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香
山九老”指唐代白居易、胡杲、吉旼、鄭據、劉真、盧慎、張渾、狄兼謨、盧貞9人,在洛陽龍門寺聚會,稱“香山九老”。 “香山九老”說的是在唐會昌五年,白居易等9位文人墨客河南洛陽香山聚會宴遊的故事。唐朝末年,因朝廷的腐敗,胡杲、吉旼、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及李元爽、僧如滿九位老者,對當時朝廷的不滿,看不慣世俗,又因志趣相投,結為九老會,因此得名“香山九老”。
由來
所謂“九老”指“香山九老”。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故居香山(今河南洛陽龍門山之東),與胡杲、吉旼、劉貞、鄭據、盧貞、張渾及李元爽、禪僧如滿八位耆老集結“九老會”。這些志趣相投的九位老人,退身隱居,遠離世俗,忘情山水,耽於清淡。
“空門寂靜老夫閒,伴鳥隨雲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白居易這首《香山寺二絕》,正是自己及友人悠閒隱逸生活的真實寫照。九老隱居的香山,與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伊水相望。集結“香山九老會”那年,白居易已是74歲高齡。傳說詩人晚年冷淡仕途,“停宮致仕”後更加忘情于山水之間,賞玩泉石風月。因為貪戀香山寺的清幽,詩人常住寺內,坐禪聽經,自號“香山居士”,並把這裡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
在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下,中國古代文人歷來崇尚所謂“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的人生態度。但封建統治的桎梏,也促使一些心灰意冷而又不願隨波逐流的文人士大夫,終於放棄了“兼濟天下”的理想退身出世,轉而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於是,隱山遁水便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具有恆久魅力的文化行為,也給自然山水打上了濃厚的人文印記。
從這個意義上說,香山九老的形成記錄了一種悠閒自得的生活方式,更是古代文人雅士隱逸思想的深刻體現。
香山九老圖
“香
山九老”指的是唐代文人胡杲、吉旼、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及李元爽、禪僧如滿九位老者。他們因志趣相投,結為九老會。此圖繪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三月二十四日,九老在白居易之居處歡聚,既醉且歡之際賦詩畫畫的情景。根據白居易《香山九老會詩序》的內容可知,對九老雅集的描繪早已有之,到了南宋時期,此題材在畫院中也非常興盛;而明代的宮廷畫家在承襲南宋畫院風格時,對此種具有歷史典故的題材又較好的繼承下來。
對於這幅表現文人聚會的長卷,在構圖上作者選擇了從圍牆上方往牆內俯視的角度來描。畫中一條蜿蜒的碎石小徑貫穿整個畫面,形成一條橫軸線,人物及景物均圍繞著石徑展,畫面從左邊開始:一身著便服的文人攜一童僕正緩緩地向畫面中心的廳堂走來,他似乎並不急於赴會,而是悠閒地欣賞著園內的景致。沿著他走的路徑向右看,在石徑一側,有兩人站在梅樹前,一人一邊指著著梅樹一邊好像對旁邊的人說著什麼,看那人恭敬的樣子,也許正在聆聽長者論道吧。
再往後,便是畫的中心,這是畫面內容的主體:只見一寬大的廳堂里,几案分明,案上盆景、花瓶擺放有序;廳中有一桌,三個文人正圍著桌子看一位長者寫著什麼,或是畫著什麼。四個人物的神態各不相同,均刻畫精微:長者面露喜悅,揮毫潑墨;三位圍觀者,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凝神靜觀。堂前石徑上,有一僕人正端著盤子向右行,把觀者的視線引向畫面的結尾部分,有兩位文人正在蒼松翠柏下吟詩賞畫,旁邊的幾位童僕,有的在煮茶溫酒,備辦佳肴;有的在侍侯筆墨,抱琴侍立。
整個場面以石徑為主線,中間穿插以廳堂樓榭,假山疊石,古松,梅樹,瑞鶴等景物,把畫面的幾個部分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整體上看,瑞松搖曳,梅花綻放,祥鶴唳鳴,環境清幽淡遠,實為人間的“桃源仙境”。
代表人物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詩人,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
主要作品
《長恨歌》《琵琶行》 《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 《暮江吟》 《憶江南》 《大林寺桃花》 《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直中書省》 《長相思》 《題岳陽樓》 《觀刈麥》 《宮詞》 《問劉十九》 《買花》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
吉旼
吉旼(758—約847):唐詩人,一作吉皎、吉耿,馮翊郡大荔縣(今陝西大荔)人,馮翊吉氏大宗64世祖。元和初年(806)授河南登封縣令,元和十五年(820)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令,晚年以御尉卿之職致仕(退休),致仕後居洛陽。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三月二十四日,與白居易(772—846)、胡杲、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等於洛陽履道裏白居易居處聚為“七老會”,賦《七老會詩》;同年夏,又合李元爽、僧如滿為“九老會”,一同宴遊洛陽香山。時人慕之,繪為“九老圖”,後人稱之為“香山九老”。
盧貞
盧貞,字子蒙,官河南尹。開成中,為大理卿,終福建觀察使。詩二首。
《和劉夢得歲夜懷友》
文翰走天下,琴尊臥洛陽。貞元朝士盡,新歲一悲涼。
名早緣才大,官遲為壽長。時來知病已,莫嘆步趨妨。
《楊柳枝》
一樹依依在永豐,兩枝飛去杳無蹤。
玉皇曾采人間曲,應逐歌聲入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