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羚是亞洲東南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典型動物之一,但也逐步北移到北緯33度左右的地區,分布範圍北起我國西北的秦嶺和青海的湟水河谷一帶,南至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包括我國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和尼泊爾、克什米爾、印度、越南、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等地。
鬣羚主要棲息在海拔600—3000米的高山森林地帶,最高可達海拔4000米以上,偶爾也到草原活動,生境有兩個突出特點,一個是樹林、竹林或灌叢十分茂密,另一個是地勢非常險峻。它的性情比較孤獨,除了雄獸總是單獨活動以外,雌獸和幼仔也最多結成4—5隻的小群,從不見較大的群體。早晨和傍晚出來在林中空地、林緣或溝谷一帶攝食、飲水,主要以青草、樹木嫩枝、葉、芽、落果和菌類、松蘿等為食。夏季喜在大樹下、灌叢中及巨岩間等僻靜之處休息;冬季常到岩洞中避風、過夜。有較為固定的往來覓食的小路、休息場所及排糞地點,平時或出沒於懸崖絕壁之間,或隱身於密林之中。每個個體或小群都占有一定的領域,由於具有發達的眶下腺和蹄腺,可以用其分泌物在棲居範圍邊緣的樹木或灌叢上作領地的標記。極為善於攀登和縱躍,能在最陡峭的懸岩絕壁之間行動自如,或在亂石溪谷之間跳躍如飛。這是因為它的蹄子是由兩個緊密靠在一起的蹄組成,前端窄尖,後端寬闊,四周環以角質,中央為柔軟的部分組成,就像一個吸盤,使其能夠穩穩地站立或跳躍在陡岩之上。此外,在它的四肢底部還具有靈敏的外周感受器。在活動時,蹄子接受底部的刺激後,感受器可以將其轉換為一種信號,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又把接受到的信號轉換成控制信號,再傳遞給四肢上的各種不同的肌肉組,從而調節身體重心的平衡。在受到驚擾時,它能溝迅速奔跑,跳過險惡亂石,攀登到懸崖峭壁之上躲避敵害,逃脫之後便不會再返回。在被逼迫得無路可逃的時候,就用兩隻後蹄支起身體,直立起來,騰出兩隻前蹄拚命地往岩石上敲擊,發出“嘎嘎”的脆響,或者是往肚皮上象擂鼓一樣地“咚咚”敲打,聲音響徹寂靜的山谷,藉以威嚇敵害。如果這一招不靈,也會奮起自衛,勇猛地用角進行堅決的反撲,攻擊對手。成年的雄獸性情較為兇猛,體強力壯,常常能衝出天敵的包圍,或戰勝體形不算太大的對手,將其頂到懸崖之下。
鬣羚每年繁殖一次,在秋季的9—10月發情交配,逐偶時雄獸之間也有激烈的惡鬥,獲勝的一方才能與雌獸交配,敗者有時甚至會被頂死。雌獸的懷孕期約為8個月,幼仔多半於翌年5月下旬至6月初出生,每胎產1—2仔。幼仔2—3歲時性成熟,但2歲時仍然跟隨雌獸一起生活,3歲才開始獨立活動。壽命約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