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馬克斯•布魯赫 (Max Bruch,1838-1920),德國作曲家,自幼受其母(名歌唱家)的教育,顯露出傑出的音樂天賦。十四歲獲萊茵河畔法蘭克福的莫扎特獎學金,受教於希勒、萊耐克等人。1858年回鄉任教,1865年起先後任科隆音樂廳音樂指導、施瓦茨堡桑德斯豪森親王的樂隊長、斯特恩歌唱協會指揮。1880年任英利物浦愛樂協會音樂指導。1883年回國任布雷斯勞和柏林兩地的音樂指導和音樂學院作曲主任。曾先後被劍橋大學、柏林大學、布雷斯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08年獲普赫士功績勳章。他的創作與德國古典傳統一脈相承,並受益於對民歌的廣泛接觸和研究。旋律優美動聽,充滿激情,曲式嚴謹自然,音響效果美麗淳樸。寫有交響曲、協奏曲、歌劇、清唱劇、室內樂等各種體裁形式的音樂作品。
在八十二歲去世的馬克斯•布魯赫(Max Bruch)經歷了歐洲音樂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年代,然而他卻是當時音樂發展的最堅定的抵抗者。布魯赫出生的時候,孟德爾頌剛剛完成清唱劇《以利亞》,而當他在1920年去世時,馬勒已經觸發了交響樂的革命,斯特拉文斯基最具現代意義的《春之祭》也已經上演7年了。布魯赫最大的成就是在1865年創作了廣受歡迎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也就是在這一年,華格納在他的歌劇《特利斯坦和伊索爾德》中打破了主調音樂的界限,這部歌劇也代表著他歌劇改革的頂峰。布魯赫與華格納、李斯特的對立是不可遏止的,這些被稱作德國新浪漫樂派的作曲家都是他的仇敵,任何人膽敢在他面前宣揚他們的作品,通常都會像喪家犬一樣被趕走。
布魯赫的保守主義立場,其根源或許就在於他所受的教育以及他心目中早期的音樂大師。他師從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揮家菲迪南德•希勒(Ferdinand Hiller),14歲時獲得法蘭克福莫扎特基金獎,得以師從卡爾•萊內克(Carl Reinecke)和菲迪南德•布羅伊農(Ferdinand Breunung)。1858年,在完成了他的Op.1一幕歌劇《玩笑、詭計和報復》(Scherz, List und Rache)之後,他得到了五年遊學、完成音樂教育的機會。他所拜訪過的最重要的城市就是萊比錫,當時,孟德爾頌在那裡的音樂生活中占絕對優勢。布魯赫在萊比錫又一次見到了萊內克,還有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的題獻者、八年後在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中充當顧問的菲迪南德•戴維(Ferdinand David),以及伊格納茨•莫謝萊斯(Ignaz Moscheles)。從萊比錫來到柏林,布魯赫又遇到了指揮家漢斯•馮•彪羅(Hans von Bulow )和小提琴家約瑟夫•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然後他去了曼海姆,他根據萊茵河傳說創作的歌劇《羅雷萊》(Loreley)1863年6月在曼海姆上演,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比如,克拉拉•舒曼、安東• 魯賓斯坦、赫爾曼•萊維(Hermann Levi)和約阿希姆• 拉夫(Joachim Raff) 等都親臨現場,他們都鼓勵布魯赫往指揮家或者作曲家的方向發展,而作為作曲家,布魯赫在當時已經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了。
1864年布魯赫創作的男聲康塔塔《Frithjof》Op.23在亞琛上演,他的聲譽迅速上升。在26歲的時候,他已經表現出把握大型聲樂作品的非凡能力和熟練技巧,他的合唱音樂已經顯示出他作為成熟音樂家的果敢與激情,音樂流暢,優美動聽而效果空前。19世紀中葉,德國業餘音樂愛好者受到工業革命的激勵,紛紛創建起附屬於工廠的管弦樂團與合唱團體。藉助於合唱作品的創作,布魯赫成為音樂愛好者中的核心人物。他的《Frithjuf》因為選擇了冰島的一個有關愛情、復仇和英雄性的傳奇故事、表現出民族自豪感而受到歡迎。這樣的成功經歷使布魯赫開始考慮去尋找一個做音樂家的職位,但並沒有實現。從此之後,他總是對自己藝術生涯中的這一方面耿耿於懷,不論是作為作曲家還是指揮家,他永遠得四處奔波,為金錢而擔憂,時時估量著做自由藝術家與獲得永久職位之間的優劣。這樣的狀況從1881年1月起不斷惡化,因為他有了妻子以及順次而生的四個孩子需要供養。那還是在1865年,希勒推薦布魯赫在科布倫茨(Koblenz)擔任指揮,他在那裡只呆了兩個演出季,但他利用這個機會,創作出《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原版和第一個修改版本,1867年10月,他又在松德斯豪森(Sondershausen)得到了一個新職位。在7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布魯赫都在努力地以作曲維持生計。到了80年代,他又一次做起了指揮,首先是在利物浦(1880-83年),然後到了布雷斯勞(Breslau)。從1890年到1911年 退休,他一直在柏林高等音樂學校任作曲教授,他的學生中,最著名的有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和雷斯皮基(Respighi)。
由於布魯赫躋身於保守主義的音樂派別中,他不得不生活在另一位德國巨匠布拉姆斯的陰影下。布魯赫曾在1911年與布拉姆斯會面,他十分肯定地預言道:“隨著時間的流逝,布拉姆斯會得到更多人的欣賞,而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將被慢慢遺忘。50年之後,他將成為歷史上最傑出的作曲大師之一,而我只有一部《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還能被人記起。
布魯赫的預言已經全部得到證實。儘管布魯赫創作的《希伯萊禱歌》(Kol nidrei)和《蘇格蘭幻想曲》也經常出現在音樂會大廳中,出現在唱片目錄或者是無線電台的廣播中,但公平地說,也就是在近10年到15年的時間裡,布魯赫的其他作品才開始得到關注和開發。那么,布魯赫的100多部作品都包括什麼呢?它們都值得傾聽嗎?
儘管布魯赫自己是一名優秀的鋼琴家,但他對鋼琴感到厭煩,因此除了鋼琴,他的創作幾乎涉獵了其他所有的音樂形式。在他的有生之年,他曾因幾部大型清唱劇作品而名聲顯赫,而大多數清唱劇都是受到強烈的浪漫主義回潮以及1871年給德國帶來統一的普魯士/俾斯麥政治活動的激發而創作的,布魯赫是德國統一的熱心支持者。他的清唱劇都是以民族領袖為主題,比如,希臘人奧德修斯(Odysseus)和阿基里斯(Achilles),德國人阿米紐斯(Arminius)和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 Adolf),他甚至還把聖經中的摩西(Moses)作為政治人物來塑造,表現他領導他的人民進行聖戰,最終到達他們自己的聖地。還有一個吸引布魯赫的主題,那就是蘇格蘭,儘管他有在利物浦工作的機會,但他從沒有訪問過那個地方。他非常喜愛蘇格蘭旋律優美的民間音樂,認為它們是一切音樂創作的基礎。瓦爾特•司格特(Walter Scott)的《湖上夫人》(The Lady of the Lake)是合唱作品《火十字》(Das Feuerkreuz)的靈感所在,小型康塔塔《美麗的艾倫》(Schon Ellen)是根據印度戰亂中的勒克瑙圍困事件為基礎而創作的,結尾時,對“坎貝爾斯來了!”的演繹令人激動。人們可以對其中誇張的歌詞和蹩腳的翻譯不予理睬,但它的音樂本身卻是非常親切感人,富有靈性的。最近幾年間,《奧德修斯》和《摩西》都在英國和美國上演過,由席勒(Schiller)作詞的《鍾之歌》(Dasliedvon der Glocke)也在利物浦受到歡迎。
布魯赫堅定不移的相信民歌的力量,他不僅僅譜寫了許多獨唱與鋼琴以及短小的無伴奏合唱作品,還創作了器樂和管弦樂作品,比如小夜曲和組曲。除了《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和《蘇格蘭幻想曲》這兩首非常動聽的作品之外,還有六首器樂小協奏曲式的佳作,包括單簧管和中提琴雙協奏曲,為中提琴創作的簡短而優美的《浪漫曲》,以及為大提琴與管弦樂隊創作的四首小型作品。對於這些只用10到15分鐘的時間來演奏的單樂章小協奏曲式的作品,布魯赫自己也不是特別喜愛,因為它們很難被音樂會經紀人安排在演出曲目中。通常觀眾對獨奏家登台的期待,差不多剛好是這樣一首作品的雙倍時間。但對於那些富有魄力和進取心的經紀人來說,他們決不會因為做出上演這些作品的決定而後悔。
布魯赫音樂創作的早期和晚期也還有一些很迷人的室內樂作品,它們常常被一些優秀的業餘音樂團體演奏。最後還要提到的是布魯赫根據《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創作的歌劇《赫米奧內》(Hermione),儘管馬勒在1887年指揮《羅雷萊》時曾給予讚美,但《赫米奧內》的上演不幸失敗了。另外,布魯赫總共創作了三部交響曲。
布魯赫的朋友,赫爾曼•萊維曾被華格納挑選為《帕西法爾》的指揮,但他卻與布拉姆斯結成了親密聯盟,正是他力勸布魯赫打破合唱領域的界限,去創作他的第一部交響曲。這是在1868年,布魯赫剛剛取得《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成功。提到布魯赫這部題獻給布拉姆斯的交響曲,赫爾曼•克雷奇馬(Hermann Kretschmar)認為它是“當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應該說,那個時期的交響樂領域十分貧瘠。布魯赫的《第二交響曲》有些打破常規,沒有“諧謔曲”樂章,他說:“我不喜歡諧謔曲,所以就沒有寫。”《第三交響曲》有一個說明,表達出布魯赫對萊茵河故土的懷念。這幾部作品越來越受到歡迎,目前已經有兩套完整的錄音版本,第三套版本也在製作中。
逐漸地,布魯赫有些怨恨《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不僅僅是因為這部作品令他的其他音樂黯然失色,還因為他已經採取一次性付款而不是獲取版稅的方式來處理他與出版商克蘭茨(Cranz)之間的問題。布魯赫老年的時候去羅馬訪問,當他聽到旅館窗下的大街上一台手搖風琴開始演奏他的《協奏曲》主題時,他慌忙從旅館逃了出去。一對不道德的美國鋼琴家姐妹曾要求布魯赫把他的管風琴組曲改編成雙鋼琴作品(Op.88),他們騙取了布魯赫這部最著名作品的手稿,許諾他回到美國後可以賣幾千美元,並給他寄回收益,但她們卻沒有這樣做(幸運的是,這部手稿在70年代被發現,現在安全地被收藏在紐約市的摩爾根圖書館中)。這個故事的結局並不令人愉快。無論如何,這部擁有令人心碎的慢板樂章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可以代表布魯赫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儘管它的受歡迎程度影響了布魯赫其他佳作的價值,比如那些源自對民歌的浪漫主義探索而創作的作品。當他的音樂脫離開德國浪漫主義的嚴謹理性時,他那多彩的音樂旋律和華美的管弦樂配器就展現出清晰優美、生動感人的特性。
生平記事
1838年: 布魯赫1月6日 出生在科隆,他是家裡兩個孩子中的老大,母親是女高音和歌唱教師,開設了一些私人音樂課程。父親原本是位律師,後來成為市裡的警察局長。
1845年: 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首演,由菲迪南德•戴維擔任獨奏。布魯赫非常欽佩這位老作曲家,他也很高興自己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被認為是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天才的繼承者”。
1852年: 因為在11歲時創作了《七重奏》作品,布魯赫成為早熟的作曲家,他獲得了法蘭克福莫扎特基金獎,這使他能夠師從菲迪南德•希勒學習作曲,隨卡爾•萊內克學習鋼琴演奏。
1860年: 布魯赫在萊比錫和曼海姆度過了一段時間。他在擔任科布倫茨音樂總監期間的1868年,完成了廣受歡迎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和小提琴家約瑟夫•約阿希姆簽發了一份聲明,反對李斯特和他那幫人的音樂。布魯赫也表達出對李斯特和華格納音樂的不贊成。
1871年: 奧托•馮•俾斯麥領導普魯士人民戰勝了奧地利(1866年)和法國(1870-71年),他成為統一了的德國的首相。布魯赫創作了幾部抒發民族心聲的世俗清唱劇。
1872年: 在松德斯豪森擔任了一個時期的宮廷樂團指揮之後,布魯赫選擇做一名自由的作曲家。他接受了幾份契約,回到Bergisch Gladbach的IgelerHOF。他的歌劇《赫米奧內》在柏林上演,沒有成功。
1877年: 約阿希姆在劍橋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稱號期間,指揮英國人首演了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他在弦樂作品的創作方面對布拉姆斯與布魯赫都有深刻的影響。
1881年: 布魯赫為大提琴和管弦樂隊創作了優美感人的《希伯來禱歌》,作品取材於猶太人在贖罪日前夕歌唱的古老的希伯萊傳統音樂旋律。
他與歌唱家Clara Tuczek結婚。在他們38年的婚姻中,共養育了四個孩子。
1883年:布魯赫先是在英格蘭的利物浦愛樂樂團做指揮,度過了一段艱難歲月,後來他去美國旅行,在紐約城指揮了他的《第三交響曲》。這一年,他回到了德國。
1884年: 年輕的古斯塔夫•馬勒創作了他的《旅行者之歌》。三年後,他在萊比錫指揮上演了布魯赫的歌劇《羅雷萊》。
1888年: 威廉二世繼任德國皇帝,他與俾斯麥發生了衝突,就逼迫這位年老的首相辭職。後來的國家策略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這已得到歷史證明。威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逃往波蘭。
1891年: 約瑟夫•約阿希姆邀請布魯赫在柏林音樂高等學校任教。布魯赫在那裡一直做到1910年他退休。他的學生中有雷斯皮基和沃恩•維廉斯。
1894年:布魯赫的《鍾之歌》在倫敦上演之後,劇作家和音樂評論家肖伯納把布魯赫的音樂描述成“在充滿激情和恢弘壯觀方面最佳,而在輕鬆活潑和趣味性方面最差。”
1909年: 表現派和“藍騎士”畫家Gabriele Munter創作了繪畫作品《傍晚》。因為蔑視現代派藝術,布魯赫在內心深處還是一位19世紀的人。
1920年: 布魯赫因為嚴重的動脈硬化,10月2日在柏林家中的睡眠中平靜地去世,此時距他愛妻的去世只有一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