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馬來鷹鵑成鳥羽色和外觀與鷹鵑相似,但體型要小很多。體長28-30厘米。頭和頸側灰色,眼先近白色。上體和兩翅表面淡灰褐色;尾上覆羽較暗,具寬闊的次端斑和窄的近灰白色或棕白色端斑。尾灰褐色,具五道暗褐色和三道淡灰棕色帶斑,尾基部還在覆羽下隱掩著一條白常單獨活動,色帶斑,初級飛羽內側具多道白色橫斑。頦暗灰色至近黑色,有一灰白色髭紋。其餘下體白色。喉、胸具栗色和暗灰色縱紋,下胸及腹具較寬的暗褐色橫斑。
亞成鳥:前額、頭頂至後枕暗灰;耳羽、頰部淡灰色;上體餘部暗灰褐,具暗紅褐色羽端;尾羽具黑褐和灰褐色相間的橫斑,端部渲染紅棕色;兩翅表面具暗紅褐色的模糊橫斑;飛羽內翈具淺棕白色齒狀橫斑。頦、喉白色略染橙棕色並具黑色羽乾紋;胸、腹近白,具暗褐色粗著羽乾紋,其外緣以較多的棕色;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最長尾下覆羽中部具兩道模糊的黑褐色橫斑。
虹膜橙色至朱紅色,眼周黃色;上嘴角黑,基部和下嘴端部淡角綠色;腳鮮黃色。
生活習性
多單獨活動於常綠闊葉林,針葉林或山地灌木林中,性隱蔽,不易發現。喜在高樹上嗚叫,叫聲似“zhi--wi,zhi-wi”,其聲尖銳而輕,反覆鳴叫十數次方停歇一次。以昆蟲,尤其是鱗翅目幼蟲為主要食物,也吃少量野果。在喜馬拉雅山區,卵主要產於鶲鳥類和短翅鶇的巢中。 棲息地高度海拔500-1200m。資源現狀為罕見種。區系從屬廣布種。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汶萊達魯薩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和泰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