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興

白泉鎮金山村優秀民間表演藝術土壤肥沃,有舟山鑼鼓、跳蚤舞、高蹺、舞龍、舞獅、彩旱船舞等。舟山鑼鼓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舟山鑼鼓奠基人為白泉鎮高生祥 、高如興。據上海音樂學院有關資料記載:“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抗倭戚家軍在定海、沈家門一帶駐建水寨,在操練士兵時,常伴以鼓號軍樂以壯軍威”。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舟山島民兩次向寧波、紹興、台州等地往返大遷徙,同時也把浙東一帶的民間藝術帶回了舟山。舟山鑼鼓的創始人高如興先生,據考證就是浙東餘姚人。

高生祥 、高如興負責的白泉“高家小唱班”在民間婚喪喜事、廟會迎神活動中演奏之吹打樂,主要以“大跑馬”、“西側”為基調,以祖傳細敲粗打“將軍令”、“三番鑼鼓”點子為特色。解放初,舟山海防文工團常去白泉鎮“高家小唱班”採風、學習,後以“高家班”鑼鼓點子略加改進,取名“舟山鑼鼓”參加南京軍區文藝調演獲一等獎。1959年8月,舟山鑼鼓在莫斯科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一鳴驚人,榮獲金質獎章。以後舟山鑼鼓幾經改進在1962年、1974年、1976年三進杭城,參加全省業餘文藝會演,次次獲得創作、演奏一等獎。

舟山鑼鼓名揚海內外,有12個國家級和省級的專業文藝團獲全國“蒲公英”金獎,2006年獲全國鑼鼓邀請賽展演獎,2007年1月,應體來白泉採風學習。

1980年,舟山鑼鼓奠基人高生祥病逝後,其長子高如興繼承父業,繼續帶領“高家小唱班”活躍於舟山城鄉舞台,並培養了不少舟山鑼鼓傳人,使舟山鑼鼓得到進一步的弘揚發展,成績喜人。1992年,高如興收了關門弟子翁利軍,後十年活躍於民間跳蚤會,市春節晚會、警備區慰問演出等舞台上。1999年10月,我國解放50周年,舟山金塘島也解放50周年,翁利軍被舟山小百花借調過去,進行國慶文藝匯演。舟山鑼鼓在2001年美國東方藝術基金會“中國奧運之光”兒童精英藝術團邀請,赴美國紐約進行交流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