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骷髏溝”位於山東省微山縣濟寧市韓莊鎮郗山四村內,形成於954年間,屬郗山山北坡最西邊緣。依山南北走向,南從殷府北松墓林下起至郗山四村中央主席塔東西路止,全長486米,寬約10米,平均深度7米,中部最深處達12米。溝的東西兩壁均為陡峭的懸崖,溝上的地面均住著人家,溝底沒有一絲一毫的泥土,從南到北遍地都是大小不等的鵝卵石,其中有六顆最大的鵝卵石,分為六色:白色、土色、褐紅色、淺黃色、黑色、綠色。六個最大的鵝卵石,每塊均有十多噸,每天太陽當午照耀在溝地,在兩邊峭壁的折射下,各種鵝卵石發出奇異的光芒,此溝因此而得名,叫“骷髏溝”。
呂蒙正(944或946-1011),字聖功,河南洛陽人。生於後晉出帝開運三年,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
呂蒙正少時家道敗落,父母雙亡,貧寒交加,風餐露宿,求助親朋舊故無門,淪為乞丐,其淒涼悲慘及至人間極限。所以民間論到誰人窮極,則有“窮過呂蒙正”之喻。954年前,呂蒙正從河南沿路乞討至山東,初入曲阜孔廟乞討三年余,後打聽阜南約300公里處有一清淨妙處,一來有利於學習,二來本地又有一遠近聞名的“古木蘭寺”均可化緣,便心中抱佛來至郗山。住於郗山北(離山有三里路)的一座破舊的土地廟內,有一年過年,正趕上下大雪,一夜雪深齊膝,呂蒙正懶得再到“古木蘭寺”化緣,天寒地凍裹在一床破被裡,望雪而長嘆,悲傷之餘,寫下一副春聯置於土地廟門上: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為“南北”。喻義“缺衣少食”,“沒有東西”。呂蒙正一天兩次到“古木蘭寺” 化緣,每次手中拉著一根對掐粗的棗樹枝作為要飯棍,天長日久呂蒙正在郗山一住就是二十年,所以每天兩次往返“古木蘭寺”的途徑路線,被他拉的棗樹枝便劃出了傳說中的“骷髏溝”,“郗山骷髏溝”因此而得名。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考中狀元,臨行前,呂蒙正拜過“古木蘭寺”的方丈和尚,拜過居住的土地廟神靈,便架鶴赴京去做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