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高翀(1490—1570)字允升,號玉華。出生於江西省峽江縣善政鄉箬山村(今福民鄉老屋得村),後入湖廣安陸籍。嘉靖元年(1522)壬午科舉人,五年(1526)丙戌龔用卿榜3甲第61名進士。授四川犍為知縣,調南直隸溧水縣。以母喪去職,尋遭父喪。服闋,補直隸束鹿知縣,召為戶部主事。歷戶部員外郎、郎中。嘉靖二十年(1541),出為浙江右參議,尋改四川按察副使。歷山西參政、雲南按察副使、貴州左布政使。嘉靖三十五年(1556),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嘉靖三十九年(1560),奉詔閒住。四十二年(1563),有司上奏其督木之功,詔令致仕。隆慶元年(1567),詔進資善大夫。隆慶四年(1570)六月十一日卒,年八十一。著有奏疏集、《還金記》、《玉華詩文稿》、《歸與稿》等藏於家。
釋疑
高翀的籍貫
明隆慶《臨江府志》載其“峽江人”,清同治《峽江縣誌》“箬山人”,則高翀為峽江人無疑。然《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不同:
高翀 湖廣安陸⑩ 明嘉靖5/3/61
這是高翀參加科舉考試時所填的籍貫—湖廣安陸,該書中的序號⑩代表“民籍”,中明嘉靖五年(1526)3甲第61名進士。故而造成其籍有兩說,一曰安陸,一曰峽江(或作新淦,嘉靖五年之前,峽江縣境尚屬新淦管轄)。
近日閱焦竑所著《國朝獻征錄》,卷62收錄有吉陽先生何遷(安陸人)所撰《右副都御史玉華高公翀行狀》一文,文中關於高翀籍貫的記載甚悉,特摘錄於下:
“玉華先生高公,名翀,字允升,德安安陸人也。公起家經術,仕至列卿,振德樹庸有名。肅皇帝世三十五年(應為三十九年)乃退,退居十一年,年八十一乃終。其先出唐南平忠武王,後居江西吉水皈仙里,以名忠者為始祖。忠妻於峽江郎官山何氏,乃居峽江。生雲卿,而道本,而子輝,而宗舜,而孟轍。孟轍生祖漢,娶毛氏;生父梧岡翁岐,娶鄧氏。公既貴,贈祖、父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鄧皆淑人。居峽江,世力稼穡,至梧岡翁始知學,醇愨自持,橫經授徒於鄉,亦不求仕。生二子,公其長也。
公初誕,鄧淑人夢旭日墮懷中。為童子,雅不好弄,垂髫,能為七言詩。梧岡翁責之學,不煩提諭,日開月益。翁弟商於安陸,將問之,擇諸子孰可使之者。公請行,時年十七,以正德丙寅始至安陸。乃公藻思、質行早見,季父益責之學,安陸士人亦向之,遂屬而家焉……
公事親盡孝,乃中歲奔走,迎養、送死皆不逮,及躋膴仕,對祿食嗚咽不能下。公既還安陸,日以峽江墓廬為深念,命諸子偕展省,往時年七十六。或以為言,公曰:“吾雖老,固人子爾,寧忘吾親哉!”乃戒輿去,至則焚黃而哀舉,合食禮祀先祖,取所受賜金葺諸墓,治祭田,責諸從子供祀,贍族貧,逾時乃返……”
據此行狀可知,高翀之始祖高忠,本江西吉水縣皈仙里人,入贅峽江縣郎官山何氏,遂居峽江。高忠生雲卿,雲卿生道本,道本生子輝,子輝生宗舜,宗舜生孟轍,孟轍生漢,是為高翀之祖父,娶毛氏。高漢生岐,號梧岡,娶鄧氏,生子二:長曰翀,次曰(羽+廷)。
高氏世居峽江,力稼穡,至高岐始知學,在鄉里收徒講學。高翀貴顯後,贈其祖、父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祖母毛氏、母鄧氏皆淑人。
正德丙寅(1506),高翀因父命赴湖廣安陸探視在此經商的堂叔,時年十七。以叔父責之學,而安陸士人亦有望於高翀,遂留居於此,入安陸籍。
高翀自留居安陸後,在當地入學讀書,並以安陸籍參加湖廣鄉試,嘉靖五年(1526)高中進士,時年三十七歲,正值壯年。仕宦之初,卻連遭母喪、父喪,未及侍養,甚至連父母的最後一面都未見到。後來位至列卿,每念及此便嗚咽不止。退休回到安陸後,日日以峽江老家的雙親墓冢為深念,遂命諸子與自己一同前往故鄉省墓祭掃,此時高翀已經七十六歲高齡了,據此推算高翀回鄉應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這應該是他自雙親逝世守孝之後第一次回峽江(推測)。有人見他年紀這么大還不辭顛簸勞累之苦回鄉,就會有一些勸誡之言,高翀卻說:“吾雖老,固人子爾,寧忘吾親哉!”可見,高翀雖早入安陸籍,卻日夜牽掛著家鄉,牽掛著父母雙親之墓冢,遊子之心可見矣。
家庭與入籍
其祖父高峻極(1427—1486)名漢,峽江縣箬山(今福民鄉田心村委老屋得村)人。為人敦睦而嚴肅,族中子弟對他尊敬有加。壯年後,與弟峻彝在楚之德安謀生,且落籍於德安。高峻極晚年歸峽,後以長孫高翀貴,贈通議大夫、右副都御史。
其父高鳳止(1456—1531)名岐,號梧岡。讀書有得,堪為童師。有隱德,邑以賓禮請為鄉飲。以子貴贈戶部主事,加贈通議大夫、右副都御史。其妻鄧氏(今羅田鎮江口人),賢行德美,嘉靖八年(1529)去世,贈安人,後加贈淑人。羅洪先為高岐作墓志銘。
其弟高羽廷(1493—1563)字允舉,號小山。同治《峽江縣誌》引府志雲“高羽廷,字允舉,邑庠生,翀之兄(誤,弟也)。童子時,母鄧氏病疫,躬進湯藥,晝夜不離側。既長,乞衣巾養親。母復遘危疾,號泣籲天,請以身代,感神,夢許延一紀,果愈。親歿,廬墓,虎馴其側,人異之。有司奏請旌表,尋祀鄉賢祠。”晚年卜居本里南源,為南源高氏始祖。
以上據2011年版《峽江人物》,部分據同治《峽江縣誌》。則高翀之祖父高峻極與叔祖高峻彝年輕時即往安陸謀生,且落籍安陸。高峻極晚年仍歸峽江居住,而高峻彝留居安陸。峻彝生子容止,為高翀之堂叔。正德元年(1506),父命高翀赴安陸探視堂叔,後遂入安陸籍。
那么高翀為何要入安陸籍?高翀不僅入學是在安陸,參加科考時亦書安陸籍,而且他後來致仕之後也是退居安陸,其中有何緣故?
如果說高翀年輕時是為了讀書方便才去安陸投奔堂叔,那為什麼他退休以後也沒有回到故鄉定居呢?竊以為高翀是出繼堂叔高容止,如此才能解釋得合理。
據行狀,高翀於嘉靖四十四年(1565)曾攜諸子還鄉祭掃雙親之墓,或以為言,翀曰“吾雖老,固人子爾,寧忘吾親哉!”此等言辭,似有些難言之隱,高翀回鄉祭掃這件再正常不過的事,為何會招來一些閒言碎語?文中雖言“吾老”,但卻並不能完全說服人,最大的可能就是高翀已經過繼給了堂叔高容止為後,名義上已非高鳳止之子了,所要侍養或祭掃的是安陸高容止家族的人或墓。
高翀四子,年、秩、歷、祚,皆留居安陸。
高年,字元賓,號笥峰,高翀長子。少補德安府學,生試高等。以父巡撫貴州伐苗有功,蔭恩授光祿寺署正,升山東兗州府同知,有德政。
高祚,號養純,高翀四子。中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科湖廣鄉試。萬曆十八年(1590)承部司務,兩轉承部郎中(司務乃六部屬員,竊以為“承部”乃抄寫之誤)。後升至廣西潯州知府,再改任貴州黎平知府。
清雍正丙午年(1726)峽江高氏聯湖北安陸宗親同修族譜,對高氏遷安陸編系甚詳。
高翀墓
鄉人皆傳高翀卒後歸葬故里,且還有一段傳言說,一隻鳥告誡高翀死後要葬在某處,不能葬在某處,否則高家就要敗(衰敗)。吾又聞田心村一村民高某曾在山上打養雞棚的地基時,意外地挖到了一頂官帽,後作價賣出,賣了八十萬,一夜暴富,據說這就是高翀的遺物,未知是真否。
然吾查安陸縣誌(清朝時修),即可否定高翀卒後葬於峽江的說法,因為安陸縣誌明確記載高翀墓在安陸。況且,以情理而言,高翀與其四子皆居安陸,若葬回峽江,那么後裔祭掃甚不方便,則高翀墓在安陸的可能性也要大些。
那么,為何鄉人盛傳有村民挖出高翀的官帽呢?我以為葬在峽江的並非是高翀墓,而是其父高岐的墓。據同治《峽江縣誌.卷十.塋墓》記載:“高岐墓,在南障山黃獅岡,太史羅公洪先有志銘。”
又何遷所作高翀行狀中有言“取所受賜金葺著墓”,那么高翀此次省墓,也有可能把自己的官帽安放於父親墓中,以表自己的孝心與掛念。
高翀坊
高翀坊位於今峽江縣福民鄉巷口前村的洪堤旁,是高翀高中進士之後所立。現存坊建築呈三稜柱形狀,柱的上半部四面雕刻有各種變形菊,下部淺刻“明嘉靖丙戌進士高翀之坊”11字。內外兩面分別雕刻瑞禽祥獸、奇花珍草和戲文故事人物,造型奇特,工藝精湛。因高翀中進士當年的四月,峽江縣也正式從新淦分出立縣,所以高翀所立的這樽進士坊頗具紀念意義,邑人號為“開邑進士第一坊”。
附屬檔案
附同治《峽江縣誌》高翀傳:
高翀,字允升,箬山人。嘉靖壬午領鄉薦,丙戌計偕(舉人赴京參加會試稱“計偕”),道磁州,拾遺金數十緡,翀愀然,止樹下俟之,俄一人奔號而至,驗其實,悉還之。是年登進士第。歷犍為、溧水、束鹿三邑令。入為工部郎(據何遷所作行狀高翀為戶部郎中),尋擢浙江參議、四川副使、山西參政、雲南廉使、貴州左布政使,奉敕以都御史巡撫貴州,征苗有功。隆慶初,進階工部尚書,致仕,卒。翀經營內外,頗著忠藎,歷官山、陝(翀並不曾官陝西,有浙江、四川)、滇、黔,勞在邊陲,多可稱述。光祿卿、吉陽何遷為之傳。有《還金記》及文集藏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