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邏輯主線

而且,馬克思把商品的“價值”定義為“勞動價值”,並由此得出“商品的價值由它所凝聚的勞動量或勞動價值來決定”和“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的結論。 統一價值論認為,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唯一源泉,它不僅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詳見拙文“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唯一源泉”)。 由此可見,任何形式的使用價值最終都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勞動不僅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包括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眾多學科領域,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紛繁複雜的理論體系,但是,從價值論的角度來看,整個馬克思主義體系存在一個基本的思想路線和一條非常清晰的邏輯主線。要想全面深刻地了解馬克思主義體系是否科學、是否嚴謹,只要認真剖析這條邏輯主線就一目了然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就是“從時間角度看價值,從價值角度看世界”;馬克思主義的邏輯主線就是由如下幾個基本論點組成的:

勞動量由勞動過程所經歷的勞動時間來確定。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的具體形式是千差萬別的,不同勞動形式之間唯一可以比較的,是它們都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即勞動時間是一切人類勞動的基本通性,因此可以用勞動時間來度量不同勞動形式的人類勞動量。
顯然,許多形式的人類勞動(特別是腦力勞動和生理力勞動)所表現的時間特性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和波動性,不同社會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生產領域、不同勞動條件、不同勞動形式之間的勞動所表現出的時間特性具有很大的波動性、模糊性和偏差性,因此採用時間形式來度量勞動量具有很大的波動性、模糊性和偏差性。
統一價值論認為,人類勞動的通約性不只是時間,任何勞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通約性,那就是“消費補償通約性”,即任何勞動者在勞動前後或以及勞動過程中都需要消費一定數量和一定形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用以補償勞動者在體力、腦力和生理力上的耗費,而且勞動條件越差、勞動強度越高、勞動複雜度越高,所需要補償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就越多,具體體現為:勞動者的勞動量(或勞動價值量)付出越多,他所消費的食物的營養價值就越高,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環境的質量檔次就越高,所需要耗費的培養教育費用就越高。可以證明,採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 來度量勞動價值,具有更強的合理性和更高的準確性(詳見拙文“勞動價值的度量方法”)。

勞動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不同的社會生產條件下,以不同的勞動強度、不同的勞動複雜度、不同的勞動熟練度,在相同的勞動時間內可以生產出不同數量和質量的商品,創造出不同數量的勞動價值,因此需要確立了一個“標準的勞動時間”(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勞動價值的基準尺度,即勞動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勞動者在一般勞動條件下,一般勞動強度、一般勞動熟練度和一般勞動複雜度的勞動者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對於較為惡劣的勞動條件、較高勞動強度、較高勞動熟練度和較高勞動複雜度的人類勞動,將以一定的倍數關係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顯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一是,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蘊含的實際價值量是不同的,顯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單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蘊含的價值量將會越來越高;二是,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蘊含的實際價值量也是不同的,顯然,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單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蘊含的價值量必然要高;三是,不同的生產領域,同一生產領域的不同勞動崗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蘊含的實際價值量往往具有很大的差異,顯然,知識含量越高、風險越大的生產領域,其單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蘊含的價值量必然要高。因此,採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價值度量的基本尺度具有極大的模糊性、局限性和偏差性。
統一價值論認為,人們消費各種各樣的生活資料,雖然在主觀動機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主觀需要,但在客觀目的上是為了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意義是為勞動過程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通常把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勞動潛能的過程稱為消費;勞動者在生產系統中通過具體的勞動方式,把勞動潛能釋放出來並轉化為勞動價值。通常把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價值的過程稱為勞動;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價值與生產系統中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並作用於勞動對象,同時轉化為使用價值凝聚於產品之中,通常把勞動價值向使用價值的轉化過程,稱為生產。由此可見,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大小取決於勞動潛能的釋放量,而勞動潛能的釋放量又取決於勞動者用形成勞動潛能所需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因此,勞動量可以採用“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來進行度量。勞動價值就是“社會必要勞動量”,即一般消費熟練度和一般勞動熟練度的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量,因此勞動價值可以採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來進行度量。拙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及其邏輯關係”指出,溫飽類使用價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化食物能量,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又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溫飽類使用價值,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又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又可折算成一定的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總之所有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都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化食物能量,其度量單位就是能量單位:焦耳。因此,勞動價值可以採用“標準化食物能量”進行統一度量。

商品的價值由它所凝聚的勞動量來決定

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與商品的二重性”理論認為:勞動同時擁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兩種基本特性,商品同時擁有“具體的”使用價值和“抽象的”勞動價值兩種基本特性,其中,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勞動價值。從而把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絕然分開為兩種不同的事物範疇,使用價值屬於具體範疇,而勞動價值屬於抽象範疇。而且,馬克思把商品的“價值”定義為“勞動價值”,並由此得出“商品的價值由它所凝聚的勞動量或勞動價值來決定”和“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的結論。
顯然,如果把價值定義為“勞動價值”,那么自然而然地推論出“勞動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進而自然而然地推論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那么,這種邏推理方式就是典型的“結論寓於定義之中”,其科學性值得懷疑。
統一價值論認為,價值可分為兩大類型: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又可分為“死”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與“活”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其中,“活”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就是勞動價值,“死”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客觀作用在於替代、補償、擴展和放大勞動價值。因此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他來源於使用價值,又服務於使用價值的增值過程。
統一價值論認為,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唯一源泉,它不僅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詳見拙文“勞動是一切價值的唯一源泉”)。任何事物的使用價值都可以分解為功能價值和耗散價值兩個分量,它們分別用於描述事物內部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對於使用價值的影響程度,即使用價值的大小是功能價值與耗散價值的代數和。不稀缺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為零,其功能價值與耗散價值相等,如果其功能價值大於耗散價值,主體就會不斷擴大該自然資源的使用規模,在“邊際效用規律”的作用下,直到功能價值不斷下降到耗散價值;稀缺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大於零,其使用價值也是由人類勞動創造的(當然自然資源的本身並不是人類勞動創造的)。人如果沒有學會對火的利用,煤和柴都不可能具有使用價值,許多食物都不會具有任何使用價值;人類如果沒有掌握煉鐵和煉鋼的技術,所有鐵礦石都沒有任何使用價值,因此自然界稀缺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的形成和增長最終都可歸結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其使用價值的增加總量就是相關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成果的使用價值總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可利用自然資源的類型、區域、方式、內容和規模不斷擴展和深化,自然界可供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總量在不斷增大,許多本來不稀缺的自然資源逐漸轉化為相對稀缺的自然資源,這在根本上也得益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由此可見,任何形式的使用價值最終都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勞動不僅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如果僅僅認為勞動只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那么,這種價值理論就不是一種徹底的勞動價值論。
事實上,信息才是一切價值的真正源泉。資訊理論的創始人申農認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減少的量”,是一種“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不難發現,“消除不確定性”就是“增強確定性”、“減少不確定性”、“提高有序性”或“降低無序性”,即等同於“提高有序性”。系統的有序性可分為結構有序性與功能有序性兩種,功能有序性是一種特殊的結構有序性,是一種“活”的結構有序性,而一般的結構有序性是“死”的有序性,對於各種生命機體及人類等耗散結構來說,信息的根本作用在於“提高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提高結構有序性”;拙文“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已經指出,價值的物理本質就是“廣義有序化能量”或“有序化功能”,因此“提高功能有序性”實際上就是“增加有序化功能”,而“增加有序化功能”就是“增加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增加價值量”。綜上所述,信息的本質就是“增加系統的價值量”,信息是價值的真正源泉。信息的產生有兩個來源:生物進化和人類勞動。由於生物進化過程非常緩慢,它所產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人類勞動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來源。於是,“信息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價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了。

商品的價值只取決於商品本身的品質特性

,只有產業部門才能創造使用價值和勞動價值。
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產業部門的工人才能真正創造價值和使用價值,流通領域不能創造價值和使用價值,社會其它領域(特別是政治與文化領域)只能為商品的生產創造條件,本身不能創造價值與使用價值。那么在這些領域工作的人員所消耗的價值都是產業工人創造的,都來自於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是產業工人的剩餘勞動時間(通過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所創造的。
流通領域主要表現在商業貿易、交通通訊和物流倉儲等方面,顯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複雜而普遍,商業貿易、交通通訊和物流倉儲等流通領域的價值生產在社會生產中所占的價值比重越來越高,將來甚至會接近和超過一般生產領域的總價值。因此,“流通領域不創造價值”的觀點,明顯與客觀現實不相符合。
統一價值論認為,事實上,任何事物對於人類主體的使用價值不僅取決於事物本身(即客體)的品質特性,還與人類主體本身的品質特性有關,也與環境(即介體)的品質特性有關,即事物的使用價值取決於客體、主體及介體三者的品質特性,這就是使用價值的“三要素”。其中,客體的品質特性主要是指物理和化學特性,主體的品質特性主要是使用者的心理、生理和精神方面的素質與狀態,介體的品質特性主要是指時間、空間、環境、相關事物等方面的因素。社會的各種行業部門分別以各自的方式改變著社會事物使用價值的變數,其中,製造業主要是改變物質的品質特性;交通運輸業主要是改變人或貨物的空間特性;商業主要是改變商品的時間特性、空間特性和歸屬特性;銀行業主要是改變貨幣的時間特性;股票、證券和期貨等交易主要是改變貨幣或商品的時間特性和隨機特性;保險業主要是改變事物的隨機特性;環境保護部門主要是維護和改善事物的自然環境特性;社會的各種政治組織、經濟組織和文化組織等主要是維護和改變事物的社會環境特性;社會管理尤其是經濟管理主要是改變價值資源在不同時間、空間、環境條件、生產領域、消費領域、主體之間的配置情況;等等,它們都是從不同角度來改變事物的使用價值,均參與了使用價值的社會生產過程。因此,使用價值的創造過程就不只發生在產業部門,同樣還會發生在非產業部門。在未來社會裡,傳統意義的產業部門的主要工作將通過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化途徑,逐漸由高智慧型化機器和機器人來直接完成,人們主要從事信息創造、信息收集和信息處理工作。屆時,人們的主要工作將不斷朝著更複雜、更抽象的信息創造和信息處理方面拓展,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將會越來越低,直至完全消失。事實上,經濟領域只是直接創造財富的社會生產領域,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都是間接創造財富的社會生產領域,屬於廣義的社會生產領域,它們分別以不同的方式來創造財富,從而表現出不同的價值本質。

剩餘價值全部是由活勞動創造,

但生產資料所有者無償參與剩餘價值的分割。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利潤平均化規律”的作用下,一般生產過程所產生的價值增長量(即剩餘價值量)與所投入的價值總量(包括勞動力的價值量和生產資料的價值量之和)成正比。這就必然地形成一個自然的剩餘價值分配規律:一般生產過程所產生的價值增量(即剩餘價值量)將會要根據各主體所投入的勞動力價值量或生產資料價值量的比例來進行分配的。也就是說,誰擁有並且投入生產過程的生產資料越多,誰就會分配到更多的剩餘價值量。根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任何價值增量都由勞動者創造,都來源於“活”的勞動價值,由於生產資料中所內涵的勞動價值是一種“死”的勞動價值,並沒有對價值增量產生貢獻,生產資料的投入者並沒有付出勞動,卻得到了剩餘價值,這是一種“無償占有”,這是一種“剝削行為”。
統一價值論認為,在沒有新信息注入的情況下,任何形式的價值都不會產生價值增值,工人所投入的勞動價值和資本家所投入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本身都不會產生價值增值,工人所付出的勞動價值只能在生產過程中將自身的勞動價值等量轉移到產品之中,生產資料使用價值也只能通過“折舊”的形式,在生產過程中將自身的價值等量轉移到產品之中。但是,生產資料所有者擁有組建生產系統和運行生產過程的“特權”,而這種組建和運行將會存在信息注入的機會,由此可以產生價值增值,這些信息就是管理信息,管理產生能夠價值,管理能夠產生效益。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勞動內容和信息構成主要體現在:一是決策信息,生產資料應該投入到什麼領域才能產生最大的價值效益?二是技術信息,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三是管理信息,如何組織生產?如何安排銷售?如何進行成本核算?等等。工人產生信息的來源有三條:一是消費信息,工人在消費過程中經常會積累一些消費信息,從而使較少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更多的勞動潛能;勞動信息,工人在勞動過程中會也會積累一些勞動信息,從而使較少的勞動潛能轉化為較多的勞動價值;三是生產信息,工人在勞動過程中會也會積累一些生產信息,從而使較少的勞動價值轉化為較多的新的產品使用價值。在正常的社會生產條件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下,資本家在組織生產過程中所積累的信息,並由此創造的價值全部歸資本家所有;工人在消費過程、勞動過程和生產過程中所積累的信息,並由此創造的價值全部歸工人所有,兩者各得其所,即不存在“資本家養活工人”的問題,也不存在“資本家剝削工人”與“工人養活資本家”的問題。

勞動上的差異不應引起消費上的任何特權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量只與勞動時間、勞動條件、勞動強度、勞動熟練度、勞動複雜度等有關,而與勞動者對於生活資料的消費情況無關,即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價值與所消費的使用價值(即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是不存在任何關聯性,因此得出結論:“勞動上的差異不應引起消費上的任何差異和特權”。馬克思主義認為,上層社會的人往往生活條件優越,從事社會管理、文化生產、軍事等領域的人有著較為富裕的生活,相對而言,消費了更多、更好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而下層人們總是處於生活貧困的狀態,相對而言,消費了更少、更差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這就是上層階級對於下層階級的剝削。而且,馬克思主義認為,從事社會管理、文化生產、軍事等領域的人本身並不創造價值和使用價值,他們所消耗的價值都來自於下層社會的人們所付出的勞動,都是對於產業工人的剩餘勞動價值的無償占有,都是屬於“剝削”行為,由此一來,整個社會可以劃分為被剝削階級與剝削階級兩大社會階層。
統一價值論認為,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量可以採用由於勞動的耗費而需補償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來進行衡量,即勞動量或勞動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的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消費量”,因此勞動者在勞動量數量上的差異就必然會引起對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在消費量數量上的差異,勞動量的付出量越多,所需補償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就越多;勞動者在勞動量質量上的差異就必然會引起對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在消費量質量上的差異,勞動的複雜度越高,所需補償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在質量上的檔次就越高。例如,從事社會管理、文化生產、軍事等領域的智力勞動者往往需要付出價值密度更大的勞動量,往往需要更多、更好、更高層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來進行補償,否則就會造成勞動者健康水平的下降和智力水平的萎縮。因此,人與人在勞動上的差異必然會引起消費上的差異和特權。
統一價值論認為,由此人與人(或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之間在進行商品交換過程中,原則上都遵循著“等價”的一般原則,這種“等價”原則是從整體的、抽象的、長遠的角度而言的,而不是從局部的、具體的、眼前的角度而言的。也就是說,人與人(或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之間不等價的“剝削”行為,只是局部的、暫時的和相對的,不是整體的、長遠的和絕對的。因此就階級來劃分,只能劃分為統治階段與被統治階級,不能劃分為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

生產資料私有制是人剝削人的工具

必須採用暴力予以革命剷除。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如果擁有了生產資料就擁有了無償占有他人勞動成果的權力,剝削行為的產生來源於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因此用以維護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制度是一種人剝削人的工具,是一種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必須予以剷除。而且,生產資料所有者不可能自動放棄所有權,不可能自動放棄無償占有他人勞動成果的權力,私有制社會通過國家機器及其暴力工具維護了這種權力,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必然產生不可調和的階級鬥爭,國家是階級鬥爭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統治階級的暴力工具,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私有制,因此要想廢除階級剝削,就必須廢除私有制;要想廢除私有制,就必須採用暴力手段,砸碎舊的國家機器。
統一價值論認為,這種理論觀點存在如下幾個誤區:
1、對於財產的所有權和支配權是人的最基本權力之一,是其它生存與發展的權力得到切實保障的前提,維護和保障公民對於財產的所有權和支配權,是維護人權的重要體現。如果廢除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個人就沒有對於財產的所有權和自由支配權,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客觀需要從事正常的消費活動和生產活動,就不能保證個人最大的價值效益,進而就不能保證全社會的最大的價值效益。
2、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擴展形式,它不是對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否定,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多大範圍內對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肯定,是對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有益補充。任何人類主體都是以“自我”為價值中心,它是一切社會秩序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否則,主體一旦失去了“為我”這個內在動力,一切社會秩序將不復存在。許多人認為“利己”與“利他”、“為我”與“為他”是絕對對立的。事實上,由於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人與人之間由於社會分工的產生而建立了各種各樣的經濟、政治與文化關係,這就必然會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定程度的價值相關性或利益相關性。當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價值相關性為正向時,他人的價值增長將會間接地導致自己的價值增長,因此人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地去幫助他人,從而達到間接地幫助自己的目的,這就人類之所以具有廣泛的“利他”行為的內在機理。也就是說,“利己”與“利他”、“為我”與“為他”是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為他”是一種特殊的“為我”,是一種間接的“為我”,是一種更為深刻、更為穩定、更為持久的“為我”。顯然,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客觀目的在於“利他”, 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客觀目的在於“利已”,如果把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生產資料私有制對立起來,等同於把“利他”行為與“利己”行為對立起來,這是一種典型的機械的、形上學的思維方式。
3、人的生活需要是千差萬別而且瞬息萬變的,對於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產品的需求也是千差萬別而且瞬息萬變的,如果全社會全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就只能按照計畫組織生產:按計畫配置勞動力、按計畫配置生產資料,按計畫生產生活資料,按計畫分配生活資料。其結果必然是:勞動力資源的配置不合理,生產資料的配置不合理,生活資料的生產不合理,生活資料的分配不合理,從而導致社會價值資源的大量浪費,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受到極大壓抑。
4、經濟的價值本質就是關於價值資源的配置比例,政治的價值本質是關於價值資源配置比例的規則,文化的價值本質是關於價值資源配置比例的規則之規則,政治是一種特殊的經濟,是經濟的延續,其客觀目的是為經濟服務的。國家是政治體系的象徵,國家不是階級鬥爭不可調和的產物,恰恰相反,國家是各種矛盾(集團矛盾、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調和的產物,是多方利益形成平衡的結果。國家的建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根本上是為全社會的人服務的,為所有的階級和所有的民族服務的。沒有絕對合理的國家政治和社會制度,社會制度的合理性取決於對於社會生產力的作用性質,凡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是合理的社會制度,反之就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5、階級之間的矛盾與鬥爭在根本上是圍繞著社會價值資源的分配或再分配進行的,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之間的利益分配比例,二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利益分配比例,三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利益分配比例。社會的價值資源是有限的,只有進行合理配置才能產生最大的價值效益。一般來說,價值資源的層次越低,其共享性就越低,其排他性就越高,例如,土地資源的共享性較低而排他性較高,而信息資源的共享性較高而排他性較低。在生產力發展的低級階段,各種價值資源具有較低的共享性和較高的排他性,這時,階級之間的利益矛盾往往是對立的和不可調和的,很容易產生大規模的政治衝突和軍事戰爭。隨著社會力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進入了信息社會,價值資源的層次不斷上升,其共享性不斷提高,其排他性不斷降低,階級之間(包括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越來越趨於可調和性和非對抗性,解決矛盾與衝突的方式越來越傾向於採到非暴力手段。

未來社會將建立公有制,

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主義認為,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社會生產力極大發展,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思想覺悟極大提高,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取消了貨幣,取消了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消除了人與人的剝削與壓迫,消滅了國家與階級,實現了人類的徹底自由解放與全面發展,全社會實現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統一價值論認為,這種理論構想存在若干思維誤區:
1、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職能是價值尺度,這種社會職能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取消,也不可能被任何其它事物來替代。社會的價值資源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進行合理配置,才能實現最大的價值效益,而要實現合理配置,就必須要有一個準確而現實的價值尺度,使社會的各種價值資源能夠精確而及時地配置到相應的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否則,如果沒有貨幣這種價值尺度來進行計算,任何價值資源的配置都將是盲目的和模糊的。不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貨幣的表現形式將會越來越趨於無形化和國際化。
2、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發達,其結果是:生產規模化不斷擴展、技術專業化不斷提高、商品多樣化不斷增強,組織複雜化不斷提升,這就需要通過商品交換的方式來共享社會分工所產生的巨大價值效益,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價值目標。社會分工的發展,必然會有效地擴大商品交換的規模,拓展商品交換的深度,深化商品交換的內涵,人際交往的許多內容將逐漸轉化為商品交換,使商品交換將逐漸成為人際交往的主要形式。因此,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取消,相反,將會越來越發展,否則,社會分工所帶來的巨大價值效益將會化為烏有,社會必然走向滅亡。
3、人的消費需要的增長速度永遠高於現實社會生產力的增長速度,即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現實的社會財富永遠滿足不了人的需求欲望,所以絕對意義上的“按需分配”是不可能實現的。情感是人腦對於價值關係的主觀反映,其客觀目的在於引導人正確的識別價值、消費價值、計算價值、表達價值和創造價值,人對於生活資料的消費欲望必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正是由於人的欲望的這種無限增長的趨勢,才是社會獲得不斷前進的不竭動力,才使人類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社會財富。
4、依靠人們的思想覺悟的極大提高,以確保人們能夠自覺自愿地實現勞動過程中的“各盡所能”的目標,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一般情況下,任何人都會遵循“廣義利益最大化原則”(即最大價值率法則)來提高和發揮自己的勞動能力,人只有在普遍的價值規律和特定的利益驅動機制的作用下,才能真正地、持久地把自己的全部能力和智慧充分地發揮出來。也就是說,任何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價值激勵機制和利益驅動機制,才能確保勞動者“各盡所能”,否則,僅僅通過空洞的“思想覺悟的提高”來實現人們的勞動能力的自覺提高和充分發揮,是永遠不可能的。主觀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任何人的思想覺悟都是對現實存在的主觀反映,任何人都會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最大價值率法則”,確定自己的思想傾向和行為準則。人的思想覺悟的高低都是相對的,一切脫離現實狀態的絕對高度的思想覺悟是不存在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