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從《我的古箏藝術生涯》中了解到高自成先生少年時期習箏學藝的坎坷經歷,八歲時承本家叔父學唱山東琴書,13歲師從鄆城地區著名藝人張為沼學彈箏。早先民間樂器的傳授方式大多為師傅(藝人)言傳身教,口對口,手把手,一字字背唱,一句句彈記下來。少年時期的高自成家境貧寒,鄆城地處窮山惡水,百姓生活苦不堪方,彈箏拉琴學唱根本談不到是一種崇高的藝術工作,只是以此作為賣藝討飯的謀生手段。僅有十幾歲年齡的高自成從小就挑起生活的重擔,繁重的體力勞動時常伴隨著飢餓的折磨,但他喜箏、愛箏,彈箏幾乎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天下來,拖著疲憊的身子,硬是趕幾十里路去師傅家學箏,學到深夜兩三點鐘才罷休,白天邊勞動邊痛主箏曲,念著工尺譜,常常是鋤掉了莊稼苗,餵牲口卻把料倒進在水缸里,去井上打水,起到井上才發現手裡提的不是水桶,而是個筐子。
高先生謙虛實誠的求知慾望,如饑似渴的學習精神,很快學會了當地的琴書曲牌箏曲,也使得他在學箏的路途中得益於更多的人。其中較為有名的有民間藝人張為台、黃懷德老師,從中吸取他們的特色長處,張為台老師富有特色的顫音,黃懷德老師乾淨、洪亮、富有氣勢的的演奏都深深地印入他的心底。在與張念勝、黎連俊老師學箏的過程中,從他們隻言片語中了解到山東箏流派的歷史傳人黎邦榮先生的右手大指小關節很繼活的彈奏技巧給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為以後高先生大拇指快速劈托的技法創造打下了伏筆。特別 提到的是山東古箏名家王殿玉老師,他是個盲人,但見多識廣,熱心民樂事業,他把民間自彈自樂的民俗娛樂形式引入救濟民眾的義演,造福社會,扶持教育的正道上。這一時期的高自成跟隨王老師曾赴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演出,靠老師的指教,個人的勤奮,高自成箏彈奏技藝實踐經驗在點點滴滴的辛勤勞作中匯集了起來,使得他不單在演奏藝術上日漸成熟,在思想、精神和藝術境蚧右也得到了升華,也為他面向社會,面向民眾的從藝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55年高自成在一偶然機會裡參軍入伍到總政文工團,這一時期使他有更多的機會從事演出創作活動。赴中南海懷仁堂,上天安門城樓為中央首長一次次的演出,受到周總理及外賓的讚賞鼓勵,使他的演奏技藝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他還參與了中央音樂藝術學院的箏專業教學工作,這使高先生第一次將自己的技藝傳授於音樂藝術院校的學生,並以極大的熱情開始了山東箏曲的整理和改編工作。這一時期他收集整理、創編的有代表性的箏曲《高山流水》、《風翔歌》、《天下同變奏》。這是高先生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閃光點,從藝術實踐—演奏—教學—編創中走上了新的藝術道路,50年代的箏界就出了成果。
任教
1957年高自成先生來西安音專任教,為大西北普及提高古箏藝術水平,為培養一批有一定藝術修養的、有高超演奏技術的表年箏手而辛勤耕作,一乾就是25年,將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獻給了西安音樂西安音樂學院的古箏專業教學工作。共教出學生200多名,遍步全國各地的八所音樂院校和六十多個專業文藝團體。在他執教期間,曾任箏專業講師、副教授、教授,任陝西箏學會名譽會長、會長、,並於1986年、1991年、1996年三次參加全國古箏學術交流會,多次出訪日本、香港、台灣等地。高自成先生言傳身教,學風嚴謹,學生們的演奏風格,左手的揉、顫、按、滑技術統一。他早年教授的學生,幾十年後聚集在一起演奏,指法、音韻、風格仍舊是那么完善統一,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深深印入到每個學生心中。? 1961年,全國第一次古箏教材會議在西安音樂學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箏家學者雲集西安,廣東音專的羅九香、蘇文賢;東北音專的趙玉齋、曹正;四川音院的曹東扶;上海音院的王巽之;河南藝術學院的王省吾;西安音樂學院的高自成,會議上大家研討制教學大綱,交流彈箏技藝,高先生以誠待人,與各地箏家同台演出,相互學習,與其他院校交流了他編創的《山東箏曲集》(油印本)。並為學校錄製了箏前輩們的珍貴音響資料,保留至今,如今除高先生健在外,其他前輩都已相繼謝世。
高自成在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潛心鑽研,克服文化水平低的困難,收集山東箏曲132首,並於1986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曲集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魯箏老八板合奏套曲;第二部分是魯箏琴書曲版;第三部分是魯箏古曲(即在板曲)是山東箏曲的精華,如實的選錄了王殿玉、張為沼、高族賢、張念勝等人的傳譜,第四部分是魯豫大板套曲;第五部分是高自成先生根據山東傳統箏曲分明編的箏曲。其中《高山流水》、《風翔歌變奏》等曲編於50年代初。《琴書曲牌聯奏》、《降香牌》、《秋聲》等曲均以山東琴書曲牌、唱牌為素材編寫的。《古曲聯奏》則是根據工尺譜並在保持山東傳統箏曲風格的基礎上譯編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為子孫後代了解山東箏曲。掌握風格,學習高先生獨特的演奏技藝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高自成先生在編創《山東箏曲集》的態度上是本著誠實、謙虛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樂曲解釋,特別是他編創的箏曲也能憑心作出公正的解說,也反映高先生在編創過程中持有的嚴謹、紮實、細緻的治學態度,並且出自一位文化程度並不高的老先生之手,實在讓人為之敬佩。
對箏藝的執著追求
幾十年的教學、演出實踐、彈指一揮間便地去了,但高自成先生為我們大家,為箏界朋友,為一大批喜愛他的演奏風格的廣大聽眾留下了不少音響資料。其中最為完整的是1981年山東濟南人民廣播電台為他錄製的音樂專題節目《高雅、細膩、自成一格》中的介紹。角說詞中有這樣一段話:“他為我國箏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成績和貢獻,雖然年過花甲,長期的藝術實踐,使他的藝術愈加深沉成熟,他的演奏,具有古樸、清新、秀美的風格。於平淡中蘊含著深邃的意境,於恬靜中深埋著豐富的感情,淡雅、含蓄、韻味無窮”。
高先生對箏藝的執著追求,貫穿了他整個的藝術生涯。年輕時的求知、謙和的作風,使得他能廣泛對山東琴書、箏大板套曲的掌握,繼而在學習傳統演奏中又有自己的獨到的二次創造,演奏《高山流水》時,他紮實的勾托技藝,真是乾淨利落,活潑流暢,讓人領悟到鋼健雄渾的力量。中段大指快速劈托,奏出了一連串16分音,顯得那樣的玲瓏剔透,第三段運用中指加花的雙勾配之左手吟按,老到成熟,其聲如浪擊石,激起一層層閃亮的水花。他演奏的《漢宮秋月》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左手功底。按、顫、吟、揉與右手精細配合,淡雅聲中求委婉,含蓄情中聽淒涼,一位活生生 封建宮廷中宮女對月傷情的形象真真切切的刻畫出來。 分改編演奏的《風翔歌變奏》,是依照山東琴書變奏曲《風翔歌》改編成功的。開頭、結尾都首次在箏上採用古琴泛音奏法,都可以看到先生在編創過程中不斷地吸取新手法的意圖。 箏界前輩曹東扶先生在一次聽完高先生演奏之後,懷著激動的心情說:“你真是文武雙全,快慢曲都行,右手大中食指配合密切,有力度,左手的揉、顫、按很有特色,尤其是《漢宮秋月》中的顫音細賦,配合頗好”。王殿玉老師聽了他的演奏之後稱讚他彈的很有功夫。天津音院的師生們聽了高先生的演奏,稱他的風格是優美、委婉而清晰。五、六十年代的箏曲,多以民間傳統樂曲為主,樂曲的節奏、旋律特點,基本的彈奏方式,各地區間不盡相同,高自成先生積幾十年的演奏實踐,形成了他“自成一格”的特色,其運指方法非常自然,鬆快,大指力度好,聲音亮脆,食指抹、挑靈巧,中指彈弦運力自然,出音渾厚,大拇指快速連續的劈托,近似帶點子的搖指感覺,是高先生演奏技巧的一大特色,自如的先劈後托,並且保持音與音之間持久均勻,音色乾淨,音質清亮,是他技藝中的絕活。他左手無論是揉、吟、顫、滑都突出了一個“細”字,把山東箏曲獨有的風格神韻,在左手技巧中得以淋淳盡致的發揮。
對待演出的態度
高自成先生在藝術實踐演出中,無論是什麼場合,為中央首長,還是為普通百姓,都是認真細緻地做演出前的準備,一絲不苟,他語言少,不善言語,但他把自己對藝術、對事業、對朋友、對學生、對所有聽他演奏的聽眾們的感情全部投入他的樂曲意境中,他為人們帶來美好而富有鄉土氣息的箏樂,又讓人們在欣賞品味理解他一世為人正直樸實的心懷。 山東箏做為北方的一大流派,高自成先生被箏界稱之為齊魯箏家,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人之一。他的演奏藝術與教學相結合,在陝西這片沃土上得以開花結果,對於陝西秦箏流派的建立,起到了最初奠基人的作用。50年代我院箏學科的開設,打破了陝西及至大西北沒有箏專業課的局面。
高自成在他25年的執教中,逐漸形成的對於學習傳統箏樂的教方式;即以示範演奏為主,讓學生從聽、看、模仿、帶著彈,一字字、一句句的教授方式,啟發、誘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是教授地方風格特色傳統箏曲的良好方式之一,也是我們今後教授傳統箏曲應予以重視的生要經驗。
在山東傳統箏曲的演奏上,高自成先生左手的技術技巧得以很了的發展,並總經了一套完整的彈奏技巧,如大指虎口發力,有機地帶動小關節連續劈托,發音清脆而響亮。這一技巧,正適合山東箏曲的旋律特徵,演奏起來特別順,這種方法,使之凡跟他學過琴的學生都從中有所收益。也是我們今天在教授山東傳統箏曲必須遵循的手法之一。
南方箏重彈,北方箏重聲韻,而高自成先生在演奏山東箏曲尤為突出的是左手的按、顫、滑、吟技藝,按出風格,顫出情感,吟出神韻,滑音情深。這四種技巧的配合,形成了他“自成一格”的細賦特色。跟他學習的學生,彈曲自始至終,融風格與情感為一體,形成了堅固的演奏傳承教學過程中一直非常重視的一個環節。
高自成先生演奏藝術,是他幾十年心血的結晶,做為一個學生,一名晚輩,都應從先生演奏藝術上、手法上得以很好的學習繼承。了解山東流派,了解一位先生,深深體會良師的藝術造詣與品德,這也是要經過好多年的學習與積累才會慢慢悟同其中的道理。高自成先生現已退休,年逾八十高壽,但他的藝術成就,在箏界、在廣大的箏友同仁的心目中,卻永葆其青春,且不斷開花結果。
逝世
高自成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08月21日上午10時在西安家中逝世,享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