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馬拉巴鸚鵡體長38厘米,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下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黃綠色並帶有點藍色;頭部、胸部、頸部和背部為灰色並帶有不同程度的粉紅色;鳥喙和眼睛之間為深綠色,額頭兩側為藍綠色;頸部有一條環狀黑色羽毛圍繞,下方也有一條藍綠色的環狀羽毛;頭部兩側、背部、背部下方為藍綠;翅膀覆羽深綠色並帶有淺綠色滾邊,主要飛行羽藍色,中間尾部羽毛藍色,尖端黃色;外側羽毛綠色,尖端黃色。上喙紅色,尖端黃色,下喙棕色;虹膜橙黃色。
雌鳥頭部為灰綠色,胸部和背部綠色,頸部沒有黑色和藍綠色的環狀羽毛,鳥喙和眼睛之間僅有一點點綠色,上下鳥喙皆為黑色。
幼鳥和雌鳥的體色很類似,但是頭部為灰綠色,頸部的黑色和淺\藍色通常並不明顯,鳥喙淺橘紅色,到6周大才會變黑色,雄鳥要6個月之後才能變紅。
棲息環境
馬拉巴鸚鵡主要棲息於常綠森林、介於450米到1600米的潮濕山區林地、偶爾也會到潮濕的低地林區活動,有時候會前往農耕區,例如咖啡園、茶園、果園等地覓食。
生活習性
馬拉巴鸚鵡通常會組成4到5隻左右的小群體,大部分被注意到都是因為它們發出刺耳的鳴叫,其他時候大多都棲息在樹木的頂端,隱身於林木中,因為體色提供了保護則相當難以察覺,僅有前往農耕區覓食的時候才會到地面下來。
大多以種子、水果(尤其是無花果)、小堅果、漿果、植物嫩芽、花朵、花粉和花蜜等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西南部,包括孟買北部。
繁殖方式
馬拉巴鸚鵡的繁殖區在東洋界,印度的西南部,在野外主要的繁殖季為1月到3月,習慣將巢築在高大的鐵木樹上,或是利用啄木鳥和巨嘴鳥使用過的廢棄鳥巢。一次會產下3到4枚卵,孵化期23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6周,幼鳥在離巢後21天就可以獨立。
人工繁殖的馬拉巴鸚鵡相當少見,由於環頸鸚鵡類通常都是雌鳥較為強勢,和一般鸚鵡雄鳥居於支配領導的地位恰恰相反,因此時常發生兇悍的雌鳥咬傷甚至咬死雄鳥的情形,飼主在配對的時候應該循序漸進,切勿貿然將兩隻不熟悉的鳥關入同籠,以免發生慘事。有時已經配對好的種鳥,雌鳥也會忽然凶性大發,曾有雌鳥在育雛中無端將雄鳥咬死的情況發生,因此接近繁殖期飼主最好多加留意公雌鳥互動情況,只要有互相攻擊的情況就應該立刻隔離。但是有時候也會發生雄馬拉巴鸚鵡對雌鳥有攻擊侵略性的情況。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