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作[戚繼光詩詞]

馬上作[戚繼光詩詞]

《馬上作》是明代戚繼光的七言絕句,戚繼光是明朝的名將,該詩應作於戚繼光北部防備蒙古期間。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作者轉戰南北,緊張激烈的戎馬生涯,保衛國家的英姿和雄風;《馬上作》於唐朝又有貫休和白居易兩個版本。

作品原文

版本一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版本二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

注釋譯文

戚繼光版本【注釋】

①南北驅馳:戚繼光曾在東南沿海一帶抗擊倭宼的侵擾,又曾鎮守北方邊關。

②主:指明朝皇帝。

③邊月:邊塞的月亮。這裡的邊塞指山東沿海登州衛等地。

④江花邊草:南方江邊和北方邊塞的花草樹木。

⑤橫戈:手裡握著兵器。

戚繼光版本【譯文】

馳聘疆場、轉戰南北是為了報答皇上對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邊關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帶著兵器騎著戰馬在疆場上度過的。

作品鑑賞

賞析一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從福建、廣東到薊州,可說一在天南,一在地北。“南北驅馳”四字,概盡戚繼光一生大節。“報主情”,並非不喜歡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懷天下,為了國家的安寧,不惜萬里奔波。全句表現出一種崇高的襟懷。而次句一“笑”字更是意極渾含,寫盡了抗倭名將的豪邁氣概。為了抗倭事業,一生中到過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到過波濤洶湧的山東海防,行色匆匆間,總無暇顧及周圍美好的景色。作者說:江畔紫嫣紅的鮮花和江防皎潔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賞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這兩句是“平生”、“南北驅馳”的更具體的說明。一個保家衛國的英雄形像躍然紙上,他是緊緊與戰馬與橫戈聯在一起,不能須臾分離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讀似乎是一個湊句,其實很有妙用。它出現在“都是橫戈馬上行”的點睛之筆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讀者感到,一日橫戈馬上英勇奮戰並不難,難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難的是年年如此,“平生”如此。

這首詩平易自然,琅琅上口。而作者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品質更讓人欽佩。

賞析二

本詩真實地反映了詩人轉戰由北、緊張激烈的戎馬生涯。詩人並非不喜歡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懷天下,為了國家的安寧,不惜萬里奔波。全詩表現出一種崇高的襟懷。第二句的“橫”字更是意極豪放,寫盡了抗倭名將的朵邁氣概。為了抗倭事業,一生中到過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去過波濤洶湧的山東海防,行色匆匆間,總無暇顧及周圍美好的景色。江畔奼紫嫣紅的鮮花和邊防皎潔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懦得欣賞了吧。後兩句是對前兩句詩更具體的說明,一個保家衛的英雄形象便躍然紙上,他是與戰馬橫戈緊緊聯在一起,不能須臾分離的。這首詩平易自然,琅琅上口。詩人熱愛大好河山、忠於君王、熱愛祖國的高尚品質讓人由衷地產生欽佩之情。

作者簡介

(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出身將門。17歲繼承父業,襲世職登州衛(今山東蓬萊縣)指揮僉事;鏇署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後因在浙、閩一帶抗倭有功,升任總兵官。他一生南征北戰、頗有建樹,為明代抗倭名將、著名軍事家。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蒞戍要略》、《止止堂集》。

戚繼光祖籍河南衛輝,後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生於魯橋(今山東濟寧東南)。出身將門,自幼喜讀兵書,勤奮習武,立志效國。17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二十五年,分管屯田。二十七年起,連續五年率衛所士卒戍守薊門(今北京昌平西北),春去秋歸。二十八年十月,中武舉。二十九年,赴京師(今北京)會試,時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領俺答率軍威逼都城,上陳守御方略,臨時任總旗牌,督防京城九門。三十二年,實授都指揮僉事,領山東登州、文登、即墨三營24衛所兵馬,操練水軍,整頓軍備,抗擊入侵山東沿海的倭寇。他賦詩言志:“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止止堂集》)。三十四年七月,調任浙江都指揮使司僉書,司理屯田。次年,以足智幹練升都司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在龍山(今屬寧波)、縉雲、桐嶺與倭寇三戰三捷。乘勝追擊逃倭遇伏,沉著應戰,果斷指揮,迫倭寇遁逃入海。實戰中,察知明軍作戰能力較低,難以抗倭,多次上書請求訓練新軍。三十七年,在岑港(今屬舟山)作戰失利,免職,抗倭自效。次年三月,在浙江按察使司副使譚綸節制下,領兵救援台州。五月,殲滅入侵桃渚(今臨海東)倭寇。九月,往義烏招募農民、礦工4000名(一說3000名),按年齡和身材配發兵器,編組訓練。三十九年,針對明軍兵器裝備種類繁多、沿海地形多沮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以12人為1隊,長短兵器迭用,刺衛兼顧,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利用作戰訓練間隙,撰成《紀效新書》,闡述選兵、編伍、操練、出征等理論和方法,並以此訓練戚家軍,使戚家軍聞名於世。改任台州、金華、嚴州(今建德東)三府參將,整頓衛所武備,督造戰船,嚴守海防。四十年,倭寇萬餘、船數百艘蜂擁浙東象山、寧海、桃渚諸地,戚繼光確立“大創盡殲”的滅倭戰策,集中水陸軍先至寧海,而後依次剿除,九戰皆捷,擒斬倭寇1400餘,焚死、溺死倭寇4000餘,史稱“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升都指揮使。又募義烏兵3000,參加鎮壓進入江西的閩粵起義流民。四十一年,福建倭患日趨嚴重,戚繼光奉命率精兵6000入閩抗倭。至寧德,乘退潮率將士攜稻草蓋淤泥,涉海進攻橫嶼島(今寧德東)倭巢,斬倭2600餘。轉兵福清,深夜攻占牛田(今福清東南),被倭寇稱為“戚虎”。乘勝進至興化府城莆田,偃旗息鼓,出敵不意,奪占林墩(莆田南),先後搗毀福建三大倭巢。班師浙江,升都督僉事,任副總兵,守衛閩、浙海防。四十二年,新倭日增,圍興化,據平海衛(莆田東南)為巢。戚繼光第三次赴義烏募兵萬人,奉命率中路軍與右路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左路廣東總兵劉顯協力作戰,攻克平海衛,斬倭2200餘,繳獲器械3900餘件,救出被掠男女3000餘。不久,升福建總兵,鎮守福建及浙江溫州、金華兩府,督理水陸軍務。同年冬,倭寇萬餘圍仙遊(今屬福建),戚繼光領兵僅6000,遂行緩兵計,等待援兵,各個擊破,解仙遊之圍。次年,乘勝追至同安縣王倉坪、漳浦縣蔡坡嶺,殲逃倭數千。四十四年,率水陸軍至梅嶺(在今詔安境),圍剿勾結倭寇的海盜首領吳平,迫其逃至南澳島(今閩粵交界海域)。鏇與廣東總兵俞大猷合攻南澳島,俘斬吳平部1200餘人,焚死、溺死逾5000人,毀船近百隻,吳平遁逃(一說投海死)。奉命兼管廣東潮州(今潮安)、惠州及駐江西的伸威營軍務,擔負保衛自浙江溫州至廣東惠州數千里的海防重任。與譚綸、俞大猷等抗倭名將浴血奮戰十餘年,基本蕩平東南沿海倭患。隆慶元年(1567)十二月,戚繼光奉調京師訓練士馬。次年,以都督同知任神機營副將。建策用三年時間訓練10萬車步騎精銳邊軍,用戰車拒敵、步兵應敵、騎兵逐敵之法,加強北邊防衛。受命總理薊州鎮(治三屯營,今河北遷西縣西北)、昌平、保定練兵事務,節制三鎮總兵以下將士。後改任總兵。考察邊關形勝和敵我軍情,將轄區數千里防線分為12路,設東西協守,分統諸路。同年冬,率兵至青山口(今河北遷西東北),擊敗蒙古朵顏部董狐狸、長昂。三年,升右都督兼督薊州、永平、山海關軍務。次年,請設武學。于帥府止止堂向所部將校講授韜略、將藝和治軍練兵之道。五年前後,寫成《練兵實紀》,主張練兵之要在先練將,強調將官必須進行德、才、識、藝修養,倡辦武庠(軍校),從實踐中鍛鍊、造就精通韜略的良將。六年,建輜重營三座,又創車戰營六座,造戰車1109輛,分置密雲、建昌(今遷安東北)、遵化等地。同年冬,集車步騎軍約10萬人於長城邊進行實兵對抗演習七天,又校閱多日,為古代練兵史上之壯舉。萬曆元年(1573)至三年,建禦敵台1337座,多次率兵出塞擊敗擾邊的董狐狸,迫其叩關請罪。以守邊功,進左都督。七年,率兵出山海關,援助遼東總兵李成梁大敗蒙古插漢部首領土蠻(圖們札薩克圖汗),錄功加少保。次年,創製自犯鋼輪火,埋於沿邊禦敵台下,以殺傷敵軍人馬。在鎮16年,加強邊備,薊門安然。十一年,受排擠,調鎮廣東。十三年,遭誣陷罷歸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1588年1月5日)病卒,終年61歲。有《止止堂集》留世。戚繼光戎馬一生,抗倭戰功卓著。注重練兵,尤善育將,嚴明軍紀,賞罰分明。抗倭作戰中,創立攻守兼備的鴛鴦陣,靈活巧妙地打擊倭寇。鎮守薊州,修城築堡,分路設防,有力地抵禦蒙古騎兵。所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明代著名兵書,受到兵家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