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驛站長》中作者以伊凡·披得羅維奇·別爾金為筆名敘述了驛站長薩姆松·維林辛酸悲慘的一生。其情節十分簡單:通過別爾金的三次經過驛站的所見所聞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小人物”故事。“我”第一次在風雪中來到一個偏僻的驛站時,遇到了驛站長和他活潑美麗的女兒杜尼婭,父女倆相依為命的日子,單調但也其樂融融。當“我”第二次在風雪中來到該釋站時,驛站長變得衰老,絮絮叨叨的訴說他的女兒杜妮婭被一個驃騎兵騙走了的經過。而最後“我”經過此地時,驛站長已經死了。作者站在驛站長的墳前,給了帶路的小男孩幾個錢。那小男孩說,幾年前有一個官家少婦帶著兩個小少爺在這墳前哭了一場,給了帶路的他好多錢。
創作背景
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俄國社會處於動盪不安的環境之中,人民生活不安定,因此應時代的特徵,現實主義文學產生了,而普希金的《驛站長》成為此類文學創作的開端。
內容介紹
驛站長是個社會地位低微,下層貧苦的老人,他的生活充滿著屈辱和苦難,他的唯一安慰和幸福就是有一個聰敏、活潑的女兒,他與女兒相依為命。老站長對女兒深深的愛遠比一般的父愛要豐富的多,他的妻子死很早,僅留下這個人見人愛的女兒,又懂事、又伶俐,象她過世的母親,老站長是那么地依賴自己的女兒。女兒杜尼婭是他孤獨生命中的唯一慰藉,把杜尼婭帶走了就等於帶走了他的一切,帶走了他的生命。
從性格上看,“小人物”維林是一個善良敦厚、待人和藹的老頭,忠於職守而又懦弱、凡事忍讓的小官吏,仁愛慈祥的父親。他為人溫頒,安於命運的安排,他認為“災難躲不了,命中注定的事難改”。這是“小人物”的控制局限。
他在明斯基面前帶著眼淚向對方懇求:“大人,請行行好吧”,當明斯基粗暴地把他推出來後,他只有安於苦難,選擇了放棄。另外,他愛自己的女兒,所以他放棄了要回自己的女兒,他用自己偉大父愛成全了女兒。即使歸還了女兒,結果也只能造成女兒的不幸。女兒愛著明斯基,女兒回來也得不到幸福。當他看到女兒身穿盛裝沉醉於愛情的幸福之中時,他驚呆了,作為一個為女兒著想的父親,他不忍心去破壞自己女兒的幸福。在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女兒要與上層社會的明斯基相愛就必須捨棄自己的父親,在這種不公平的選擇面前,他成全了女兒的選擇。老站長偉大的父愛正體現了“小人物“身上真實的人性。
故事的結尾是一位漂亮的貴婦坐著六匹馬拉的轎式馬車,帶著三個孩子和一個奶媽,還有一條黑色的哈巴狗來到老站長的墳地上,那位貴太大躺在墳上哭了。杜尼婭並沒有像維林所擔心的那樣被拋棄和流浪街頭,而是一直得到明斯基的寵愛成為一位貴婦人,這個結局是維林原來的擔心顯得多餘,鬱郁而死的悲劇似乎是自己虛構所致,他按照自己的生活邏輯活著,可是生活卻跟他開了一個如此大的玩笑。這是一種“小人物”的邏輯,是“小人物”的生存法則,是“小人物”的必然悲劇。
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拋棄自己的階級限制,普希金站在百姓的立場上,深深地為他們的悲慘命運而打動,這也是作者對以維林為代表的小人物形象的同情和憐憫,是作者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如在“我”在省長的宴會上、受到了下人的冷落,這和驛站長在接待旅客時所受的侮辱一樣,讓作者覺得這是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境地,因此在這部作品中,普希金呼籲人們要對社會最底層的人民有一顆同情之心,希望這個社會能夠變成一個安定和諧,人人平等的社會,在這裡,所有人民都一樣而沒有地位、身份的差別,人格能夠得到充分的肯定,百姓相互之間理解關愛而沒有壓迫。作者是從人性的角度來進行思考的,在維林、杜尼婭,明斯基的悲劇里,他們每個人好像人都有過錯,但是他們每一個人所做的事情又都是他們所理所應當的,也是合乎情理之中的。我們能夠做的,只能是從社會這個大的背景下去分析,這幾個小人物的人生悲劇,不是他們個人所為,而是在這個時代的典型環境裡,典型人物所必須做的選擇,那是人性的無奈,也是時代的無奈。年輕漂亮的杜尼婭,她也想念她多年不見的老父親,但是她卻不忍心放棄自己想要得到奢侈生活,而最終她還是沒有用親情改變自己的想法,離他的父親而去,而父親,想要保護女兒,不想讓女兒受到任何傷害,但是他卻只是一個普通人,他也無能為力。
藝術特色
藉助直接敘述者,小說敘述的是當時讀者已經習慣的感傷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小說情節,即軍官決鬥、青年男女愛情、下級官吏和貴族生活、地方莊園風俗、小市民生活。經過別爾金視野的過濾,傳統的情節褪去感傷和浪漫的色彩,促使讀者嚴肅思考遠非普通的吸引小說主人公的各種場景。由此,在別爾金的筆下,小說敘述呈現出冷靜克制、客觀平靜的格調和色彩,顯現出與直接敘述者不同的現實主義的風格。
非敘述性話語是敘述者對故事的理解和批判,是敘述考思想意識和情感傾向的表達,而這都是基於敘述者的價值觀念而生成。此外,非敘述性話語陳直接表達敘述者的觀點以外,同時也介入敘事話語和人物話語之中,通過對事件、人物的描述凸現出敘述者的存在和觀察視角。諸如以上提及的細節,在小說敘述中比比皆是。這樣一方面通過“藝術境界”的描繪表達作者對“現實世界”的各種主觀情態的取向;另一方面也部分打破封閉的小說藝術結構,在與理想讀者的虛擬對話中,引導讀者的情感歸宿,啟發讀者的思考,從而實現著“文本—讀者一世界—作者”的交流互動。正是非敘述性話語的建構,敘述主體出版者以明確的“干預和評述”特質,從而完成作者對“藝術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互動關係的情態取向和價值判斷。
作品影響
《驛站長》是普希金五個短篇小說中最具文學價值的,它在俄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提出小人物主題,以滿腔同情描寫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遭遇。小人物的主題後來在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作家筆下得到長足的發展,成為俄羅斯文學中的一大特色,也表現了俄羅斯作家的民主性,他們同人民的接近。
經典名著
普希金是俄國19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是使俄國文學獲得世界聲譽的第一個人。他在文學史上被稱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後來的俄羅斯著名小說家岡察洛夫說他是“俄羅斯藝術之父和始祖”。他的《棺材店老闆》、《驛站長》等小說一發表便成為經典之作。他創立了俄國文學的語言規範,成為真正俄國的民族語言。
普希金代表性的短篇小說有《別爾金小說集》、《杜勃羅夫斯基》、《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兒》等,《別爾金小說集》中尤以《驛站長》最具文學價值。《驛站長》收錄了將普希金有代表性的兩部作品:短篇小說集《別爾金小說集》和短篇小說《杜勃羅夫斯基》。在這些作品中,普希金廣泛地描寫了二十年代俄國的社會生活圖景和各色各樣的人物,其中有貴族、外省地主、軍官、小官吏和城市小手工業者等。普希金對現實生活作了廣泛地典型概括,真實地表現了各種人物的精神面貌,故事讀來親切動人,如親臨其境,既開闊了眼界,又得到了一次美好的藝術享受。
作者風采
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紀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最優秀的代表,也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於莫斯科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12歲時入皇村學校學習,畢業後到外交部供職,因參加過“十二月黨人”的活動和寫政治詩,於1820年被政府流放南俄。1831年重入外交部供職。183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他為宮廷近侍,但他拒不接受,政府便縱容一逃亡的法國保皇黨人在決鬥中殺害了他。普希金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有抒情詩、敘事詩、悲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長篇詩體小說、中篇小說,代表作有《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兒》,詩歌《葉甫蓋尼·奧涅金》,還有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他是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現代文學語言的創建者,高爾基稱他為“偉大的俄羅斯文學之始祖”。
普希金是使俄國文學獲得世界聲譽的第一個人。他在文學史上被稱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後來的俄羅斯著名小說家岡察洛夫說他是“俄羅斯藝術之父和始祖”。他的《棺材店老闆》、《驛站長》等小說一發表便成為經典之作。他創立了俄國文學的語言規範,成為真正俄國的民族語言。
普希金代表性的短篇小說有《別爾金小說集》、《杜勃羅夫斯基》、《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兒》等,《別爾金小說集》中尤以《驛站長》最具文學價值。《驛站長》收錄了將普希金有代表性的兩部作品:短篇小說集《別爾金小說集》和短篇小說《杜勃羅夫斯基》。在這些作品中,普希金廣泛地描寫了二十年代俄國的社會生活圖景和各色各樣的人物,其中有貴族、外省地主、軍官、小官吏和城市小手工業者等。普希金對現實生活作了廣泛地典型概括,真實地表現了各種人物的精神面貌,故事讀來親切動人,如親臨其境,既開闊了眼界,又得到了一次美好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