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谷口招鄭鄠

高冠谷口招鄭鄠

《高冠谷口招鄭鄠》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五言律詩。此詩當為岑參隱居終南山時因拜訪友人鄭鄠不遇而作,通過描繪高冠谷口的風景和幽靜的環境,表達作者樂於隱居之情。

作品原文

高冠谷口招鄭鄠

谷口來相訪, 空齋不見君 。

澗花然暮雨 , 潭樹暖春雲 。

門徑稀人跡 , 檐峰下鹿群。

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鄭鄠(hù):作者友人。

⑵空齋:空屋。

⑶澗花:山澗里的花。澗,指高冠谷水。暮雨:傍晚的雨。 宋柳永《八聲甘州》詞:“對蕭蕭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⑷潭樹:水潭邊的樹。潭,指高冠谷中的石潭,名高冠潭。

⑸門徑:當門的小路。

⑹山靄(ǎi):山上的雲氣。氛氳(fēn yūn):雲霧朦朧貌。 南朝宋鮑照《冬日》詩:“煙霾有氛氳,精光無明異。”    

白話譯文

說好了今天前來拜訪你,現在卻只看到空空的書齋,而不見你的身影。這時傍晚的雨剛剛停歇,山澗的花兒更顯嬌美,水潭邊的樹木高高矗立,在春雲籠罩中倍感暖意。門前的小路已長久沒有人跡,只有成群的鹿兒快樂地玩耍。只有和衣小憩於枕席之上,在氤氳的霧靄中,恭候你的歸來。

創作背景

此詩可能寫於岑參隱居終南山時。開元(唐玄宗713—741年)後期岑參隨兄至長安求仕不成,便隨兄長來到山水秀麗的高冠峪中,置業並建起了簡陋的別墅草堂,耕讀於此。他的朋友鄭鄠隱居在高冠谷口,相距不遠,時相過從是情理中事。此次到谷口來招邀朋友,卻不見人影,有感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前兩句“谷口來相訪, 空齋不見君”點明事由,作者來到高冠谷口來拜訪朋友,卻只見空屋不見人影。大概正因為未見人,就更留意谷口的風景和幽靜的環境。“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雲”,山澗的花在暮雨之中紅艷似火,潭邊的樹為春雲籠罩暖意頓生,著實迷人;“門徑稀人跡, 檐峰下鹿群”,門前的小徑人跡罕至,靠近屋檐的山峰上常跑來鹿群,何其幽靜。“衣裳與枕席, 山靄碧氛氳”,屋子裡的衣裳和枕席,全被碧色的山霧瀰漫侵吞,他的樂於隱居之情溢於言表。  

從“谷口”、“澗花”、“暮雨”、“潭樹”、“春雲”、“檐峰”、“鹿群”、“山靄”等意象,可以看出鄭鄂居住地雖然偏僻幽深,卻環境優美、高雅、溫馨而富有生機,又人人跡稀少和霧氣氤氳中可看出鄭鄂是隱居山中,過著恬淡閒適生活的隱者。

此詩頗見出岑參寫景繪物的不俗功力。詩人藝術嗅覺的靈敏及善於捕捉平凡景物中獨特的意蘊,於此詩中得到很好的展現,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好新奇巧妙的想像的審美意趣。如三、四句“然”、“暖”二字,即構思巧妙,新人耳目,沈德潛評其“工於烹煉”(見《唐詩別裁》卷十),甚是。全詩優美清幽的環境刻畫,滲透著詩人對田園野趣、隱逸生活的追慕和神往,而這種情感又不露聲色地隱含在詩人對自然風光細緻獨特的描寫中,這又是岑參詩歌的特色之一。  

名家點評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寫景入畫,句字整細有彩。

《唐詩矩》:起聯總冒格。結處只寫景,更不露“招”字,便渾便深。

《近體秋陽》:訪隱篇但覺風流,無些微衰颯氣,自是聖手。

《唐詩別裁》:三、四“然”字、“暖”字,工於烹煉,

《唐三體詩評》:“來”字虛耳,應未見訪也。三、四暗寫風雨。

《網師園唐詩箋》:鍊句鍊字(“澗花”二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三、四已極嫣潤,一結尤放氛氳。第三“然”字是字法。“檐峰”二字最生異,結亦緊承此言之。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742—756)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後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起居舍人等職,大曆(766—779)年間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參與高適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朓、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