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古道[山東馬陵古道]

馬陵古道[山東馬陵古道]
馬陵古道[山東馬陵古道]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陵古道(Ma Ling Mountain Scenic Area)位於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境內的馬陵山內,戰國時期孫臏、龐涓於此交戰。 馬陵古道為沂蒙山余脈,南北走向,海拔在80至180米之間,據《戰國策》魏策載“伐齊是寡人之仇也,出大梁,過外黃,伐齊並莒”,魏國伐齊戰爭途徑馬陵古道。清乾隆年間修的《沂州志》就曾記載:“齊伐魏,孫子勝龐涓於此。”1987年山東馬陵古道出土了大量戰國銅箭頭和青銅兵器。其中一件帶銘文的銅戈《邵氏佐》戈,證實魏國軍隊曾在郯城馬陵山進行戰爭。 1992年“海峽兩岸孫臏兵法暨馬陵戰址學術討論會”舉行,來自海內外的100多名專家學者經實地考察和學術討論,形成共識,認定齊魏馬陵之戰戰址即在山東馬陵山 。

地理特點

馬陵古道,北起九道灣,南至嶂 蒼,全長50多公里。

郯城馬陵古道 郯城馬陵古道

馬陵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郯城縣東北郊10公里,規劃面積28.9平方公里。

由峰山、斗山、虎山、奶奶山和黃花菜嶺五座山頭組成,九道彎,山嶺起伏,九曲盤繞,長約5公里,東臨沭河,西接平原,形勢險要。道彎旁邊,故壘遺蹟,有點將台、校兵場。其西南3公里許尚有跑馬嶺。該地歷有古青銅箭頭出土。傳雲,戰國時,齊圍魏救趙,孫臏於此處坐鎮指揮,並由此發兵西出馬陵山,直奔西南平原道進攻魏都大梁(今開封)。
從九道彎向南約4公里左右,即為清泉寺山區。馬陵山的主峰奶奶山就在這裡,海拔184.2米。此處山嶺連綿,群峰屹立,溝澗縱橫。出名的山溝有一山溝、二山溝、三山溝、四山溝和黃澗溝等。地形十分複雜,地勢非常險峻。特別是一山溝,走進去,但見沿途曲曲彎彎,兩旁懸崖峭壁,盡頭谷深林密,壁直如屏,實為易進難退的絕地。傳雲,此山澗有龐涓上馬石,孫臏當年捉龐涓於此。

歷史遺蹟

郯城馬陵古道 郯城馬陵古道

民眾傳說的獨龍澗中龐涓之上馬石,長3.2米,寬1.7米,厚0.55米。另一石,長1.7米,寬1.3米,厚0.6米,上刻“鎮山石”和“民國十七年中秋月記”。據鄉老雲,“七七事變”前,曾有很多人來此察看,並雲於此澗出有許多古青銅箭頭,惜無存者。
獨龍澗進口處之卸甲營,傳為龐涓中箭死後,孫臏於此安營紮寨而得名。
卸甲營村西南,為四周山和穆柯寨,地勢險要,據傳也有不少古青銅箭頭

出土。從卸甲營村向南約7公里,便是著名的“禹鑿山口”。相傳山口為夏禹治水而鑿,因而得名。沭水於此折向西轉,兩岸懸崖陡壁,林木叢生,水波瀲灩,風光秀麗。山口東南為歷史悠久的古寨村。傳雲,當年孫臏施減灶之計,誘敵深入,於此把鍋灶減少到最後一個,安營寨於此處,故名古寨,據傳該村周圍也曾有不少古青銅箭頭出土。
沿古寨向南,經大賢莊、官莊、蘆窩、上河,直到蘇魯交界的嶂 蒼村,此段山嶺,狀如奔馬,連綿起伏,三十餘公里,山路平坦。傳為孫龐鬥智之馬陵古道南段。
今之馬陵古道,則梯田層層,園林片片,水庫帆影,稻花飄香,到處一片生機勃勃之景象。

歷史記載

據《戰國策》魏策載“伐齊是寡人之仇也,出大梁,過外黃,伐齊並莒”,說明是魏國發動的一次伐齊戰爭,同時走的也是這條道。

在馬陵道旁出土的戰國時期兵器有銅戈、銅矛、銅劍、銅簇等,特別是1987年大尚莊出土的一件帶銘文的銅戈《邵氏佐》戈,更加證明魏國軍隊曾在郯城馬陵山打過仗,否則魏國的兵器不會遺失在馬陵道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