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蹕嶺

也就是說,小康王逃亡嵊縣的時間只有二天,即1129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 短短二天一夜,小康王自紹興至上虞嶺下、嵊縣駐蹕嶺,晚投谷來砩頭小廟,往返數百里,可謂歷盡艱險,狼狽至極。 愚忠的老百姓對帝王敬愛有加,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小康皇帝到來,將這條亡命之路,稱之為“駐蹕嶺”、“護國嶺”,令人汗顏啊。

駐蹕嶺
位於浙江省紹興王化至嵊縣蔣鎮的古道上,因宋高宗趙構南逃駐蹕而得名。駐蹕嶺有茶亭,亭有兩付名聯:
四大皆空 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 吃一盞各走東西
一掬甘泉 好把清涼洗熱客;兩頭嶺路 須將危險告行人
查《宋史 高宗紀》、《系年要錄》,知小康王趙構於建炎三年(1129)十月三日發平江府,八日至杭州,十五日渡浙江,十七日至越州(今紹興);十一月二十五日發越州,次錢清,二十六日復還越州;二十九日如明州(今寧波);十二月二日至明州,八日議定航海避金,十五日乘樓船次定海縣,十九日次昌國縣,二十六日移幸溫台……
也就是說,小康王逃亡嵊縣的時間只有二天,即1129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短短二天一夜,小康王自紹興至上虞嶺下、嵊縣駐蹕嶺,晚投谷來頭小廟,往返數百里,可謂歷盡艱險,狼狽至極。奇的是這么一段不光彩的歷史,正史竟一筆帶過,隻字不提,還杜撰“次錢清”,掩蓋歷史真相。錢清在紹興北面,小康王焉能北上迎金兵?幸好當地老百姓因帝王到此,以民間故事傳了下來,補了正史之誤。說小康王亡命南逃,在紹興王化至嵊縣蔣鎮的古道上遭遇金兀朮追殺,血流成河,是謂“殺人坑”;小康王鑽進石弄,躲過一劫,是謂“躲石”;落荒途中口渴,以大刀劃地為泉,是謂“大刀冷水”。待逃到谷來砩頭,已沒幾個隨從了。人困馬乏,暮色蒼茫,見前面有個小廟,便吩咐隨從將馬足跡偽裝成另往他路,關閉廟門休息。不想還沒入睡,就傳來“得得”的馬蹄聲,嚇得小康王六神無主,渾身發抖,連嘆“我命休矣”。金兵到廟門口,舉起火把一照,見門上結有完整的蜘蛛網,斷定裡面無人,便依馬足跡追了下去。其實,蜘網結門純屬巧合,只是便宜了小康王這廝,又避過一劫。愚忠的老百姓對帝王敬愛有加,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小康皇帝到來,將這條亡命之路,稱之為“駐蹕嶺”、“護國嶺”,令人汗顏啊。實則“駐蹕嶺”應稱“亡命嶺”,“護國嶺”宜改“誤國嶺”似乎更為妥當,以警後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