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馬龍,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父親馬有原身體多病,一家人靠母親給地主打長工維持生活。6歲時,馬龍開始給地主放牛,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
1927年,馬龍參加農民協會、赤衛隊和兒童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任陝北獨立第三團政委。1937年調延安抗大學習,後參加中央工作團,經晉綏省委介紹,分配到山西靜樂縣人民武裝部任部長兼黨委書記,領導民眾減租減息,並組織2400多人的人民武裝編入八路軍抗日主力部隊。歷任冀熱察挺進軍第十一支隊大隊長,晉察冀軍區第十一支隊三十一大隊政治委員,晉察冀邊區政府警衛大隊大隊長,晉察冀軍區獨立團政治委員,教導團團長。
1944年任晉察冀軍區四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十旅、五旅旅長。1948年任華北軍區第二十兵團六十七軍副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海軍第七、第六艦隊司令員,海軍舟山基地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系副主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1975年任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
主席嘉獎
1946年1月,馬龍擔任冀晉縱隊3旅旅長。根據上級命令,他率領3旅全部和4旅一個團的兵力攻打綏東重鎮集寧。戰鬥打響後,國民黨守城之敵憑藉堅固的工事和精良的武器裝備負隅頑抗,一時敵我雙方呈拉鋸戰的局面,集寧久攻不克。戰鬥進入“白熱化”時,兵團政委聶榮臻來電,要求馬龍務必在當日上午12點前攻克集寧鎮,為大部隊掃除前進障礙!
軍令如山!馬龍迅速調整戰略戰術,抽調精兵強將組成500餘人的敢死隊,自己親自任敢死隊長,向敵人陣地連續發起四次猛烈攻擊,殺得敵人鬼哭狼嚎、潰不成軍。10時,終於攻克集寧鎮,殲敵1000餘人,提前兩個小時結束戰鬥。中午,當國民黨北平軍調處執行小組觀戰團的飛機在集寧上空觀看戰局時,集寧鎮已被我軍牢牢掌握在手中,美軍和國民黨觀戰小組代表深知大勢已去,個個垂頭喪氣,興嘆而返。
1947年冬,我華北人民解放軍與敵35軍鏖戰正激。為爭取戰爭的主動權,牽制敵人的主力,毛主席向我華北戰場各守軍下達命令:“務必在規定時間內完全徹底地合圍、殲滅張家口國民黨之頑敵,若敵人從哪個部隊的陣地逃跑,哪個部隊的指揮員將負全部責任。”困獸猶鬥的敵人在飛機大炮的的輪番轟炸和掩護下,企圖殺出一條血路,如洪水猛獸般向馬龍所率的5旅陣地瘋狂撲來。頃刻,炮火連天,殺聲震耳。激戰中,馬龍5旅士兵傷亡過半,一線前沿部分陣地被敵人突破。
戰情危急,縱隊司令員楊成武命令馬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迅速奪回失去的陣地,並派縱隊參謀長趙冠英親臨5旅協助馬龍戰鬥。此時,打紅了眼的馬龍已經忘記了自己是指揮員,不顧一切地帶領100多個戰士衝到戰場前沿,手拿大刀與敵人展開肉搏戰。趙冠英見馬龍情緒激動,力勸馬龍不要硬拼,建議他向友鄰1縱隊求援。馬龍這才冷靜下來,迅速派人與1縱聯繫,在1縱的配合下,2個小時後終於將來犯之敵完全徹底地消滅,奪回陣地。戰鬥結束後,毛主席向兵團司令部發來嘉電:“你軍馬旅(即馬龍)作戰英勇頑強,連日來多次擊退張家口頑敵的突圍……”
心繫家鄉
1975年,馬龍出任東海艦隊司令員。當時正值全國農業學大寨時期,大冶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百廢待興。為了發展水利事業,原大冶縣委、縣政府決定著手建設大冶湖大閘(又名四顧閘)防洪排澇泵站。由於當時資金困難、物質匱乏,購買排澇機械設備成了工程建設中的棘手難題。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家鄉人民抱著“試試看”的心裡,派人前往東海艦隊請求馬龍司令員幫助。馬龍得知家鄉來人後,一邊向親人詢問家鄉的生產生活情況,並熱情招待;一邊交代秘書迅速聯繫落實機械設備。半個月後,一批價值20餘萬元(約合現在人民500萬元以上)的機械設備無償運回大冶。
上世紀70年代初期,大冶爆發罕見的洪水災害,殷祖鎮董家口水庫水位猛漲,水庫下游一帶的民眾生命危在旦夕。遠在千里之外的馬龍將軍得知這一情況後,迅速安排有關專家從東海艦隊趕到家鄉殷祖,指導民眾疏通渠道奮力抗洪,終於降服洪魔化險為夷。
因公殉職
1977年3月27日(星期天)早晨,馬龍和警衛員、秘書、司機一行四人乘坐小車前往上海機場,準備轉乘飛機赴北京參加會議。當小車行駛到浙江省慈谿縣泗門鎮時,因路面狹窄、灰塵大,司機看不清對方行駛的車輛,與前來的一輛大卡車相撞,馬龍因公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