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 (1998年6月1日) 叢書名: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平裝: 433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7040063549
條形碼: 9787040063547
產品尺寸及重量: 22.6 x 16.8 x 1.4 cm ; 540 g
ASIN: B0011B0JBW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是國家教委在“八五”期間組織編寫的,後又作為國家教委“九五”重點教材立項。它的作者包括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多年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學和研究的知名教授,其中大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八卷本)的主要作者。《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是在總結我國理論界近20年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的基礎上編寫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是在總結我國理論界近20年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的基礎上編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敘述和評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萌芽、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包括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大約150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把這150年大體分為三個50年加以評述:第一、二、三章為19世紀下半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和在歐洲的傳播與發展;第四、五、六章為20世紀上半葉在俄國、西方國家和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第七、八、九、十章為20世紀下半葉在蘇聯、西方國家和中國的研究和發展。這個框架同國家教委1993年公布的教學大綱基本一致,不同的是20世紀下半葉部分中國占了兩章,突出了鄧小平理論的哲學貢獻。
編輯推薦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材料豐富,觀點全面,說理透徹,行文流暢,除供哲學專業本科生使用外,亦可作為一般讀者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內容的參考書。
目錄信息
緒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對象和特點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分期
三、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意義和方法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1836-1848)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和理論來源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
第二節 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觀的轉變
一、參加青年黑格爾派活動時期
二、開始轉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
三、實現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轉變
第三節 馬克思、恩格斯對科學世界觀的探索
一、異化勞動理論在科學世界觀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局限性
二、從異化勞動理論到唯物史觀的過渡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和問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標誌
二、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中的重大飛躍——《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三、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制定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世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歐洲革命時期的運用、驗證和發展(1848-1875)
第一節 馬克思、恩格斯對1848年革命及其以後革命形勢的哲學分析
一、對1848年革命的哲學分析
二、對1848年革命失敗後形勢的哲學分析
第二節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形態中對自己哲學的豐富和發展
一、《資本論》對唯物史觀的科學論證
二、《資本論》的科學方法論
第三節 恩格斯的軍事哲學思想
一、恩格斯是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
二、科學的戰爭觀和研究、處理軍事問題的方法論
三、批判唯心主義戰爭觀,對戰爭做科學的預見
第四節 巴黎公社經驗的哲學總結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一、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二、馬克思、恩格斯對公社經驗教訓的哲學總結
三、公社失敗後為繼續堅持、捍衛和發展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而鬥爭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化及其在歐洲的傳播(1875-19世紀末)
第一節 恩格斯在對杜林的論戰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面系統的論證
一、反對杜林主義,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二、從實際出發還是從原則出發是兩種對立的世界觀
三、批判“終極真理論”,論述認識的辯證法
四、反對形上學,論述辯證法的理論及其基本規律
五、兩種對立的歷史觀
第二節 總結自然科學的發展,創立自然辯證法的理論和方法
一、馬克思、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思想的發展過程
二、關於自然界的辯證發展和向人類社會飛躍的理論
三、自然科學的發展與辯證法的規律和範疇
第三節 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學思想
一、馬克思晚年筆記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二、恩格斯揭示人類早期社會形成和發展的規律
三、恩格斯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和發展的規律
四、恩格斯的晚年通信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捍衛和發展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歐洲的傳播和發展
一、狄慈根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研究和貢獻
二、梅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和捍衛
三、考茨基早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
四、拉法格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和捍衛
五、拉布里奧拉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
第四章 20世紀上半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俄國和蘇聯的傳播和發展(1883-1945)
第一節 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俄國的傳播和發展
一、19世紀末俄國經濟政治狀況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二、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
三、列寧在理論鬥爭中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二節 第一次俄國革命前後列寧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發展
一、第一次俄國革命和認識論問題
二、普列漢諾夫對馬赫主義的批判
三、列寧在批判馬赫主義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第三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面發展
一、大戰的爆發與第二國際的破產
二、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全面發展
三、列寧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
第四節 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時期的蘇聯哲學
一、關於十月革命歷史合理性的爭論和歷史唯物主義
二、列寧對蘇聯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特殊道路的創造性探索
三、十月革命後列寧的主要哲學思想
四、蘇聯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
第五節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蘇聯哲學
一、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哲學上的爭論
二、蘇聯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化
三、二戰前史達林在哲學上的貢獻和失誤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西方的曲折經歷(20世紀上半葉)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的一次曲折
一、伯恩施坦修正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面篡改
二、考茨基主義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背叛
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大論戰和第二國際的破產
第二節 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和研究
一、十月革命勝利初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西方的傳播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美國、英國、義大利的傳播
第三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背景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特徵
三、青年盧卡奇的主要哲學觀點
四、葛蘭西的主要哲學觀點
五、早期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哲學觀點
第六章 20世紀上半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第一節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的社會條件
二、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概況及其主要哲學觀點
三、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中的三次大論爭
第二節 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和初步運用
一、中國國情的早期分析,民主革命綱領的最初制定
二、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
三、批判戴季陶主義
四、《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的哲學思想
五、《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哲學意義
第三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系統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革命知識分子中的進一步傳播和研究
二、中國革命特殊道路的提出
三、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毛澤東在研究戰爭中對哲學的獨特貢獻
五、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系統化
第四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多方面展開
一、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深刻論證
二、對戰爭中哲學問題的深入分析
三、《新民主主義論》中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四、對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的論證
五、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新貢獻
六、創造性地提出唯物辯證的工作方法
第七章 戰後蘇聯與東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和曲折
第一節 戰後初期的探索與迷誤
一、哲學走向活躍的新苗頭和1947年全蘇哲學討論會
二、戰後改革初潮及其逆轉
三、史達林晚年兩部著作的理論貢獻和歷史局限
第二節 戰後中期蘇聯哲學的研究狀況
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
二、圍繞辯證法研究的爭論
三、認識論研究
四、歷史觀研究
第三節 蘇聯戰後新時期的大曲折
一、“和平主義”加“政治民主化”的改革綱領
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提出
三、全盤私有化的綱領
四、對新思維的評價
第四節 東歐各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探索
一、匈牙利盧卡奇的社會存在本體論
二、南斯拉夫實踐派和辯證唯物主義派的爭論
三、保加利亞巴甫洛夫對認識論的研究
四、波蘭沙夫等人關於人的問題的哲學爭論
五、捷克斯洛伐克等其他東歐國家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第八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戰後西方社會面臨的挑戰
第一節 “民主社會主義”的哲學主張
一、民主社會主義的歷史背景、理論來源及其在當代的影響
二、民主社會主義的唯心主義歷史觀
第二節 “歐洲共產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探索
一、“歐洲共產主義”的概況
第九章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艱難歷程和毛澤東思想的曲折發展
第十章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及其哲學基礎
後記
序言
本書是國家教委在“八五”期間組織編寫的,後又作為國家教委“九五”重點教材立項。本書作者大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八卷本)的作者,小部分是近十多年來成長起來的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中青年學者。我國真正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本書是在這近20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學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寫的。
我國過去在大學裡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課程,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課和原理課,這似乎是告訴人們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一個歷史過程,而是一本本經典作家的著作,而原理就是從這些著作中抽繹出來的。但是既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科學,它就有它萌芽、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就必定有正確與錯誤、真理與謬誤的互相交錯和轉化,因此,一當“文革”結束,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得以確立,“百家爭鳴”政策真正貫徹,馬克思主義哲學就作為一個歷史過程在我國的研究和教學中開展起來了,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把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水平推上了一個新的階段,因為以歷史的眼光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大增強了它的科學性和實踐性,這對於人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1981年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稿》為濫觴,陸續出版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材或專著,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八卷本)可以說是這類著作中最詳盡的一種。但這部400萬字的巨著並不能當作教材來使用,特別是90年代以來,由於改革開放的深入和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爭論日益突出,一本新的能反映時代特點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發展水平的教材的需要就提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者們面前,這就是本書編寫和出版的主要原因。
國家教委社科司1993年頒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學大綱》採取了一種新的框架,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從萌芽到今天大約150年的發展分為三個50年,每個50年各占3章,即第一、二、三章敘述和評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19世紀下半期在歐洲的形成、傳播和發展,第四、五、六章分別為20世紀上半期在俄國(包括後來的蘇聯)、西方國家和中國的傳播、研究和發展,第七、八、九章分別為20世紀下半期在蘇聯、西方國家和中國的發展。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體系,本書採取了這個體系,但把第九章又分為兩章,第十章專門介紹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發展,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的哲學貢獻。
後記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是1991年國家教委委託我組織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和南京大學的部分哲學教師編寫的本科哲學專業教材。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已進行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學近20年,已出版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材十多種,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發表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這次編寫的目的就是為了總結這些經驗,吸收這些成果,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學科建設推上一個新的台階。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們編寫組蒐集和研究了已出版的教材,並於1991年冬乘去成都參加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理論研討會之便,到陝西師大、四川大學、西南師大
文摘
公社在打碎原有國家機器的基礎上所建立的無產階級政權,正如馬克思從公社革命實踐中總結的那樣,首先一條是廢除常備軍和警察,摧毀這些實行壓迫的物質力量,斬斷纏繞在社會機體上的“蟒蛇”,讓社會重新獲得解放和發展。公社的第一個法令就是廢除常備軍而用武裝的人民來代替它。首先是在中心城市巴黎建立了由工人組成的國民自衛軍,並以此為榜樣規定在農村地區也應該由服役期限極短的國民軍來代替原有的常備軍。馬克思充分肯定了這一創舉,認為應當把它制度化,並且在公社失敗的幾個月後又進一步分析和強調建立人民武裝的重要性,認為公社未能通過把一切勞動資料轉交給從事生產的勞動者的辦法消滅現存的壓迫條件,從而清除“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的唯一的基礎”,“但是,在實行這種改變以前必須先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其首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的大軍。”①
(三)以公社的公僕制度代替官僚制度
馬克思總結巴黎公社所建立的無產階級政權的另一條重要經驗,是取消特權、廢除官僚制度。公社實行真正的普選制,由巴黎各區選出的城市代表組成公社,代表對選民負責,隨時可以撤換,其中大多數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認的工人階級的代表,而不是像資產階級議會那樣,每三年或六年決定一次由什麼人來代表和壓迫人民。公社真正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職能,破除了國家管理的神秘性,把軍事、政治和行政職務變成了真正工人的職務。同時,公社規定從上到下一切公職人員都只領取相當於工人工資的薪金,國家高級官吏所享有的一切特權以及支付給他們的辦公費,都隨著這些官吏的消失而消失。這樣,社會公職就“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們的私有物”④,“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們”被“隨時可以罷免的勤務員”所代替,舊政府權力的合理職能終於“歸還給社會的負責任的勤務員”了。馬克思在這裡總結公社經驗而提出的“社會公僕”或“勤務員”的觀念,是千百年來傳統觀念的革命變革,改變了“官貴民賤”的世俗觀念,從根本上改變了官民之間的關係,端正了國家公職人員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和思想。
(四)摧毀精神壓迫的工具
公社在廢除了反動統治的物質權力以後,立刻著手摧毀反動統治對人民進行精神壓迫的工具。首先宣布教會與國家分離,剝奪一切教會所占有的財產,讓教士重新過私人的清修生活,靠信徒的施捨而不是靠國家的支持。同時,一切學校對人民免費開放,不受教會和國家的干涉,使人人都能享受教育,使教育和科學都能從宗教和剝削階級的奴役下解放出來。這樣,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也會得到極大的解放,為社會的主人——人民民眾創造歷史的新生活掃除了思想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