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馬健(1897—1974) 原名馬振經,字為久。1897年1月29日生,山東省平邑縣流峪鎮樂平莊村人,童年時就讀當地私塾,讀書勤奮,成績優良,常受老師表揚,後因家境貧困輟學回家務農。1918年—1920年在當地任教,爾後隻身到遼寧省大連市當了一年的碼頭工人,後來回家務農。1922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村里來了三四十個土匪打劫樂平莊,被東門打更夫發現,即用土槍發警報,馬健在睡夢中驚醒,馬上從床上起來,拿起漢陽造衝上東門崗樓向土匪猛烈射擊。在全村人的奮力打擊下,土匪狼狽逃走了。不久,村里改選村長,馬健因膽子大,打土匪勇敢能幹,辦事公道被選為村長。“七·七”事變後,他在當地組織抗日武裝,積極投身革命鬥爭。1938年7月被選為南陽鄉副鄉長,同月經崔曉東、高錫貴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冬季,五區游擊大隊成立,他任大隊長。1939年3月,山東縱隊將五區游擊大隊改名為“八路軍費縣第三游擊大隊”,他繼任大隊長。7月,任八路軍津浦路東支隊第三團二營營長兼五區區長,配合主力部隊六八六團打開天寶山區的局面,開創天寶山抗日根據地。
經歷
1940年底至1941年5月,馬健任費南縣委民運部長。1941年8月,費南縣召開人民代表大會,他被選為縣長兼縣大隊長。1947年7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我解放區,縣委決定非戰鬥人員隨地委轉移去黃河以北。縣委書記木森和縣長馬健率領縣區武裝配合我主力十五、十六團各一個連,堅持敵後鬥爭。在一個月內他們作戰20多次,消滅還鄉團千餘人,俘虜四百多人,摧毀偽區公所10個。1948年2月,他調離本縣,先後任濟南市第十區區長,南下幹部縱隊中隊長.
1949年5月,隨解放軍南下到上海。5月30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任命為邑廟區接管專員、區接管委員會主任。6月,邑廟區委和區人民政府成立後,任區委書記兼區長。
解放初,勞動人民失業較多,市場物價不穩定。1950年馬健率先在方浜中路644號組織創辦邑廟區勞動市民合作社,經營糧、油、煤球、南北土產和肥皂、毛巾等日用必需品。資金由社員入股湊集,年底分紅,社員購貨可以憑卡享受優惠。1950年春,上海遭空襲,馬健帶領幹部在遭轟炸重災區十六鋪一帶指揮搶救受傷人員,及時組織防空、治安和搶修。馬臨危不懼,不分晝夜工作的精神使民眾感動。
馬健生活作風艱苦樸素,嚴於律己,其家屬居住在破舊的復興東路關帝廟內。馬健謝絕組織上提出用公費把他兒子從山東接來的建議,後來他兒子千里迢迢來上海投親,未用公家一分錢。
1956年馬健被調任上海市委監察委員會副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