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景
美國新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1885年9月15日出生於德國漢堡附近一個名叫卡倫·丹尼森的小村莊。父親是挪威人,任遠洋輪船長,是一個篤信宗教而沉默寡言的人。母親是荷蘭人,是一個潑辣、富有魅力、態度豪放的女性。父親比母親大17歲。在霍妮的回憶中,父親是一個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認為她外貌醜陋,天資愚笨。同樣,她感到母親偏愛哥哥,對她十分冷落。霍妮12歲時,因為治病而對醫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她就萌發了當一名醫生的決心。
父親對她的這一想法極力反對,以致她的母親為此同丈夫分手。
19O9年,24歲的霍妮與柏林的一位律師結了婚,婚後生了3個孩子。
1926年離婚。
1913年,霍妮獲得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訓練。32歲時,成為一名精神分析醫生。
1918~1932年間,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還創辦了一家私人診所。在這段時間裡,她由於對S.弗洛伊德關於女性性慾的看法表示不滿而離開弗洛伊德的正統學說,並在雜誌上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大多是關於女性問題和不同意弗洛伊德觀點的文章。
1932年,她受F.亞歷山大的邀請赴美,擔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長。兩年後,她遷居紐約,在那裡創辦了一所私人醫院,並在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訓精神分析醫生。隨著她與弗洛伊德正統理論分歧的增大,促使她與弗洛伊德派決裂,退出了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創建了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並親任所長,直到1952年9月14日逝世。
二:在她1937年發表的第一部著作《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中,她強調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基本焦慮。潛在地改意的世界裡孤獨無助"而產生的,因此不是遺傳的,而是由於我們文化和教育的產物。這樣的焦慮是以後人格障礙的主要原因。由這種感覺萌生出一種尋求保險或安全的基本內驅力:安全的需要。因此,焦慮和安全構成了一對矛盾.個體在尋求安全和迴避焦慮的過程中,表現出各種類型。在1945年刊布的《我們的內心的衝突》一書中,把各種表現歸納為三種類型:
(1)依從型。這是一種趨向人的活動,包括對愛情和讚許的需要,對求助於人生伴侶的需要;
(2)敵對型。這是一種反對人的活動,包括對權力、對剝削他人、對威信和對個人成就等需要的組合。
(3)分離型。這是一種避開人的活動,包括對自足、對獨立、對完美和完善的需要。
這種類型劃分被許多人看作是霍妮對人格理論的最有意義的貢獻。霍妮的另一個貢獻是提出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觀點。真實的自我包括那些在任何特定的時期都能真正體現我們自己的東西,理想的自我反映了人們最希望成為的那種人。對正常的人來說,他們的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是始終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隨著真實自我的變化,理想自我也會發生變化;隨著理想自我的實現,真實自我又會提出新的理想。所以,在正常人那裡,願望既符合實際又具有動力。然而,在神經質患者那兒,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是分離的,他們會產生一種理想化的自我意象,把理想自我當作真實自我看待,從而無法理解和認識他的真實自我。有些人產生過度的自我優越感,便是把理想自我當作真實自我了。由於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患者創造出他們認為或感到他們應該成為的形象,如聖人、天才等等。這種歪曲的自我意象表明患者無法容忍他的真實自我。霍妮把這種心理障礙歸因於社會經歷、文化因素和環境條件等決定因素。
一、霍妮對弗洛伊德思想的繼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霍妮繼承了弗洛伊德無意識動機理論對無意識的重視和研究是弗洛伊德對心理學的最大和最主要的貢獻,他改變了在他之前的心理學研究僅僅研究人的意識範疇的局面,填補了心理學研究對象上的無意識領域方面的空白。但弗洛伊德嬌枉過正,認為無意識是人的心理的根本動力,意識是無意識的附庸和陪襯。在這一點上,霍妮同弗洛伊德同出一轍。她與弗洛伊德一樣,都認為人的意識及行為背後都潛藏著無意識的動機,這種無意識動機決定著人們的行為。霍妮曾說:“如果認為精神分析完全是由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大量理論構成的,那么,我在這裡做的就不是精神分析。然而,如果認為精神分析的本質在於某種基本的思想傾向,它涉及的是無意識過程的作用,無意識行為表現的各種方式,使這些過程進入意識的治療形式,那么,我在這裡所做的就是精神分析。”重視無意識的研究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主要特色,也是我們判斷其是否為精神分析的主要依據。
第二,霍妮繼承了弗洛伊德的重視早期經歷的思想 霍妮與弗洛伊德一樣,非常重視童年經歷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尤其是早期親子間的關係。她認為,孩子從小生活在需要成人的溫暖、關注和愛的環境中,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完全依賴他們的父母。因此,父母是否給予子女真正的溫暖和愛,從根本上關係到兒童的心理發展。如果子女體驗到了父母給予的溫暖和愛,他就有可能得到正常的發展,在兒童遭到挫折和面臨困境時,也很少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後果;反之,如果子女不能得到真正的溫暖和愛,他便會失去安全感,從而埋下發生神經症人格的種子。父母缺乏對子女的溫暖和愛或者給予子女虛假的溫暖和愛,可以通過父母的態度或行為體現出來,兒童完全可以敏銳地感受到父母是否給予他們足夠的溫暖和愛,也能感受到這種溫暖和愛是否真誠。父母不良的態度和行為會使兒童心中產生對父母的敵意,霍妮稱之為基本敵意。但由於兒童的無助感、恐懼感、內疚感,他必須壓抑自己的敵對心理。這樣兒童就會陷入既依賴父母又敵視父母的不幸處境之中,壓抑基本敵意的心理後果就會使兒童產生基本焦慮。敵意和焦慮都會投射、泛化到外部世界,使兒童覺得整個世界充滿著危險和潛在的敵意,在這個世界中兒童深感自己內心的孤獨、軟弱、無助。霍妮指出:“這種對個體環境的敏銳反應,會結晶成一種人格態度,這種態度本身並不構成神經症,而是一種培植神經症的土壤。”
第三,霍妮繼承了弗洛伊德的一些傳統精神分析治療技術 儘管霍妮對治療目標、對人性的看法等方面與弗洛伊德有著巨大的區別,但霍妮在對她的神經症病人的治療實踐中,仍然主要採用的是弗洛伊德所倡導的一些傳統的精神分析方法與技術,如自由聯想,釋夢,重視分析病人童年和早期生活經歷等。
二.霍尼與弗洛伊德的分歧:
1923年至1935年間,霍妮共發表了19篇論述女性心理學的論文,她用臨床分析、數據蒐集等實證研究來檢驗弗洛伊德關於女性心理、女性發展的學說,並用嚴密的推理闡述自己的女性心理學觀點,其中不少觀點與弗洛伊德及傳統精神分析學說不一致。這些早期的論文表現了年輕的霍妮敢於挑戰權威的非凡勇氣和她的研究才華。
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在心理發展的前兩個時期,即口腔期和肛門期,男女兒童在滿足性本能的途徑和方式上,沒有什麼差別,因此心理發展也表現出相同的特點。但是當兒童發展到第三階段,即前生殖器期時,女孩開始認識是男性女性器官的不同,並產生了強烈的陰莖羨慕和陰莖忌妒。由於缺少男性生殖器官使她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她們會由此發展出永久性的自卑感和低劣感。女性成年以後的許多心理特點都是陰莖忌妒的直接後果,如女性的嫉妒心、缺乏公正性(由嫉妒男性而導致的)、虛榮心(對性器官劣勢的補償)、羞怯心(對性器官缺陷的掩飾)等等。而男孩由於擔心被閹割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閹割焦慮,社會文明對俄狄浦斯情結的阻止又加強了他們的閹割焦慮,壓抑這種焦慮的結果是男孩接受了文明的要求,發展了超我,使本能得到了升華,並參與到文明的創造活動中。總之,弗洛伊德認為,女性的心理特點、人格發展都是由先天的生理解剖特點決定的,即“生物構造既命運”。霍妮對弗洛伊德關於女性心理是由生理構造所決定這一觀點提出了懷疑,認為女性的心理特點和女性的發展與社會環境及文化有關。儘管霍妮還沒有清楚地意識社會文化與人們心理發展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但是從她對女性心理的探討中,她已經得出了與正統精神分析理論的強調生物因素對心理的決定作用不同的結論。通過對女性的閹割情結、女性的男性氣質情結、女性的性冷淡現象、女性的受虐狂傾向等問題所做的精神分析,她認為,女性身上的這些特點實際上並不完全是由於生理上的原因造成的。生理上的特點和生理結構儘管構成了女性心理特點的生理基礎,但是,女性如何體驗自身的生理特點,是深受其文化影響的。這一觀點與弗洛伊德的“生理構造即命運”的觀點是背道而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