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溝村[山東省海陽市郭城鎮馬家溝村]

馬家溝村位於青龍湖鎮東南部,距青龍鎮政府2公里,東鄰崗上村、南鄰距京石二通道100米、西鄰坨里、沙窩、北鄰小苑上,良坨路從村後穿過。全村行政總面積3125畝,林地面積1537.2畝,現有總戶數371戶,人口695人,勞動力274人。

基本概況

馬家溝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山區,現有158戶,405人口,村共有黨員27人,村兩委班子成員3人,均國中以上文化程度,兩委班子健全。近幾年來,村先後榮獲“先進黨支部”等稱號。

全村耕地總面積980畝,主要以種植糧果為主,其中果園50畝,糧田面積930畝,村集體資產淨值13.2萬元,集體可支配財力1.2萬元,集體年經營性收入2.3萬元,村裡有林果等可開發利用資源,糧食、果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4100元。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馬姓建村于山溝,故命村名馬家溝。 馬家溝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7′,北緯37°04′。西北與於家莊、王家溝村相連,南與郭城相望,東北與竇家疃接壤。隸屬郭城鎮。 全村轄區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182戶,453口人。有馬、李、劉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為馬姓。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同年成立互助組。

1946年第一個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78年,糧食畝產328公斤,比建國初期增收260公斤左右,總產19.5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88公斤,總產35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9公斤,總產22.8萬公斤。 1985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2000年,全村蘋果園面積達13.3公頃。後又發展了大棚養豬、養雞等。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161萬元,其中農業150萬元,畜牧養殖業10萬元,其它1萬元。

第二、三產業1951年,辦起了供銷合作社代銷店。改革開放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發展起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商飲業等。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 206人,收入310萬元,其中工業70萬元,建築業130萬元,運輸業60萬元,商飲業50 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0年,本村建起國小。1997年,建幼稚園,幼兒免費入園。20世紀末起,對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給予獎勵。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有8人考取大中專院校。村裡有1人獲高級農藝師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半糠半糧度日。1957年,人均糧食300公斤,溫飽問題解決。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達3000元,全村有運輸車輛64輛,機車23輛,彩電150台,電話55部,洗衣機4台,電冰櫃2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20世紀80年代後,村統一規劃房屋建設,村民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2月,成立黨支部,馬克起任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馬克慶、馬全高、馬克德、馬克茂、馬克國、馬壽倫、馬克俊、馬克來、馬壽宏、馬克樂、馬全堂、馬壽平、馬占廣、馬占永、馬壽竹。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26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立村公所,馬克義任村長。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馬克義、馬克選、馬克德、馬壽令、馬克武、馬占敖、馬克美、馬克來、馬克華、馬全堂、馬克樂、馬壽平、馬壽星、馬占廣、馬占歲、馬占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