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鯁[中醫疾病]

骨鯁[中醫疾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骨鯁,中醫病名。是指各種骨類或其他不同的異物哽於咽、喉或食道等部位而言。主要表現為咽喉疼痛、吞咽不利,或嗆咳咯血,甚則引起窒息。若有染毒,可致黏膜腐爛化膿。

名詞解釋

骨鯁是因魚骨等骨類或其他異物哽於咽、食道或喉所致的,以咽喉疼痛、吞咽不利的為主要特徵的疾病;本病重則嗆咳咯血,甚則引起窒息;若有染毒,可致肌膜腐爛化膿。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的咽、食管或喉異物可參考本病進行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多因進食倉促,將食物中的骨、刺、核、殼及其他雜物咽下,或因兒童口含異物,哭、笑、驚恐或跌倒時不慎咽下。若異物損傷肌肉,邪毒侵襲,氣血凝滯,熱毒熏蒸,以致患部肌膜紅腫、腐爛、化膿成癰。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有進食魚類或其他帶骨類食物誤吞或吸入異物史。

2、臨床症狀:咽異物可出現咽喉疼痛及吞咽困難,尖銳異物呈針刺樣痛,非尖銳異物則鈍痛,巨大異物可引起吞咽及呼吸困難,小兒可出現流涎、嘔吐、嗆咳;食道異物可出現吞咽梗阻感,疼痛劇烈,甚者痛及胸背;喉異物常有劇烈咳嗽,並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尖銳異物停留咽部或喉部,刺傷肌膜,可引起疼痛,吐痰帶血。異物停留日久,損傷染毒,則局部肌膜紅腫糜爛,或有出血。全身可有發熱。

病證鑑別

風熱乳蛾檢查可見喉核紅腫,甚者喉核表面有白腐物,無誤吞異物史。喉癰可見咽喉局部紅腫高突,癰腫成膿則觸之有波動感,穿刺可抽出膿液,故不難鑑別。

相關檢查

咽異物多存留在扁桃體陷窩內、扁桃體下極、舌根、會厭谷、梨狀窩、咽側壁、聲門附近等處,口咽部檢查、間接喉鏡或直接喉鏡檢查可發現骨刺停留或損傷的部位。食管異物多停留在食管入口及胸上段,X線食管鋇綿透視多可見鋇綿勾掛現象。食管鏡檢查可發現異物。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誤咽異物後要立即就醫,切忌強行下咽,以免造成食管異物,或損傷食道,增加併發症和取出的困難。咽、食道或喉部異物的治療,應以取出為主。如異物損傷致患部染毒,紅腫化膿者應配合內服藥物治療。

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以及時取出異物為基本原則,根據梗阻的部位,採取不同的外治法。如黏膜損傷、外感邪毒,則配合內治。

證治分類

外治

口咽部異物在直視下取出;舌根部和喉咽部異物一般在間接喉鏡下取出;少數梨狀窩異物,或小兒不合作,或舌背高凸不能合作者在麻醉喉鏡下取出;食道內異物的早期而無合併症者,應作食管鏡檢術取出異物。

伴有較嚴重的全身反應如發熱、失水等情況者,可在改善全身情況後,再取異物。

內治

患部刺傷,邪毒侵襲

症狀:患部疼痛,吞咽尤甚,飲食難入,痰涎壅盛,語音含糊,轉頸受限。伴發熱,頜下臖核腫脹、壓痛。舌紅,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方藥:清咽利膈湯。

常用藥:丹皮、赤芍、連翹、梔子、黃芩、薄荷、牛蒡子、防風、荊芥、玄明粉、銀花、玄參、大黃、桔梗、黃連、甘草。

異物檢查未能發現,但咽喉疼痛、吞咽更甚者,或可用威靈仙30克,加水兩碗,煎成半碗,加醋半碗徐徐咽下,日服1-2劑,注意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轉歸預後

骨鯁及時診治,預後較好。若有染毒則病情加重;食道異物損傷大血脈可引起大出血而死亡;喉異物易阻塞氣道,若搶救不及時,可致窒息。

預防調護

1、教育兒童不要將玩具、硬幣等異物入口,以防發生誤吞。

2、骨鯁患者不可用食物強行下咽,以免將異物推向深處。

3、對食道異物停留時間過長,患者有頸、胸骨後疼痛及發熱的可疑食管穿孔者,應給予禁食,同時儘快取出異物。

文獻摘要

《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四·咽喉門》:“治鵝鴨及雞骨鯁在喉中,桂香散方:桂去粗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每用一錢匕,綿裹含咽,十度其骨軟漸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