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娘娘簡介
朱元璋皇后馬氏,生於元至順三年(1332),宿州人。母親鄭媼,早死,父親馬公。朱元璋稱帝,他們作為已故椒房貴戚,也沒有留下名字,可見是極普通的人家,不為人所知。馬公與濠州人郭子興友善,把女兒托給他,馬公死,馬氏成為郭子興養女。馬氏人很聰明,又好學,在子興家識字讀書,尤其喜好詩。又會做人,與養母張夫人處得非常融洽,為養母所喜愛。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投到郭子興麾下當親兵,子興賞識元璋,將馬氏許配給他。這對新人,男25歲,女21歲,年齡、身世都很般配。馬氏婚後,對家庭生活的安排,對於各種人際關係處理都很得當,深得丈夫的歡心和敬重。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圖>中馬皇后畫像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紅巾軍中嶄露頭角,不免遭人側目,郭子興亦對他有疑忌。諸將出征,擄獲物都要貢奉郭子興,元璋不獵取私財,無從進納,更容易引起郭子興的不快。馬氏見此情形,就把自家財產送給養母張夫人和郭子興妾張氏,請她們在義父前給干女婿說點好話,以彌縫裂痕。有一次,郭子興把元璋關了禁閉,不給飯吃,馬氏心痛丈夫,把剛烙得的燒餅放在懷中偷偷送去,等到事後才發現胸前的皮膚都燙焦了(《明史·高皇后傳》),可見這對青年伉儷感情的深厚。平時馬氏對元璋生活的關照之好自不必說了。當時因戰亂缺乏食糧,馬氏在家省吃儉用,把糧食和好的食品留給丈夫,以至有時自己餓肚子。這些事朱元璋銘感五內,當皇帝後還向大臣講述,把它比作劉秀困在河北得到馮異豆粥麥飯的美事。據《明書》記載,朱元璋與陳友諒對壘時,曾被對方追擊,馬氏背著元璋逃跑,太子朱標為此繪有圖像,放在懷中。後來朱標與乃父政見不合,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圖像遺落在地,元璋見到,痛哭一場,也不打兒子了(《明書·懿文皇太子紀》)。這個記載未必是真實的,不過馬氏不像當時的其他婦女纏足,是天足者,背丈夫是有可能的。馬氏自奉節儉,衣服穿破了還要補了穿,聽女史講元世祖昭睿順聖皇后用舊弓弦織成綢,做衣服穿,馬後就命用舊料織治,做成蓋被、巾褥,送給孤寡老人。
馬皇后對子女仁愛,勉勵他們學習,要求他們生活簡樸,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誨,又把宮中利用舊料織成的被褥送給他們,並解釋說:你們生長在富貴家庭,不知紡織的難處,要愛惜財物。她對待養子如同親生的,而且始終如一。
和朱元璋血緣最近的親戚是侄兒朱文正,文正在對陳友諒戰爭中立功,因叔父未及時賞賜而不滿,元璋因此殺了文正身邊的親信,還要治他的罪。馬後也把文正當兒子看,這時勸元璋:這孩子立了好多戰功,守南昌尤其不易,況且只是性急要強,並不是反叛,不要追究了,元璋這才將文正免官了事。這一事例說明馬後保護了親屬正當權益。
馬後對娘家人極為懷念,每當說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關心她而及於外家,要為馬後訪察親屬,以便封賞。馬後認為封外戚容易亂政,不是好事,不讓訪找。事實上馬後是孤兒,娘家已沒有人了。元璋只好追封馬公為徐王,鄭媼為王夫人,在宿州為他們設立祠祭署,以鄰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
馬後與身邊的妃子和宮人也是和睦相處,是比較慈惠的。妃嬪中有人生兒子,一定厚待他們母子。馬後以皇后的身份,還要管丈夫的飲食,宮女認為她不必這樣做,她說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盡做妻子的責任,再一是怕皇帝飲食有不中意處,怪罪下來,宮人擔當不起,她好承受著。她也設法保護宮女,有一次元璋盛怒要立即懲罰一個宮中下人,馬後也假作發怒,命把那人捆綁起來,交給宮正司議罪。元璋不滿地責問她:這是你皇后處理的事情,為什麼要交給宮正司?馬後回答:賞罰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親自處理每一個人,有犯法的應當交給有關部門去辦。元璋又問,那你為什麼也發火?她回答說,當皇上憤怒時,我故意也發怒,把這事推出去,消釋你的煩惱,也為有司能持平執法。這一事表明她對丈夫、宮女雙方都是關懷的。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圖》中宋濂畫像命婦入宮朝見,馬後以家人禮來接待,給人以溫暖,對朝臣的家庭也給以關心。有人告發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兒子要殺乃父,朱元璋欲以不孝罪處郭子死刑,馬後知道了,說這是傳聞之詞,不一定真實,何況郭景祥就這么一個兒子,處決了他就絕後了。朱元璋一調查,果然是傳聞不實,不是馬後的勸說,郭家就家破人亡了。洪武十三年(1380),知制誥宋濂因長孫宋慎陷入胡惟庸黨而獲罪,元璋要處他極刑。宋濂是明朝開國“文學之首臣”(朱元璋《高皇帝御製文集·贈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誥》),又是太子的師傅,這時他已告老還鄉,與胡黨毫無牽涉。元璋搞胡黨擴大化,宋濂眼看要遭殃,馬後及時出面救援,她說:老百姓請一位先生,還知道終生不忘尊師的禮節;再說他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別冤枉了他。但是元璋一心懲辦胡黨,不聽馬後的勸告。一次馬後陪丈夫吃飯,她不喝酒,也不吃肉,元璋問為什麼不吃不飲,她說:聽說宋先生獲咎,我不近葷酒,為他祈福,希望他免禍。聽了這番話,元璋動了惻隱之心,飯也不吃了,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馬後對士庶的生活也有所關心。明朝太學建成,朱元璋臨幸回宮,馬後問有多少學生,回答有幾千名。當時有些太學生攜帶眷屬在京,他們沒有薪俸,無法養家,馬後建議按月發給口糧,元璋接受了,專門設立“紅板倉”,存儲糧食,發給太學生。此後,“月糧”成為明代學校的一項制度。
明初有個商人沈萬三,是“貲鉅萬萬,田產遍吳下”的江南第一大財主(董谷<碧里文存> ),據說朱元璋建設南京城,洪武門至水西門一段城牆由他出資修築。又據說沈萬三要求出錢犒賞軍隊,元璋問他,我有百萬軍士,你能普遍犒勞嗎?他不知收斂,滿有把握地說可以每人發給一兩銀子。這樣的人,富可敵國,敢同天子抗衡,激惱了君主,要以亂民的罪名殺掉他。對此,馬皇后勸解道:沈萬三富是富得出奇,但他沒有犯法,也沒有謀圖造反,殺他沒有道理,也不符合法令,還是不殺的好。元璋聽了她的話,免沈萬三一死,把他流放到雲南。
對於太醫院的醫生,馬後也照顧他們的利益。馬後最後一場病是嚴重的,元璋命太醫診治,但馬後不服藥,元璋強要她吃藥,她說:如果我吃藥無效,你就會殺死那些醫師,那不等於我害了他們嗎!我太不忍心了。元璋希望她醫好,就說不要緊,你吃藥,就是治不好,我因為你,也不會懲治醫生。但是馬後還是不用藥,以致死亡。馬後替醫生著想竟至不顧自身的治療。她死於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51歲。
馬皇后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很得體。當朱元璋在甥館時,與義父母及其家人;獨立成家後,與義子,與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後,與妃嬪,與宮人,與命婦,與朝臣,與娘家,種種關係,料理得妥切,與人關係融洽。
她能做到這種程度,重要的在於她按“待人以寬,責己以嚴”的原則去辦事,與他人的矛盾就易於化解。
馬皇后的所作所為,贏得了丈夫的尊敬與愛護。她生前,朱元璋褒獎她,比諸歷史上的賢后唐太宗長孫皇后,為她父親起墳立廟;她死後,朱元璋不再冊立皇后,表示對她的敬重和懷念。這一對同甘苦共患難的夫婦,互相眷戀,互相體貼,從這個意義上說,儘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還是完滿的。
<明史>讚揚馬皇后,“母儀天下,慈德昭彰”。的確,在封建時代,她是賢妻良母的典範,是“母儀天下”者中的佼佼者。她幫助丈夫成就帝業,諫止丈夫的敗政,料理好家中、宮中事務,造成家庭和睦的局面,她對於朱明王朝、對於朱元璋的家庭都作出了貢獻。封建時代稱頌她,有其道理,但是我們從馬皇后身上,也看到古代女子悲慘的一面:她生活的一切就是為著丈夫,丈夫也就是她的生存價值;她沒有個人的意志、愛好,沒有男人那樣的事業,沒有個性,沒有獨立的人格。在那個時代,賢妻良母與女子做獨立的人絕然對立,而且只能是前者,社會不允許她與丈夫做對等的人。那時,賢妻良母就意味著婦女為丈夫、兒子犧牲自己,生活失去了多少意義!?時代變了,再宣揚封建式的賢妻良母,用那個標準要求婦女,與婦女的解放背道而馳,至少是容忍摧殘婦女的封建道德的存在,對現代婦女就太殘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