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卡曾斯

馬克·卡曾斯是一位電影劇作家,導演、製片人。代表作品《親愛的戈巴契夫先生》。

馬克·卡曾斯在貝爾法斯特(Belfast)長大,他是一位電影劇作家,也是導演、製片人,亦是學者。他曾經學習過自然科學,5門學科的成績全是A(ALevel),還學習過繪畫,但卻痴迷於電影。他獲得了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ofStirling)的電影與媒體研究以及美術專業的一等榮譽學位,如今他還是該校的榮譽講師。大學畢業後,他舉辦過關於電影史的講座、發表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製作了多部關於藝術和政治主題的紀錄片,還提供過關於電影戰略方面的諮詢服務。
卡曾斯的首部叫座電影是《親愛的戈巴契夫先生》(DearMrGorbachev),他在該部影片中擔任副導演。他為BBC拍攝的關於藝術家伊恩·漢密爾頓·芬利(IanHamiltonFinlay)的影片曾在全球放映—同時也是泰特聖艾富思美術館(TateStIves)及其他場館舉辦的芬利回顧展上的“常客”。1991年,他開始了與愛丁堡國際電影節(Edinburgh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長達五年的合作:最初擔任節目策劃,然後是總監;在優秀團隊的配合下,他將該活動改頭換面—拋棄了當時已有的節目範疇、開創了“電影分場”(ScenebyScene),隨後在BBC主持同名電視節目。“電影分場”是一次深化電影對話的嘗試;史蒂夫·馬丁(SteveMartin)、科恩兄弟(Coenbrothers)、貝托魯奇(Bertolucci)、柯南伯格(Cronenberg)、大衛·林奇(DavidLynch)、羅伯特·湯(RobertTowne)和許多其它電影人也與卡曾斯共同在愛丁堡參與“電影分場”節目。
卡曾斯為音樂節效力期間,票房收入大漲,媒體出席人數也增加了兩倍。由卡曾斯策劃的創意市場—“新英國博覽會”(NewBritishExpo)成為英國電影業人士聚會的新地點。露天影院(CinemaUndertheStars)也是深受各界稱讚 1994年,卡曾斯無視戰火的重重包圍,“攜”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前往塞拉耶佛(Sarajevo)。他製作並共同執導了《又一次火車之旅》(AnotherJourneybyTrain),該片講述的是從新納粹到奧斯威辛(Auschwitz)的故事。其中一人只因為共同參與影片製作而被監禁。影片與那些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納粹分子的公然對抗飽受電視媒體譴責,但放映頻率卻極高。
離開愛丁堡電影節後,卡曾斯曾從事過多個領域的工作。他主持過BBC2台的午夜邪典電影(cultmovie)節目—Moviedrome。他還與凱文·麥克唐納(KevinMacdonald)為費伯-費伯出版公司(FaberandFaber)合作編輯了一部關於紀錄片歷史的書籍—《想像現實》(ImaginingReality),該書目前已出第二版。《文學評論》(LiteraryReview)評價該書為“書壇明珠”。卡曾斯在電視台主持了五年的“電影分場”欄目,其間放映了對眾多明星的職業生涯訪談,包括肖恩·康納利(SeanConnery)、傑克·萊蒙(JackLemmon)、史蒂夫·馬丁、馬丁·斯科塞斯(MartinScorsese)、約翰·塞萊斯(JohnSayles)、簡·拉塞爾(JaneRussell)、保羅·施拉德(PaulSchrader)、布萊恩·德·帕爾馬(BriandePalma)、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Bertolucci)、喬納森·戴米(JonathanDemme)、特倫斯·斯坦普(TerenceStamp)、伍迪·艾倫(WoodyAllen)、丹尼斯·霍普(DennisHopper)、大衛·林奇、唐納德·薩瑟蘭(DonaldSutherland)、勞倫·白考爾(LaurenBacall)、柯克·道格拉斯(KirkDouglas)、羅曼·波蘭斯基(RomanPolanski)、湯姆·漢克斯(TomHanks)、詹姆斯·柯本(JamesCoburn)、珍妮·夢露(JeanneMoreau)和羅德·斯泰格爾(RodSteiger)。德·帕爾馬訪談還是在蓬皮杜文化中心(PompidouCentre)舉行的。柯克·道格拉斯說這是60年裡他接受的最好的一次訪談。卡曾斯的同名書《電影分場》由LaurenceKing出版公司出版,被《時代周刊》稱為“經典之作”。史蒂芬·史匹柏(StevenSpielberg)也曾打電話給肖恩·康納利說,卡曾斯對他的訪談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完美的一次。
1995年,卡曾斯與人合作創辦慈善團體—“蘇格蘭孩子正在拍電影”(ScottishKidsAreMakingMovies(SKAMM)),藉此幫助有天賦的青少年進行創造性思考和獲得使用電影器材的機會。2007年以前,他一直擔任該團體的主席。1996年,他與安東尼婭·伯德(AntoniaBird)、羅伯特·卡萊爾(RobertCarlyle)以及後來的埃文·威爾什(IrvineWelsh)攜手創立了電影製作公司—4WayPictures,這也是他目前的主要工作。卡曾斯是威爾斯首部原創電影《人肉交易》(TheMeatTrade)的劇本編輯,製作了威爾斯改編自艾倫·華納(AlanWarner)同名小說的影片《行走的人》(TheManWhoWalks),同時還共同著作並執導了一部富有創新色彩的科幻專題片《琥珀》(Amber),整部影片都以靜止圖像敘事。2004年,他幫助漫畫家西維亞·喬邁(SylvainChomet)在愛丁堡創辦了工作室“Django”。
就副業而言,卡曾斯一直都沒有停止寫作:他在《展望》(Prospect)長期開設關於美學和電影的長期專欄,其中的作品將於2008年10月作為“WatchingRealPeopleElsewhere”的單行本出版;他曾為林奇(Lynchean)編寫電影劇本“ShouldYouDaretoReachIt”和另外一部講述一個計算了蘇格蘭所有樹木數量的男子的劇本;他還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旅行的文章,其中描寫的是他從蘇格蘭駕車去印度的經歷;他還定期在《時代周刊》、《倫敦旗幟晚報》(LondonEveningStandard)、《蘇格蘭周日報》(ScotlandonSunday)、《視與聽》(SightandSound)和《蘇格蘭人》(Scotsman)發表文章。
但他更為重要的作品是《電影的故事》(TheStoryofFilm)—一部關於世界電影史的書籍,該書已經在10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包括美國、中國、西班牙、墨西哥、台灣和丹麥等)。貝納多·貝托魯奇、肖恩·康納利爵士和評論家大衛·湯姆森(DavidThomson)都對此書讚賞有佳。《每日電訊報》(TheDailyTelegraph)稱其為“一部超乎尋常的歷史…以驚人的智慧重塑電影。”《時代周刊》評論員說“這是至今為止他讀過的有關電影的最棒的一本書”。電影期刊“Screen”的評論是“一項非凡的成就”。
2004年卡曾斯歷經了一些轉變:他為倫敦“Wave”團體錄製了一張關於影片《媽媽與娼妓》(LaMamanetleputain)的鼓打貝斯舞曲唱片。他在愛丁堡的電影之家(Filmhouse)擔任戰略諮詢顧問、在Docspace擔任總監,並在愛丁堡藝術學院(edinburghcollegeofart)教授世界電影美學(TheAestheticsofWorldCinema)。2005年,他創作的紀錄片包括為第4頻道(Channel4)撰寫並導演的一部長達49分鐘、關於伊朗電影的紀錄片《伊朗電影》(CinemaIran)和另外一部紀錄片《與阿巴斯同行》(OnTheRoadwithKiarostami)。這兩部作品在第4頻道掀起了大型伊朗電影季。他還在海伊音樂節(Hayfestival)上引入了第4頻道的伊朗和墨西哥影片日(IranianandMexicancinemadays),此外,他更是BBC4台非洲電影歷史欄目的核心人物。
他是龍比亞大學(NapierUniversity)-愛丁堡藝術學院蘇格蘭銀幕學會(ScreenAcademyScotland)的顧問組成員,並為其設計了首個世界電影平台。他還是聖安德魯大學(UniversityofStAndrews)電影研究中心(CentreforFilmStudies)國際顧問委員會(InternationalAdvisoryBoard)的成員,目前正拍攝紀錄片版的《電影的故事》(TheStoryofFilm),這是人類拍攝的首部講述世界電影史的影片。
2006年2月,他應邀擔任墨西哥國際電影節(MexicoInternationalFilmFestiva)的客座節目策劃。回國後,他在斯特靈大學的“文化地點:國界、語言、規則”(SitesofCulture:Borders,Languages,Disciplines)研討會上做了主題演講—“船槳與揚谷機:電影和跨國主義的局限”(TheOarandtheWinnowingFan:CinemaandtheLimitsofTransnationalism)。
卡曾斯曾擔任遍及全英的介紹中國電影的中國電影節(CinemaChina)的聯合藝術總監,該活動在英國20個城市舉辦,一舉打破票房紀錄。《視與聽》稱中國電影節為“不容錯過的好戲”。他是愛丁堡國際音樂節—音樂之家合作機構的聯合指導委員會的委員,也是該委員會的組建人之一。肖恩·康納利電影中心(SeanConneryCentreoftheMovingImage)的落成也有他一份功勞,因為他也是幕後發起者之一。他策劃了英國電影學院(BritishFilmInstitute)的《改變世界的10部紀錄片》(TenDocumentariesthatChangedtheWorld),該片於4月在聖保羅國際電影節(SaoPaolofilmfestival)上放映,卡曾斯也應邀擔任該次影展的客座節目策劃。他是“運動的非洲藝術節”(AfricainMotionfestival)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並參與了倫敦克森影院(Curzoncinemas)非洲電影季的策劃。
卡曾斯執行製作了西蒙·亞瑟(SimonArthur)的影片《能言善辯》(SilverTongue)。他近期應邀擔任馬丁·斯科塞斯世界電影基金(MartinScorseseWorldCinemaFoundation)的諮詢顧問。他與女演員蒂爾達·斯溫頓(TildaSwinton)合作,聯合執導了一部電影短片,還與作家埃文·威爾什共同執導了另外一部電影;另外他還是威爾斯一個全新的國際電影和音樂節—SoundTrack的藝術顧問。
卡曾斯最新開展的項目包括:一部關於伊恩·漢密爾頓·芬利的專題紀錄片—“Music,MissilesandMuses”和一本旅遊電影書籍“Rupture”。他目前正在寫一部1小時的電視劇“Scotston”,講述一個憂傷時就會唱歌的女人的故事;另外,他最近還曾到伊拉克為More4拍攝一部關於孩子的專題紀錄片。
2008年6月,他被授予愛丁堡大學文學專業的榮譽博士頭銜。2008年8月,他和蒂爾達·斯溫頓聯合執導了在奈恩(Nairn)舉辦的深受各界稱讚的電影活動—“芭蕾天后舞廳電影夢天堂”(BallerinaBallroomCinemaofDreams),活動的門票收入竟然高達預期的6倍。他和斯溫頓希望能於2009年3月在北京再掀高潮,他們還設立了8½基金,以幫助全世界的孩子們發現電影的獨特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