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大袋蛾

香樟大袋蛾

大袋蛾(Cryptothelea variegate ellen),屬於鱗翅目袋蛾科,又名蓑蛾、避債蛾、袋袋蟲、背包蟲。長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幼蟲為害香樟等32科65種植物。為害嚴重時,僅3~4天,即可將整株樹葉、嫩皮吃光,像火燒過似的,發紅髮黃。

基本信息

名稱:香樟大袋蛾
香樟大袋蛾香樟大袋蛾

學名:Cryptotheleavariegateellen
類屬:於鱗翅目袋蛾科

形態特徵

成蟲
雄的體長15~20mm,翅展35~40mm。體黑褐色,前翅外緣有4~5個透明斑。雌的足與翅均退化,惟在胸部下面著生棕色叢毛(於成蟲羽化後不久即脫落,填塞於蛹殼內及前端)。體軟,乳白色。表皮透明,腹內卵粒在體外可以察見。腹部第七節有褐色叢毛環。體長22~30mm。

橢圓形,長0.8mm,寬0.5mm,黃色。
幼蟲  
初齡時黃色,少斑紋。3齡後能區別雌雄性。雌性幼蟲,老熟時體長32~37mm。頭部赤褐色,頭頂有環狀斑。胸部背板骨化強,亞背線、氣門上線隨近具大形赤褐色斑,呈深褐淡黃相間的斑紋。腹部背面黑褐色,各節表面有皺紋。趾鉤缺環。雄性幼蟲體較小,黃褐色。頭部蛻裂線及額色白色。
蛹  
雌蛹頭、胸的附屬器均消失,棗紅色。雄蛹與一般鱗翅目蛹相似,赤褐色。第三至第八腹節背板前緣各具一橫列的刺突,腹末有臀棘1對,小而彎曲。

發生規律

在華南地區每年發生2代(長江中下游以發生1代為主)。部分幼蟲在8月中旬以後化蛹,羽化、交尾產卵,至9月中旬發生第二代。以老熟幼蟲在袋中越冬,越冬幼蟲在來年春季一般不再活動,或稍微活動取食,於4月底至5月初陸續化蛹。5月中旬開始羽化為成蟲,5月下旬為羽化盛期,同時大量交尾產卵。6月上旬進入幼蟲孵化期,以後幼蟲一直取食為害,直至11月以老熟幼蟲在袋中越冬。各蟲態經曆日期:卵期17~21天,幼蟲期210~240天,雄蛹期24~33天,雌蛹期13~16天,雄成蟲期23天,雌蟲期12~19天。

防治方法

①最好利用袋蛾天敵進行防治,如瓢蟲、螞蟻、蜘蛛、灰喜鵲、家蠶追寄蠅、姬蜂、小蜂和病毒等。9~10月,家蠶追寄蠅對大袋蛾雌幼蟲寄生率很高,一般達70%,有的高達98.89%;越冬期間,灰喜鵲可大量啄食幼蟲。
②幼蟲行動遲緩,又無毒害,可用人工摘袋,並可用幼蟲餵養家禽。初齡幼蟲密集樹冠外圍枝梢上為害,可剪除有蟲枝。
③在新造林地嚴格檢查苗木,剔除其蟲袋,確保無蟲,使幼蟲不傳入新區。
④用90%敵百蟲800~1000倍液,80%敵敵畏1000~1500倍液噴殺,噴藥時,注意噴濕蟲袋。
⑤可套用大袋蛾雌成蟲性外激素的提取物誘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