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香港徐氏藝術館珍藏逾3000件中國藝術品,其中包括陶瓷,鋼器,木刻,象牙及家具展品。
全國政協常委徐展堂先生不僅是商界翹楚,還是一位熱衷傳統文化的、傑出的文物收藏鑑賞家,其過人的 識見和豐富的收藏己成為當代傳奇。
徐展堂祖藉江蘇宜興,1941年生於江西吉安,9歲的時候隨父母遷居香港,l3歲時父親死於肺病,從此與母親、弟妹相依為命。少年坎坷,養成了他不斷拚搏的毅力。銀行的小信差、餐館的小雜工等什麼都做,至今他在辦公室的牆上還掛著二幅油畫:在雜亂的環境中,二個光□的小孩正在攀登木梯。徐先生說他很喜歡這幅畫, 這是他赤手空拳圖發展的最好寫照。16歲時候,他就已經踏入商界,最初經營餐飲、油漆、招牌、裝修業,一心一意地做,不斷點劃籌謀,積累資產和商戰經驗,並逐步向地產業擴展。70年代初,香港經濟蕭條,股市、樓市一跌再跌,徐展堂慧眼過人,大膽買進,獲益極豐。80 年代初,由於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直接影響到香港地產業,一時人心浮動,行情看淡,他看定後勢大量買入,果然大爽。兩次成功,奠定了今日事業的基礎。此後,他陸續收購了香港老牌的中華制漆廠、香港城巴集團和英國倫敦城巴公司,擴大了家族擁有的北海集團,發起並成立了地跨香港、新加坡、大陸的新中港集團,投資大陸的能源、基建設施、汽車等領域,事業如日中天。
徐展堂先生在商界成功後,始終不忘回報社會,以樂善好施著稱,曾任香港著名的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的主席。此外,他還熱心於體育,曾任香港羽毛球協會等多個體育協會的主席,並經常率隊參加各項比賽。與古董結緣則純屬偶然,對此徐展堂先生回憶說:“說來其實是很偶然的機會,讓我對收藏產生興趣,最初是到廣州參加廣交會,那時大陸剛開始改革開放,在文德路等地方有些小瓷器賣,如民國初期江浙一帶的洗面盆,上面繪有人物花鳥,幾十元人民幣一個,我就買了幾個,送給生意上的外國朋友,他們喜歡的不得了。”從此,徐氏 不斷收集古董,商務之暇,更是把參觀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書店等文化場所當作種樂趣,並成批地購買文物、藝術等方面的書藉,藉以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鑑別古物的能力,對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了相當的認識。每每遇到喜愛的文物,總是會產生一種很強的購買慾望,志在必得,不惜巨資從蘇富比和克里斯蒂等國際性大拍賣公司購回許多珍貴文物,並委託資深專家在英、美、日等國廣泛搜求精品。通過十多年的不斷積累,現今已擁有藏品四千餘件,分別為陶瓷、青銅器、玉器、家具、牙角器等,據行家估計,總值約1億美元,躋身全球五大收藏家之列,而且是其中唯-的華人。
徐氏的收藏中,有三千多件陶瓷器,就時代跨度而言,上至新石器時期、下迄晚清,既有時代的連續性,又有器型上的多樣性,幾乎每一件都能代表那個時代的最高水平,堪稱是一部實物的中國陶瓷史。其中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和半山類型的彩陶罐,個個線條流暢,色彩對比強烈,有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樓空高柄杯,秀勁挺拔;西漢的彩繪灰陶龍,高達43厘米,世所罕見:唐代的三彩器更是精美絕,還有宋代哥窯灰青釉瓣口洗, 元青花庭院獅子紋大盤。至於明清官窯瓷器,可謂精品中選出的精品,如明永樂青花綬鳥荔技紋大盤,清康熙法琅彩粉紅地纏枝花卉紋碗,清乾隆黃地青花雲龍捧壽圖六角瓶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實物,實屬來之不易,不僅要耗資百萬、千萬,而且需要耐心和機緣,這一點徐展堂先生是深有感觸的。
1988年,徐展堂先生前往英國擴展業務,抽空參觀了英國著名的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看到一批珍貴的中國文物由於缺乏經費而被堆放在貨倉中,大為感慨, 遂捐資125萬英磅,在英國皇子查爾斯的建議下,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於1991年6月12日建成了以徐展堂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國藝術館,展出了600件中國藝術珍品,全部說明用中英文兩種文字,這在歐洲還是第一次。本著宣揚中華藝術、促進文化交流的宗旨,徐展堂先生不斷又有新手筆:1990年捐贈100萬美元予美國芝加哥美術館:捐贈總
值2000萬港幣的中國文物給澳洲國家藝術館創設中國廳,讓全澳洲人有機會認識中國藝術,並因此獲得澳洲政府頒發的“最高國家藝術勳章”。徐展堂先生的捐款,總是指定用於創設陳列中國文物的中國藝術館,旨在宣傳中國文化,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在中國大陸,徐展堂先生為幫助上海博物館建設新館,出資100萬美元,此後不久,當他得知南京博物院新建藝術館有困難時,又慨然允諾捐80萬美元,用於青銅館和陶瓷館的建設。他還借出150件珍品與新加坡文物館合辦中國青銅、陶瓷特展。鑒於徐展堂先生為促進世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南京博物院聘請他為名譽院長, 美國雜誌《WORLDLINK》把他選為1991年世界藝術大使。 所有這些事情,皆令徐展堂先生感到無窮的樂趣, 他認為對財富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其中難免會有許多煩惱,而作為一個收藏家,一個民族文化的研究者,自有精神上的最高享受,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