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版畫的起源
高州是廣東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高州版畫又叫高州農民版畫。高州版畫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已有民間木刻藝人刻制紅紙墨印的年畫。現代民眾版畫始興於抗日戰爭時期,最早一幅版畫是由黃文山創作的,以高州名勝古蹟為題材的《石船丹灶》,刊於1942年初的《高州民國日報》上。黃文山是該報的編輯,他陸續在報上發表的抗戰版畫,影響和指導了崔冠瑛、莫侖、梁德玉等一批高州愛好美術的進步青年學習與創作版畫。高州版畫的發展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高州民眾版畫創作迅速發展,崔冠璋、張宗俊、盧西林等一批美術教育工作者,先後創作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和時代精神的版畫作品。在他們的影響下,民眾性的版畫創作活動隨之活躍起來。不僅知識青年,更有工人和農民也加入學習版畫創作的行列中來。可見高州產生農民版畫是有一定歷史積澱的。六十年代,原始版畫材料多採用枝松木作為雕板,二十世紀之後經藝術家們改革多採用三合板、五合板作雕板.此時,是高州農民版畫的繁榮發展時期。"高州縣版畫展"赴廣州文化公園展出,由廣東省美協主辦,展出作品208件,作者83人,這次畫展開一個縣、一個畫種在省會展出的先例。
進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高州農民版畫進入了全盛時期。全縣建立起一支三百多人的農民版畫創作隊伍。據統計,這個時期創作的版畫作品中,有146幅在全國和世界獲獎並展出。曾多次送作品到廣州、香港等地展出,拍成紀錄片向全國放映,不少佳作還飄洋過海被選送到外國展出,讓外國朋友也能欣賞高州農民藝術。
高州版畫的特點
高州版畫展現出質樸感人,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以黑白木刻為主要創作形式,注重生活化,體現出淳樸、粗獷、敦厚藝術特徵,更是震動了美術界。高州版畫大多通過描繪人物、樹木、果實、畜牧等表現生產、豐收的題材。比如種田,香蕉豐收的景象,養殖、看雞、看鴨、看豬這樣的題材,這些都是農村的題材,因為農村的題材有農村的特色,所以說很受大家的歡迎。以充沛的生命力和極大的熱情歌頌生活,藉此表達他們的感情和願望全市的業餘美術作者,他們用自己的畫筆和刻刀,畫身邊事,抒心中情,雕刻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參考《高州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