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鎮[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高梁鎮]

高梁鎮[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高梁鎮]
高梁鎮[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高梁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梁鎮處在東興區東北部,由於高良寺(又名高梁寺) 在此得名。距東興城區30公里,略呈斜方形。鎮域東與永福鄉、楊家、白合鎮毗鄰,南與太安鄉邊界、北與大治鄉、安岳南勛鄉相連,西與新店鄉相連,是省級綜合改革示點鎮。全鎮轄1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3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090人(其中農業人口28700人),全鎮幅員面積58.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275畝。

民政事業

高梁鎮位於縣城東北34公里,為內江東鄉甚為古老的重要集鎮。場鎮四周曾有火神廟、雨壇寺等不少寺廟的遺址,證明這裡人類活動的歷史甚早。估計在唐代始有市鎮。關於高梁鎮的命名,有人說是唐代時,高梁鎮為高、梁二大姓所建,所以用姓命名。這一說法甚為牽強,遍查史籍,也未見高梁歷史上有此兩大姓,無從稽考。倒是場鎮東側的山頭,現存一處高硠寺,在縣誌和一些碑文中,該寺且有記載,因此完全有可能高梁是古代“高硠”的變音。硠,是堅硬、堅強的意思,高硠應該是古人對高梁一帶山體特點的描述。

有人認為唐代天寶元年的清溪縣治所在高梁。高梁一塊崖壁上不是寫有“古清溪治”四個大字嗎?要知道,這四個字是明代內江進士余之貞題寫的,清溪縣在宋乾德五年(967年)就廢除了,生活在之後約六百餘年的明人不一定能清楚知道。《寰宇記》記載清溪故治在“州東北一百三十里”,這個一百三十里的數字明顯有些誇張。《內江縣誌》則認為清溪縣治所在石子鎮,無論從自然地理,區位條件等各方面考察都更為恰當。何以見得?清溪,就是清流河,清溪縣就是大、小清流河流域的縣級行政單位。它的核心地域必然是大、小清流河及其支流流經的高梁、白合、石子、平坦、觀音灘、一泗灘一帶。這一區域內,自然條件最為優越,區位條件最好的還在北起楊家、南達石子、吳家一帶的沖積平壩和緩丘平壩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縣治所在,無論如何也不應舍石子而去高梁,更不會在平坦。因此,《內江縣誌》所做的推斷是合適的。蘇家、白合一帶有古時之清溪鎮,因此清溪之治所應在蘇家至石子之間的河邊,而高梁鎮那時應只是清溪縣管轄的一座市鎮。

高梁,明代有高梁里,清代設定了高梁鎮,1913年改高梁鎮為高梁鄉。1934年又分出市鎮部分設定高梁鎮(可見城鎮有一定規模),1942年高梁鄉析出安仁寨一帶另設安仁鄉。1951年再析出另設新華、金龍兩鄉,1953年兩鄉撤銷併入高梁鄉。1958年撤鎮、鄉建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建高梁鄉,1985年撤銷高梁鄉建高梁鎮。過去高梁民間戲曲藝術有深厚基礎,川劇圍鼓、竹琴、花鼓、清音等較為流行。

2011年,全鎮緊緊圍繞新農村示範片建設,著力推進“千畝蠶桑、千畝中藥村、百戶規模養殖”的三個農業產業化工程,新建優質豐產桑園1000畝,發展果桑100畝,示範發展中藥材200畝,以漢川農業科技園、創千野山豬養殖基地為代表規模養殖戶達到23戶。高梁鎮著力實施“米袋子”和“菜籃子”工程,認真落實糧食、農機、生豬等補貼政策以及退耕還林政策,糧食產量1.7萬噸,蔬菜產量2.21萬噸、水果產量0.16萬噸,出欄生豬3.96萬頭,有效推動了農民增收、農業增額、農村發展。

2011年,全鎮財政用於就業、保險、五保、低保、救災救濟、農村醫療的資金達270萬元。新農合參合農戶5623戶,參合人數27748人,參合率達94%,切實解決民眾看病難問題。新建敬老院1個,鎮中心衛生院辦公大樓1幢,鄉鎮綜合文化站1個,建設農家書屋12個,新建農家店2個,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場2所,民眾醫療、文體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圍繞紀念建黨90周年,組織開展文藝匯演、大型圖片展等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認真籌備了高梁鎮第二屆全民運動會,民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解決就業76人,下崗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65人;在崗培訓240人,農村勞動力培訓688人,農民實用技能培訓7950人,農村青年技能培訓2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12100人。建立完善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圓滿完成省級 “兩基”檢查評估驗收工作。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加大依法治育力度,強化“三結合”、“三為主”工作,認真落實各類獎勵扶助政策,計畫生育率達84.4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21‰。開展“領導掛點、部門幫村、幹部包戶”活動,共幫扶5個村,50戶特困戶,使幫扶村農民收入進一步增加。

投促事業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到位資金7600萬元,其中工業到位資金3600萬元,引進發展項目2個,先後發展規模以下工業企業42戶,輻射帶動全鎮發展個體工商戶1240戶,實現經營總收入10642萬元。強化規模企業培育,整合壯大企業產能,成功申報高梁鎮龍威玩具廠和佳能免燒磚廠為規模企業,打破我鎮無規模企業的歷史;積極扶持培育規下企業,切實搞好綜合協調和服務,完成技改投資1058萬元,。

2011年,全鎮繼續加大農村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力度,新建通村公路6公里,新建維護一線水利設施145處,新建整治山平塘4口,石河堰8節,水利化程度大大提高。

堅持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投入200萬元實施街道維護、綠化、亮化、美化、淨化工程。新建垃圾圈2處,果皮箱10個,場鎮河堰加固整治1處,清理垃圾2380餘噸,全鎮上下面貌一新,基本做到了車歸位、攤歸店、籃歸市、渣歸地、商歸區、廣告歸位、牌子規範。

堅持規劃先行,場鎮總規修編工作基本完成,中心村和農村集聚點規劃順利實施,第二輪土地利用總規修編工作圓滿結束。堅持“滾動發展、自求平衡”原則和“以開發保投入,以投入促發展”的基本思路,同步推進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以1077萬元總價成功拍賣出讓兩宗土地,同時新街棚戶區改造項目順利實施,新增房屋開發面積1萬平方米。投入400萬元的場鎮安全飲水管網工程、600萬元的場鎮污水生態處理工程順利開工建設。紮實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投入資金10萬元,全面開展垃圾集中回收處理、“五亂”治理、“七進”活動等,城鄉居民生活習慣和鎮域公共環境面貌明顯改善。

2011年,全鎮紮實推進新農村示範片建設,完成水泥路硬化5公里。雙石、方家溝、蔣家坪、楊嶺、鴛鴦、清溪5個村的新村聚集點規劃建設工作全面啟動,全力抓好新農村成片產業建設布局,完成中藥材種植200畝、蠶桑基地1000畝。在全鎮大力實施林業養殖,大力開發利用水資源,著力實施特色水產養殖項目。投資1200萬元的雙石、楊嶺、八仙橋土地整理項目順利實施,投入183萬元完成136戶D級農房風貌改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