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騎士與綠衣騎士

高文騎士與綠衣騎士

《高文爵士與綠衣騎士》的題材屬於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的傳說系列。它以巨大的藝術表現力反映了騎士制度的理想,是中世紀封建貴族文化的精髓。在藝術上,此詩語言優美含蓄,情節完整緊湊,人物性格細膩豐滿,詩中對大自然的精確而富於魅力的描寫尤為引人注目,代表了中古英格蘭北部頭韻體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作品簡介

《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是英國中世紀騎士文學最為優秀的作品之一。小說中的高文主動接受砍頭遊戲的挑戰顯示了他的勇敢膽識、強烈的騎士榮譽感,凸顯了他的虔誠宗教信仰,蘊涵了基督教"耶穌受難"精神對高文的影響。城堡夫人對高文的色誘與高文的婉拒,表現了高文對基督教貞潔觀的尊崇、對世俗非婚性行為和追求肉慾享受行為的一種批叛、對傳統騎士浪漫情懷的批評與解構,強調了聖母瑪利亞對他的影響,本質上反映出基督教壓抑人性的禁慾主義思想。

作品簡評

十四世紀用英語詩體寫成的傳奇《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以下簡稱《高文》),以綠衣騎士在亞瑟王朝廷提出砍頭挑戰開始,故事中異教和基督教的成分並存。早期的批評家受文化人類學的影響,企圖在詩歌中尋找異教文化的框架,其後,又有人將詩歌看成基督教宗教詩歌。英國牛津大學海倫·庫普教授近年著文,專門討論《高文》和相關作品中的超自然成分。她認為,詩歌的精神不是異教的,而是基督教的,同時又認為詩歌不是宗教詩歌,而是浪漫傳奇。

作品敘述

亞瑟王朝廷 在歡度聖誕節時,希望有新奇的事情發生,以助節日之興。這時來了一位身材高大的綠衣騎士,向眾騎士提出挑戰:他自願先讓亞瑟王的一位騎士用斧砍下自己的頭顱,條件是一年之後,這位騎士要主動尋找綠衣騎士,接受他的砍頭。非同尋常的挑戰引起滿朝震動,無人敢應,以至亞瑟王不得不準備親自出馬。此時,騎士高文上前,稱願意應戰。

亞瑟王朝廷

場景寫得有聲有色 於是,綠衣騎士引頸就戮,場景寫得有聲有色:“高文雙手緊攥巨斧,高高掄起——

場景寫得有聲有色

他的左腳稍稍向前移了一步,

斧頭猛然落在赤裸的脖子上,

斧到之處,皮肉頓時分成兩半,

飛落的大斧,將頸骨從中劈斷,

斧刃閃著寒光,深深扎進地里,

英俊的人頭剎那間落在地上;

人們只見頭顱就在腳下滾動;

血從軀幹噴了出來,濺染綠衣,

彪形大漢立在那裡,紋絲不動,

接著,他向前邁出僵直的雙腿,

在場的人一個個都口瞠目呆;

他用巨手抓過頭顱,高高舉起,

然後走向綠馬,一手攬住韁繩,

腳踏上了馬蹬,翻身上了馬背,

一隻手拎著無軀頭顱的頭髮,

穩穩噹噹地坐在鞍上,就象是

頭不曾脫離了身軀,什麼也沒

發生。

他僵直的軀體

鮮血淋淋可怖,

看客深身哆嗦,

聽他把話說完。”(421-443行)①

注釋:①譯自MalcolmAndrew&RonaldWaldron(eds.),ThePoemsofthePearlManuscript,Exeter:UniversityofExeter,1987,p.224。

此乃神人也 斧落之處,身首兩端,血流滿地,但無頭騎士能從容地揀起在地上滾動的頭顱,頭顱還高聲提醒高文要履行諾言。其後,無頭綠衣騎士持頭而去,滿座愕然。如果我們套用中國道家語言評論綠衣騎士,可以嘆曰,“此乃神人也。”

此乃神人也

綠衣騎士不是道家的術士,但頗有道家術士的特點,會解形變身之術。他不僅能將砍下的頭續上,而且能變形,後來以深山城堡主人的面目出現。

故事的結尾 綠衣騎士亮出自己的身份,原來他是受亞瑟王同父異母的姐姐摩根·李·費的派遣,到亞瑟王朝廷嚇唬女王。綠衣騎士的砍頭挑戰,並非源於基督教傳統。他提出的斷頭挑戰,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斷頭,另一是遊戲。這是一種奇妙的結合,前者是對自然人極限的挑戰,後者從最簡單的層次說,是滿足人的娛樂需求,前者同死亡相聯繫,後者和享樂有關係。在英國和愛爾蘭的凱爾特傳統文化中,斷頭和遊戲常常結合在一起。伊麗薩白·布魯爾編撰,1972年出版的《<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素材來源和類似材料》收集了最為重要的相關資料,來說明《高文》的創作可能依循的文學和文化傳統。[2]

重要例證

最早的材料之一 是1100年前後用中世紀愛爾蘭語寫的敘事作品<布里克里的盛宴>(Bricriu'sFeast),講述騎士的故事。眾騎士頗有金庸筆下武俠華山論劍的味道,爭著要那一份獎勵最佳騎士的特別食物。有名為“恐怖”者,彪悍有力,善變形,會法術,人稱術士。他向騎士們提出,如果有騎士接受他的條件,用斧頭砍他的頭顱,次日再接受他的斧砍,便可獲得作為獎賞的食物。騎士科納爾和盧瓦蓋勒均認為,“恐怖”被砍頭後是否會死尚不可知,但自己若被砍頭,性命休矣。騎士居許蘭則表示,如眾騎士能將獎勵的食物給他,就願意接受條件,盧瓦蓋勒與科納爾鄭重同意。“恐怖”施法術於斧刃,置首於石,居許蘭砍下“恐怖”的頭顱,但“恐怖”手捧斧與頭顱而去。次日晨,“恐怖”來砍頭,居許蘭引頸就戮。誰知“恐怖”僅用斧背擊居許蘭頭三下,便承認他是優勝者。也有抄本說,盧瓦蓋勒和科納爾接受“恐怖”的要求,砍去了“恐怖”的頭,但是輪到“恐怖”來砍他們的頭時,兩人均賴帳,不肯履約,只有居許蘭履約。結果,“恐怖”只是佯砍,肯定了居許蘭的守信和勇氣。[2](pp.18-23)

最早的材料之一

和《高文》中有關細節相似的是 這裡的砍頭對騎士而言,是生死考驗。科納爾和盧麗蓋勒心存畏懼,或不敢上前應戰,或言而無信,終於耍賴。但是,這兩位雖然行為不夠光彩,他們的思維確是符合自然人的思維方式:砍了頭,人還能活嗎?居許蘭接受挑戰,可以說是一種超越常人思維的行動。這裡,對個人品質和榮譽的考慮,已經超出了對生命的關心。重要的是,居許蘭接受挑戰時,並沒有將自己的生死和對上帝的信仰聯繫起來。體現凱爾特傳統的早期愛爾蘭民間傳說,詩歌《高文》中砍頭和挑戰的故事一些最基本的要素

和《高文》中有關細節相似的是

亞瑟王的傳奇先在歐洲大陸流行 法國作家克雷蒂安·德·特洛亞作<帕西法爾>(Perceval),但沒有完成。死後續作者很多,加上了卡拉朵斯的故事,並且有多種手稿,敘述大同小異。卡拉朵斯的故事第一個版本已經和亞瑟王傳奇有關。故事中,一位身材高大的騎士來到亞瑟王朝廷,提出要和這裡的騎士交換砍頭,並且明言,應戰者一年之後要接受他的砍頭。在場的騎士都認為,接受挑戰是愚蠢之至的事情。沒有人應戰,騎士很失望,正要離去,新騎士卡拉朵斯應戰。卡拉朵斯緊握刀劍上前,騎士應之以頸。卡拉朵斯猛的一劍,頭顱飛向大廳的高台,而騎士雙手抓住頭顱,重新安放在頸子上。故事對這件事情帶給相關人物的影響描寫得比較詳細。亞瑟王、眾人,以及卡拉朵斯的父母得知此事都又生氣,又難受,但卡拉朵斯本人無憂無慮。到履約那一天,亞瑟王提出用錢來贖命,遭拒。騎士作欲擊狀,國王昏厥。女王哭而出,願以美女換之,騎士復拒之。女王掩面,哭而退。騎士舉刀,似要用力砍去,滿場昏倒,但騎士將卡拉朵斯悄悄拉到一邊,告訴他,自己乃其父。[2](pp.24-32)這個故事和《高文》不同的是,挑戰者不僅考驗卡拉朵斯的勇氣,而且有認子的目的。

作品基本情節

《高文》是英語韻文浪漫詩的傑出代表

全詩共2529行 作者不詳。創作於諾曼時期向新時代過渡的14世紀。基本情節是:某年聖誕節,亞瑟王在自己的宮廷里舉行宴會。一位綠衣騎士前來向圓桌騎士挑戰:有誰敢當場砍下他的頭,並讓他一年後回敬一斧。高文接受挑戰,砍下了綠衣騎士的頭。那具依然活著的軀體撿起頭顱,回到綠色的教堂。一年以後,高文踐約去尋找綠衣騎士,來到一座城堡。城堡女主人趁丈夫外出狩獵耍盡花招引誘高文;高文不為所動。最後高文在嚮導的陪同下離開城堡前往綠色教堂。綠衣騎士原來就是城堡的男主人,他舉斧向高文進攻三次,前兩次落空,第三次在他的脖子上劃出輕傷。綠衣騎士向他解釋:落空的兩斧是對他兩次不受女主人誘惑並如實交換所得之物的回報,第三斧則是對高文隱瞞女主人送他腰帶的懲罰。高文辭別綠衣騎士返回亞瑟王的宮廷,將自己的歷險告訴眾人,騎士們一致認為他為圓桌騎士爭了光。那根女主人送他的腰帶成了純潔的道德的象徵。

題材

歌頌 《高文爵士與綠衣騎士》不僅描寫貴族生活,主要在歌頌騎士的勇敢和騎士應有的誠實、貞潔、彬彬有禮和榮譽感,在封建制度已漸趨沒落的14世紀,這部作品旨在重申騎士制度的理想。詩中觸及高文保命和保榮譽的心理矛盾,有人情味,很真實,高文由不完美變成完美,正是作者肯定騎士制度的表現。此詩的藝術性極高。作者觀察細緻,想像力豐富,因而形象鮮明,細節真實,在中古文學中是罕見的。故事的結構也極為完整而集中,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第三部分故事雙管齊下,有條不紊,而不顯重複。作者善於運用懸念,善於烘托氣氛,尤其是四季的景色、宮廷的華麗、奇異的冒險,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對話流暢自然,尤其高文與城堡主婦的對話,有攻有守,十分生動。從結構、敘事、心理描寫、對話等方面看,已有點象近代小說。從詩歌形式講,它和《珍珠篇》等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全詩共分101段,每段20、30行不等,都是雙聲體,但每段結尾都有“輪”,指用兩個音節作一行打住,下面是四短行押韻詩,非常工整。

歌頌

四短行押韻詩 SirGawainandtheGreenKnightisalate14th-centuryMiddleEnglishalliterativeromanceoutlininganadventureofSirGawain,aknightofKingArthur'sRoundTable.Inthetale,SirGawainacceptsachallengefromamysteriouswarriorwhoiscompletelygreen,fromhisclothesandhairtohisbeardandskin.The"GreenKnight"offerstoallowanyonetostrikehimwithhisaxeifthechallengerwilltakeareturnblowinayearandaday.Gawainaccepts,andbeheadshiminoneblow,onlytohavetheGreenKnightstandup,pickuphishead,andremindGawaintomeethimattheappointedtime.ThestoryofGawain'sstruggletomeettheappointmentandhisadventuresalongthewaydemonstratethespiritofchivalryandloyalty.

四短行押韻詩

Thepoemsurvivesinasinglemanuscript,theCottonNeroA.x.,thatalsoincludesthreereligiouspieces,Pearl,Cleanness,andPatience.Theseworksarethoughttohavebeenwrittenbythesameunknownauthor,dubbedthe"PearlPoet"or"Gawainpoet."AllfournarrativepoemsarewritteninaNorthWestMidlanddialectofMiddleEnglish.[1][2]ThestorythusemergesfromtheWelshandEnglishtraditionsofthedialectarea,borrowingfromearlier"beheadinggame"storiesandhighlightingtheimportanceofhonourandchivalryinthefaceofdanger.

Inadditiontoitscomplexplotandrichlanguage,thepoem'schiefinterestforliterarycriticsisitssophisticateduseofmedievalsymbolism.EverythingfromtheGreenKnight,tothebeheadinggame,tothegirdlegiventoGawainasprotectionfromtheaxe,isrichlysymbolicandsteepedinCeltic,Germanic,andotherfolkloreandculturaltraditions.TheGreenKnight,forexample,isinterpretedbysomeasarepresentationoftheGreenManofCelticlegendandbyothersasanallusiontoChrist.

SirGawainandtheGreenKnightisanimportantpoemintheromancegenre,whichtypicallyinvolvesaherowhogoesonaquestthattestshisability.Theambiguityofthepoem'sending,however,makesitmorecomplexthanmost.Christianreadingsofthepoemargueforanapocalypticinterpretation,drawingparallelsbetweenGawainandLadyBertilakandthestoryofAdamandEve.Feministinterpretationsdisagreeatthemostbasiclevel,somearguingthatwomenareintotalcontrolfrombeginningtoend,whileothersarguethattheircontrolisonlyanillusion.CulturalcriticshavearguedthatthepoemisbestreadasanexpressionoftensionsbetweentheWelshandEnglishpresentatthetimeinthepoet'sdialectregion.Thepoemremainspopulartothisday,throughtranslationsfromrenownedauthorslikeJ.R.R.TolkienandSimonArmitage,aswellasthroughrecentfilmandstageadaptation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