在同一城市拍攝。因為對舞蹈式的暴力情有獨鍾,科波拉找來舊金山芭蕾舞團的舞蹈指導和副導演麥可·斯穆因設計拉斯蒂·詹姆斯與畢夫·威爾科克斯的打鬥場景,他要求其中必須包括一些特別的視覺元素,如機車、破碎的玻璃、飛舞的刀子和飛濺的水和鮮血。斯穆因不僅耗時一周完成了這段場景,還借鑑1955年的《野餐》設計出洛克與黛安娜·斯卡維德的街舞 。
製作發行
幕後公司
公司類型 | 公司名稱 | 國家/地區 |
製作公司 | Hotweather Films | 美國 |
Zoetrope Studios | 美國 | |
發行公司 | 環球影業 | 美國 |
MCA環球家庭娛樂 | 美國 | |
AMLF | 法國 | |
Kinosto | 芬蘭 | |
Argentina Video Home | 阿根廷 | |
Editora Peixes | 巴西 | |
Nelonen | 芬蘭 | |
TV3 | 芬蘭 | |
Tocantins | 巴西 | |
Universal Pictures Benelux | 荷蘭 | |
Universal Pictures Finland Oy | 芬蘭 | |
VTC-Video | 芬蘭 | |
Versátil Home Vídeo | 巴西 | |
Yleisradio | 芬 |
(以上資料來源)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 | 1983年10月21日 | 美國 紐約電影節 | 1983年10月7日 |
美國紐約 | 1983年10月8日 | 法國 | 1984年2月15日 |
瑞典 | 1984年5月18日 | 西德 | 1984年8月3日 |
芬蘭 | 1984年9月28日 | 西班牙多諾斯蒂亞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 1984年9月 |
澳大利亞 | 1984年10月25日 | 土耳其 | 1986年11月 |
匈牙利 | 1995年6月8日 | 義大利都靈電影節 | 2009年11月16日 |
(以上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鬥魚》是導演關於個人風格的自由試驗品,帶著好萊塢式的散漫和稜角和一股摸不清的讓人發熱的魅力,導演太過沉浸在奢侈的黑白影像、高光與米基·洛克的憂鬱的眼神中,影片也陷於一種毫無目的的散漫狀態里。但是另一方面,《鬥魚》抓住了青春的迷茫和痛苦,就像困在魚缸中的鬥魚,如此絢爛卻又無處可去 (《電影世界》評) 。
導演將不同元素融合在一起,通過色彩的變換和蒙太奇手法的運用,讓影片呈現出與戲劇截然不同的敘事效果,為影片帶來更多的驚喜和思考,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電影過於講究邏輯性而帶來的審美疲勞,也讓觀眾獲得了更多參與機會,從而形成對電影獨特的認知和理解 (《電影文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