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歡[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

馬歡[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

馬歡,字宗道,號會稽山樵,回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信奉回教。明代通事(翻譯官)。馬歡精通波斯語、阿拉伯語,在鄭和使團中,作為通事、教諭,一身兼兩職,既為外事翻譯,又負責傳播中華文化。由於他“善通番語”被選入鄭和船隊,曾隨鄭和於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親身訪問占城、爪哇、舊港、暹羅、古里、忽魯謨斯、滿剌加、亞魯國、蘇門答剌、錫蘭、小葛蘭、柯枝、古里、祖法兒等國, 併到麥加朝聖。馬歡將下西洋時二十多個國家的航路、海潮、地理、國王、政治、風土、人文、語言、文字、氣候、物產、工藝、交易、貨幣和野生動植物等狀況記錄成文,在景泰二年(1451年)串綴成《瀛涯勝覽》一書。該書為研究“鄭和下西洋”不可或缺的原始參考文獻。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馬歡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文職人員,擔任鄭和使團中通事和教諭之職,通事是外事翻譯,通曉外國語言文字,進行不同語種的語言、文字的翻譯;教諭負責教化番人,傳播中華文化。

訪問歷程

永樂十一年(1413年)(第三次)到訪占城、爪哇、舊港、暹羅、古里、忽魯謨斯等國

永樂十九年(1421年)(第四次)到訪滿剌加、亞魯國、蘇門答剌、錫蘭、小葛蘭、柯枝、古里、祖法兒、忽魯謨斯等國家。

宣德六年(1431年)(第七次)太監洪保派遣馬歡等七位使者到天方朝聖。

馬歡將下西洋時親身經歷的二十國的國王、政治、風土、地理、人文、經濟狀況紀錄下來,在景泰二年成書,名為《瀛涯勝覽》。

明成祖永樂年間至明宣宗宣德年間,即從1405年到1433年,先後28年鄭和七次下西洋,馬歡參與了第四、六、七次航海。歷經西洋各國,因懂阿拉伯語,擔任翻譯,為鄭和得力助手。

宣德七年(1432)11月,馬歡再次隨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此次航海除了上幾次到過的越南、印尼、印度、斯里蘭卡和伊朗之外,還到達了沙烏地阿拉伯等地。

當鄭和船隊抵達古里時,正值古里國(今屬印度)派人去天方國(今屬沙烏地阿拉伯)。馬歡等七人受鄭和派遣,帶麝香、磁(瓷)器等物,與古里國使團一起,前往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具有官方身份的穆斯林朝覲行動。在麥加,馬歡等使團人員受到天方國人的歡迎和禮遇。馬歡他們還在當地購得“麒麟”(長頸鹿)、獅子、鴕鳥及其他奇珍異寶,並摹繪一幅“天堂圖真本”帶回來。“天堂圖”是我國最早的一份麥加地圖,對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深遠。當使團離開時,天方國王派使節隨馬歡到中國訪問。馬歡等七人的天方之旅,前後達一年。當“麒麟”等奇珍異獸抵達京都後,深得皇帝和大臣們的喜歡。因為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麒麟和鳳凰與龍一樣都是神造之物。皇帝還請來了詩人、畫師,為“麒麟”寫詩作畫,讚美它的超然風姿。據說,法國巴黎直到公元1826年才有幸得到了一隻長頸鹿。可見,當年這種動物之珍貴。

瀛涯勝覽 瀛涯勝覽

鄭和下西洋,是明初一大盛事,也是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航海活動。

《瀛涯勝覽》 《瀛涯勝覽》

馬歡隨鄭和多次下西洋,先後訪問過亞非20多個國家和地區。回國之後,馬歡以親歷目睹,“採摭諸國人物之妍媸,壤俗之同異,與夫土產之別,疆域之制,編次成帙,名曰《瀛涯勝覽》。書名中之“瀛”者,是大海也;“涯”者,指天涯海角,是水邊的意思;“勝”者,是指風景勝地;“覽”者,為觀光遊覽。顧名思義,就是海外遊記。馬歡以此題名,意在讓更多世人了解下西洋之盛事,描述世人鮮知的海外世界。現存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文獻有:費信《星槎勝覽》、鞏珍《西洋番國志》和馬歡《瀛涯勝覽》三部。其中,馬歡《瀛涯勝覽》一書,更顯彌足珍貴。此書久已蜚聲中外,有英文、日文譯本。《瀛涯勝覽》是古代中外交往史上影響最大的史籍之一,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

印度著名歷史學家阿里教授在給季羨林先生的信中說:“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由此可見《瀛涯勝覽》學術價值之一斑。

另據史書記載,浙江憑藉素有“海洋民族”美譽的越族發祥地之優勢,在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中,浙江製造的“浙船”在五成以上:船隊的民稍(艄公)中,“浙籍”近六成。在浙籍人員中被載入史冊的除馬歡外,還有船隊的醫官嘉興(舊稱秀水)人陳以誠、通士富陽(舊稱新城)人郭崇禮等。從這裡不難看出,六百多年前,浙江人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性壯舉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華夏民族走向世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這是浙江人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馬歡島

為紀念其功績,今南沙群島北部有以他命名的“馬歡島”。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一位英國海軍軍官孟席斯提出鄭和船隊是最早到達美洲的人,這個假說否定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學說,其真實性還無法否定,學術界至今頗有爭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