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雲紗染整技藝

香雲紗染整技藝

香雲紗染整技藝,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香雲紗染整技藝,唐代已有相關記載,明代永樂年間,廣東莨紗已經出口到國外,清末民初生產的莨紗更是受到中國國內外市場的歡迎,20世紀20年代進入鼎盛時期。 2008年,香雲紗染整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項目編號Ⅷ-107。

歷史淵源

香雲紗染整技藝 香雲紗染整技藝

香雲紗的產生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源於廣東以漁業為主的聾民(水上居 民)群體的集體生存經驗,其歷史發展以香雲紗產業的發展為基本保障。明朝永樂年間,廣東已經開始生產莨紗綢,並用於出口,一直到清道光年間,香雲紗已經是一種比較貴重的物品,香雲紗染整技藝逐步發展成熟。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加上人造絲的發明,廣東絲綢業一落千丈。順德香雲紗遭受嚴重衝擊,但仍然保留下來。1949年,香雲紗行業開始恢復生產,香雲紗染整技藝重現;1958年後,自然災害和政治因素使香雲紗行業日益萎靡,香雲紗技藝也受到影響;改革開放後,順德僅存一家曬莨廠堅持生產香雲紗,香雲紗的發展度陷入僵局;1998年,香雲紗染整技藝隨著香雲紗邃漸復甦繁榮起來。

工藝特徵

香雲紗綢面富有光澤,其色澤經日曬、水洗牢度較好,織物防水性強且容易散發水分,宜制各種夏季便服、旗袍、香港衫,穿著涼快滑爽,耐穿易洗。香雲紗在14道工序的染色過程中,只採用天然植物薯莨的汁液和含有高價鐵離子的河涌泥,不含任何化學助染劑,也不產生污染環境的有害廢料。

工藝流程

香雲紗染整工藝流程包括浸莨水,晾曬、灑莨水、封茛水、煮練、卷綢、過泥、洗滌、曬乾、攤霧、拉幅、整裝等十多道工序,前後歷時15天。染整時,先將綢匹置於濃度最高的薯莨水中浸泡半天,用手不斷翻動。隨後在綢疋上淋酒、塗掃薯莨液6次,再置於封槽中用莨水浸泡20次,其間需在45 C~50 C莨水中煮練綢匹2次。過泥為染整中最為關鍵的工序,須將灰黑色的純淨河泥攪成糊狀,薄敷於經多次莨水浸泡的綢面,讓薯茛中的單寧與河泥中的鐵離子發生化學反應而將綢面染成黑、褐色,這一操作需在夜間進行,並於天亮前完成,以免因陽光照射染黑底面。過泥後經洗滌曬乾,於黃昏時分將綢匹攤於草地上軟化,即完成香雲紗染整技藝工藝流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香雲紗染整技藝 香雲紗染整技藝

嶺南地區絲織業和染織業歷史悠久,香雲紗工藝從雛形到成熟有數百年歷史,它對於研究中國南方傳統絲織業和染織業的發展進程,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文化價值

香雲紗面料、看雲紗服飾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代表。其染制過程中所遵循的原生態,純天然特性,以及對薯莨汁特有的防腐,殺菌功能的重視,體現出古人的健康,養生理念。

實用價值

用香雲紗面料加上而成的服飾及生活用品,手感爽滑、清涼、舒適,顯得高貴面雅致,適合氣候炎熱的南方地區人們穿著、使用。

經濟價值

香雲紗產品具有地方特色,中國國人及海外華人十分鐘愛,甚至日本、韓國、歐美等國民眾也對這種純天然,健康特性的服飾面料十分省迷。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服飾面料綠色、環保概念在世界範圍內的日趨重視,以香雲紗為代表的天然織物也在全球服飾面料市場中有發展機遇。

傳承現狀

由於香雲紗系純手工製作,工藝繁複,產量少,而且受天氣和環境限制,所以產量不高,從業人員日益減少,順德的倫教成藝曬莨廠已成為僅存的一家曬莨廠,而且廠內通曉曬莨的只有兩名師傅。香雲紗染整技藝後繼乏人,已經瀕臨失傳,急需搶救。

傳承人物

梁珠,男,漢族,1935年1月生,廣東省順德市倫教鎮新民人。2009年6月,梁珠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申報。

保護措施

2009年9月1日,“香雲紗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廣東香雲紗文化產業園區”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倫教街道正式掛牌。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1年6月14日,“深圳市首屆香雲紗文化節”在羅湖區文化館正式啟動,為期一周。

2013年6月8日,第二屆香雲紗文化節在羅湖區梧桐山藝術小鎮香雲紗傳習館舉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