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巷村[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稷峰鎮下轄村]

稷峰鎮馬家巷村位於稷山縣城西13公里,108國道沿線北側,南面汾河,全村共有6個居民組,348戶,1600餘口人,2300餘畝耕地。

概況

稷峰鎮馬家巷村位於稷山縣城西13公里,108國道沿線北側,南面汾河,全村共有6個居民組,348戶,1600餘口人,2300餘畝耕地。

馬家巷村西門樓 馬家巷村西門樓
馬家巷國小 馬家巷國小

獲得榮譽

近年來,在上級領導的支持和鼓勵下,馬家巷支村委村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實施勤政廉政工程,結合本村實際,搶抓機遇,努力工作,積極創建,在經濟、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各項工作走在全縣前列。2007年被省政府列為“新農村建設推進村”,2008年被鎮政府規劃為生態文明示範村,2009年被評為“省級生態文明村”。

鄉村建設

馬家巷支村委帶領民眾大力實施為民工程,陸續完善了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在村中心完成綜合辦公娛樂場所的建設,建立健全了支村委辦公大樓、娛樂廣場、老年活動中心、衛生所、購物中心、圖書館、文體健身器材等,豐富了村民的生活;二是硬化了全村全部大街小巷,修通村路2000米,對南北大街進行了三線入地改造,安裝路燈96盞,安裝減速帶13條,實現了街街硬化,巷巷平整,路路明亮;三是翻修劇院,硬化劇院場地,修建了兩座古典式劇院門樓和一座簡易式門樓;四是對全村大小街道進行了統一綠化、美化,共栽種各種苗木80000餘株,更換土方100餘車,設定專人承包村中苗木的養護管理,保證村中的綠化長期有效; 五是針對農村居民垃圾胡堆亂放的情況,投入勞力2000人次對全村大街小巷進行了徹底整治,投資3萬元,拆除戶外廁所30個,修建了垃圾池348個,建立健全了環境衛生長效機制,實現了定點堆放、定時清理、集中處理的垃圾管理流程,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村名由來

馬家巷村新門樓 馬家巷村新門樓

據稷山《縣誌》記載,馬家巷村的歷史已有500餘年。而據老人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該村有六大姓氏,捷足先登此地,即何董彭馬李黃,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惟有馬李黃在此,由於馬氏家族人口繁衍較快較多,故將該村稱為馬家巷。由此只能說明,“馬家巷”村名由來已有500餘年(在大清嘉慶三年,距今236年左右曾有一段時間叫馬家莊,本村馬勝利祖上為其母立的碑上有此記載)。

本村歷史

村名由來大約有500餘年,而馬家巷村的歷史遠遠超過這個時間。經過多方考察與論證,我們村的歷史應在5000年以上。其根據有四:

馬家巷村舞台 馬家巷村舞台
馬家巷村文化活動中心 馬家巷村文化活動中心

其 一:據已故老人馬景勝(馬保榮父親)所述,馬家墓上立有石碑(即馬家祖墳,三個兒子為其父立的石碑,位於原馬家巷村果園,今馬家巷村西四排馬吉更院裡),立碑的時間是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而立碑之前馬氏家族到底來到此地有多少年,已無從考證。但至少說明馬氏家族到此已有650多年的歷史了。

其二,據老人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該村有六大姓氏,即何董彭馬李黃,即說明在馬氏家族到來之前,至少已經有何氏、董氏、彭氏在此居住,(他們在此居住有多少年了,我們也無法考證。但可證明,該村的歷史應該更早)至今,我們村還有地名叫“彭家堰”。據傳說,1303年9月17日的洪洞趙城8級大地震也殃及該村,房屋倒塌、死人眾多,何氏和彭氏兩家族從此絕後,董氏家族留有一戶,只有李家與馬家人口稍多,故有“李家胡同馬家巷”之說。後因馬氏家族繁衍較快,人口增多,因此而得名馬家巷。

其三,我村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村西的果園(今村大街西9排馬鎖光院中)打井時,在10多米之下發現有燒瓦窯遺蹟。而此井據後溝僅100餘米遠,可能是後溝多少年的水土沖發而形成,可如此深厚的土層多少年才能形成。我們雖無考古知識,但總認為這么厚的土層形成總需要很多年。

其四,該村的仰韶文化遺址。據村西南500米汾水之濱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1985年經省考古發掘,掘2個探方考察,文化層厚1米以上,內含為仰韶文化。發現有大量石斧、石鏟、石鋤等及可辮器形物陶片,已發掘一部分。而仰韶文化距今已有5000--7000年的歷史。、

據此我們認為,馬家巷村村名的來歷大約在500多年,而馬家巷村的歷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

地理位置:稷山縣城的正西方向12公里處,有108國道,交通便捷。東臨姚家莊,西臨西店頭,西北處是關家窯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