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工藝美術師 馬小英
馬小英,女,高級陶瓷工藝美術師,1975年生於“瓷都”景德鎮陶瓷世家,1996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美術學院美術系。
現為江西省工藝美術學會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景德鎮市陶瓷美術家協會會員。畢業後,一直從事陶瓷繪畫創作工作。作品炫彩精緻,畫路寬廣、公里深厚。
多次在國內外藝術評比中獲獎。部分代表作品被陶瓷收藏家和館藏機構收藏。
馬小英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馬小英,青海省化隆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作為一名從事特殊教育的優秀教師,在領受這個神聖稱謂的同時,把自己的愛無私的奉獻給了她一個熱愛的事業——孤殘兒童教育。馬小英老師,她心繫特殊教育,情暖孤殘兒童,用自己的言行詮釋了一個優秀教師的高尚情操,用自己的愛心去點亮了孤殘孩子們的心燈,用自己的愛心去演繹了偉大的師愛和母愛,譜寫了一曲曲撼動人心的時代高歌……
當愛的春風吹遍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當許許多多的人依然深情的唱著《愛的奉獻》這首歌時,本著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弱勢群體的同情與關懷,你們可曾想到我們身旁還有許多孤殘孩子渴望上學……由於自然條件差,有許多地區的農民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孤殘兒童的生活、就學更是異常艱難。因此,他們被社會遺棄了,他們的世界充滿暗淡與無情、他們生活中擁有的只是等待,等待命運的擺弄……
馬小英與這些弱勢孩子們打交道要從1998年說起。當時,她們的學校不叫特殊學校,而叫特教班,學校是嘗試著招收了七名殘疾兒童。其中,有一名從小患有嚴重的小兒麻痹症的孩子,當時他獨自生活能力極差,站立行走能力也很困難,不會自己吃飯,連上廁所也需要馬小英幫他解褲帶、擦屁股……直到他康復畢業,他的母親為此很感動。
還有一個聾啞生,從小生下來,父母就狠心的拋棄他而各奔東西,由爺爺和癱瘓了十幾年的奶奶撫養著。在沒有來她們特教班之前,這個幼小的孩子成了無人管教的“野孩子”,在村里經常打架、罵人、偷別人家的蘋果……在他的眼裡,見到別人躲著他、怕他,他自以為是很開心的事。自從他來到了特教班,經過教育和開導,他開始慢慢的學會了與馬小英交談……他們用的是手語。有人會問,手語很難,馬小英怎么學會的呢?是啊!馬小英的手語不是天生就會的,更不是自己憑空創造的,而是常常與殘疾孩子們在一起,進行心與心的交換和溝通,用她所付出的愛心、耐心和奉獻之心,才學來了手語。用她的話來說:“手語可以說很簡單了……”。
不久後,這個孩子開始變了,回到村里見人點頭示意打招呼,並能用文字和村裡的人交流。吃飯前,他總是先把飯端給爺爺和奶奶,奶奶行動不便,為他縫了一床新被子,可他把新被子讓給奶奶蓋……他的變化,讓爺爺、奶奶乃至全村人驚奇。爺爺一見到馬小英就感激的說:“謝謝你們讓我的孫子成人了……”每當馬小英一說到當年孩子爺爺感激的話語和面容時,就感到無比的欣慰。
於是,馬小英覺得,在化隆縣這個貧困偏遠的農村少數民族的山區,一定會有許多這樣的孩子需要她們來幫助。1999年9月底,她和另外一名特教老師到距縣城20多公里的鄉村去招生,走到半道時,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車子又陷入了泥中,無奈,她們只好冒雨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一路走,一路詢問。在風雨中,當她們出現在殘疾孩子家門口時,敲開門,說明來意後,家長們被她們這種精神深深的感動了……說句實話,殘疾孩子們家長心裡的壓力其實很大,他們更需要這樣的幫助,就這樣,馬小英她們一個村一個村的找,見人就問:“你們村裡有聾啞孩子嗎?”沒有想到的是,大家都願意把她們領到和介紹給殘疾孩子們的家長,並幫助她們熱情地解釋……更沒想到的是,一說是招收聾啞孩子,家長們都放心的把孩子交給了她。有一個冬天,她們把這些孩子帶到學校時已經是深夜了。就這樣,馬小英用自己的行動換來了社會和家長們的尊敬。漸漸的,那些偏僻山區的殘疾孩子們一個個的來到了她們的學校。在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幫助下,2001年5月成立了隸屬於化隆縣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的特殊教育學校。從此,這些聾啞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快樂天地。
為了對全縣殘疾兒童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調查,進而動員他們入學,在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工作的前提下,馬小英利用節假日進行動員招生。有一次,當她到了一個既貧困又偏遠的山村時,一群人圍了過來,她們似乎是不約而同的向馬小英詢問,七嘴八舌……當時,馬小英驚呆了,在這么多人的嘴裡,竟然說的是一個事情、問的是一個問題、講的是一個故事。原來,在他們這個村莊裡,大伙兒養著一對從小就失去了父母親的兄妹倆。在妹妹3歲,哥哥5歲的時候,父母為了謀生,發生了車禍,離開了人世,孩子們只有一個舅舅,可是,舅舅先天弱智殘疾。到了晚上,妹妹要去上廁所,可是由於害怕,不敢出去,就經常哭著、拍打著旁邊睡熟了的哥哥,嘴裡不斷地哭喊著:“哥哥,哥哥,我怕,我怕……”聰明的哥哥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炕上挖了個洞,解決了妹妹晚上上廁所的問題……白天,別的孩子都高高興興的去上學,到了放學吃飯的時間,像小鳥一樣飛回了自己的家,在父母身邊撒著嬌……可是這對失去了父母的兄妹倆只是蹲在自家的門口,等待著好心人的施捨,飽一頓,餓一頓……村民們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自發的來到她們面前。所以,見到馬小英她們就像見到了救星一樣,大家不約而同的問她:“特殊學校收這樣的孤兒嗎?”她被這樣的場面深深打動了……
由於父母雙亡,或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幾乎每個村都有無人撫養的孤兒。這些孩子們雖然身體健康,但心靈所受到的創傷並不亞於那些殘疾孩子,而且他們大多數又失學在家,他們同樣需要人們的呵護和關愛,於是馬小英給學校領導提出了讓孤兒帶動聾啞生,相互交流的建議。在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師們的大力支持下,2002年4月初,學校成功的招收了30名孤兒(這兄妹倆也在其中),學校免去了一切書費、生活費及雜費,並配置了新的被褥、床單、衣物等。一位孤兒的奶奶見到孫子的床鋪,淚流滿面的說:“孩子,你再不好好學習,就對不起你死去的父母和這些老師們……”
既然幹上了特殊教育的事業,馬小英就暗暗下決心,盡心盡力,全力以赴,當好這些孤殘兒童們的媽媽,用心血和愛心來愛撫著他們……俗話說:十聾九啞。讓聾兒說話,其難度可想而知。在聾兒語言康復訓練中,馬小英教聾兒看自己的口型,讓他們摸自己的喉部感受聲帶的震動來練習發音。一個音、一個字、一個詞,都要進行上百遍的反覆練習。終於,孩子們能開口說簡單的話語了。在成績匯報會上,當家長們聽到孩子們叫自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時,他們和老師們都激動的流下了熱淚。儘管這叫聲發音不太標準,但是在他們聽來就是人世間最動聽的聲音!家長們握著馬小英的手:“馬校長,謝謝你了,你們就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啊。”
在馬小英眼裡,聾啞兒童在特殊學校中屬於“健康”的兒童,生活能夠自己理,而腦癱兒童是她最放心不下的。為此,她先後三次到北京學習了由瑞典慈善總會舉辦的康復培訓班,並重點學習腦癱康復。有一個孩子就是她進行康復訓練成功的一個例子。這個孩子2009年14歲了,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從9歲來到特殊學校,當時他獨立行走很困難,吃飯要人餵。馬小英默默無聞地為他做著這一切,教他學習文化知識,把從北京學習的康復知識完全用在他身上,經常訓練他用失去直覺的手抓圓球,一次掉了,讓他重複再抓,直到訓練成2013他能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下漂亮的字,學會簡單的算術。漸漸長大的孩子,感受到馬小英的關心、照顧,他也慢慢學會關心年齡小一點的同學,幫忙拿東西。他經常說:“我喜歡這裡,馬老師是我的‘媽媽’。”
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馬小英又四處奔走,多方籌措資金,為特殊孩子們力所能及地解決衣食住行,這樣才能留得住,安下心來學習。有一次,她一手拿著油桶,一手拿著學生花名冊,來到縣城民政局的辦公室找保管,懇求他為特校批麵粉。當時旁邊站著一位七十歲的老大爺,把她從上到下看了一遍說:“你們年輕人自己穿的那么好,還來要啥的麵粉?”保管轉過去指著馬小英對這位老大爺說:“你知道她有多少個孩子嗎?六十多個孤殘孩子啊……”這位老大爺驚呆了。
為了照顧好這些孤殘孩子們,馬小英和老師們,無論嚴寒酷暑,無論風吹雨打,數年來鐵打不動的輪流值班,白天苦口婆心的教育好孩子們學習,夜晚守陪孤殘孩子們就寢。學校由於條件差,流行感冒等各種疾病難以預防。有一次,七個孩子同時傳染了重度流感,高燒不退,她整整守護了孩子們三天,才脫離了危險。當她托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一進門就聽見媽媽的埋怨聲。原來,她的兒子也高燒不止,為了不影響她的工作,媽媽守護了外孫三天三夜。當她看見兒子的目光和蒼白的臉龐時,她的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她把兒子摟到懷中深情的說:“兒子呀,對不起。媽媽愛你,可是學校不能沒有媽媽呀……”她的心碎了……
她是孤殘孩子們的媽媽,孤殘孩子們成了她的心頭肉,理髮也成了她的專職工作。剛來的孤兒們由於長年不洗頭、理頭,頭垢像氈一樣,裡面全是虱子和小蟲子,她只好用剪刀剪去那些頭髮,再幫他們洗乾淨……所以,這些孤殘孩子們無論大小事情,只要馬小英一到學校,他們就在她面前比劃個不停,孤兒們會給她“翻譯”。
因為心中有了愛,世界霎時多了美麗,多了情致,多了詩意,陌生的變的親切了,艱苦的變的容易了,瑣碎的也變的有意義了。經過馬小英和同事們的辛勤耕耘,已有四屆學生從特殊學校畢業,並從2006年起向省特殊學校輸送畢業生40多名,畢業孤兒60名。
與特校一起走過的13年裡,馬小英先後榮獲海東地區、青海省“十大傑出青年”、“青海省民族團結模範個人”、“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稱號。面對榮譽,馬小英深情的說:“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孤殘兒童不分民族、不分性別,只要他們喜歡學習,喜歡特校,無論何時都可以來這裡。我願化作一根枕木,托起這些孩子們前行的腳步,特校的大門始終為他們敞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