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法國人戲稱皮雅芙的歌曲、薩岡的小說和香奈兒五號是法國三大重要出口商品。如今皮雅芙的歌曲成為了懷舊的經典,薩岡及其小說亦化為不朽的傳奇,只有香奈兒的名字依然站在時尚的前沿,激盪著一代又一代女人們的青春夢想。無怪乎對於很多人來說,香奈兒竟成為了法蘭西的代名詞。
1971年香奈兒逝世後,關於她的傳記作品層出不窮。而保羅·莫朗獨闢蹊徑,記錄了香奈兒眾多坦誠的獨白。閱讀《香奈兒的態度》(L'Allure de Chanel),仿佛是在傾聽香奈兒親自講述一生的精彩與跌宕。她的孤獨、她的事業、她的愛情、她的人生都時時引起我們或歆羨或慨嘆或敬畏的複雜情愫。香奈兒的世界仿如群星璀璨的銀河。居於時尚與藝術之都巴黎,她所交往的朋友都是那個時代可圈可點的傑出人物:畢卡索、科克多、斯特拉文斯基、威斯敏斯特公爵……香奈兒對這些人物的評論也成為本書的一大特點。
作者簡介
保羅•莫朗,法國著名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溫柔的儲存》等。外交官出身的他是一位敏稅而機智的現代世界的觀察家,同時也是香奈兒的摯友。在眾多香奈兒的傳記中,本書無疑是最有分量的一本。chanel公司現任創意總監karl Lagerfeld繪製了全書的插圖,讓這部名作更散發出經典和時尚共舞的魅力。
目錄
前言
狐獨
少女可可
從貢比涅到波城
抵達巴黎
康邦街
義大利之旅
米西婭
重返巴黎
佳吉列夫
舍維涅夫人
畢卡索
福蘭
聖奧諾雷區
1922年
簡樸生活
關於時裝的詩意
有關財富
社會作品
斯特拉文斯基
上流人士
關於可憐的女人們
有關時尚或注定丟失的新發明
最後的國王
永別,不再見
至魅香奈兒(譯後記)
……
媒體推薦
保歲·莫朗的星球一直在閃耀。
——讓·道爾梅森
序言
我第一次走進康邦街。那是1921年的聖誕聚餐。“你們全部都是可可的客人,”米西婭曾對我們說。“全部,”也就是我們被合稱為“子牛隊”的六人組。我們是阿爾封斯·者I德夫人沙龍里的年輕人,是讓·於戈在皇宮的工作室里的常客,也是達呂斯·米約家周六晚宴的座上之賓。當時香奈兒還沒有征服巴黎,擺設在時裝沙龍的自助餐檯還保持著1914年的樣子,使得整個房間看上去酷似一家診所,房間內陳設著朗維爾夫人的烏木屏風,屏風上的秋葉依然明晰。除了她那些多維爾的常客、那些馬球愛好者們和她剛剛失去的卡佩爾的朋友們之外,香奈兒非常的孤單,非常的羞怯,非常的警覺。當天晚上,米西婭為她帶來了她未米生活中的夥伴們:菲利普·貝特洛一家、薩蒂、里法、奧里克、塞貢扎克、里普希茨、布拉克、呂克一阿爾貝·莫爾索、拉迪吉、塞爾特、埃莉茲·茹昂多、畢卡索、科克多、桑德拉(此時還沒有勒韋爾迪)。他們的出現標誌著與1914年的決裂。過去已經湮滅,一條康莊大道通往明天。在這個明天裡,提起銀行家,人們小會再想到索羅門,而是想到鮑伊、路易斯;薩蒂也不再將西班牙寫為Esana,而是按照法語的方式寫為Espagna;香水則小冉被稱為“絳草”或“秋夢”,而是像苦役犯一樣帶上了編號。這時你還看不出香奈兒的天分,沒有任何跡象能夠表明她的權威、她的強硬、她挑釁性的專制,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出她有著那種注定能夠贏得盛名的性格。只有米西婭帶著她那種舊貨商的嗅覺預感到了香奈兒必將發跡,也只有米西婭在香奈兒的輕浮之中發現了她的嚴肅,發現了她思想的細膩、手指的靈動以及她性格的絕對。在眾多賓客的喧嚷背後,香奈兒的臉上謹慎之中透著無限的魅力,而她的羞怯卻讓人沒緣由地感動——或許是因為她新近服喪。看起來似乎有些飄忽小定的香奈兒仿佛懷疑起自己的生命,再也不肯相信幸福:我們對她迷戀不已。她仿佛屬於那種早已銷聲匿跡的有著十九世紀風格的天使。誰能想到當晚我們是在這樣一個天使家裡吃夜宵呢?
……
我很高興地重讀自己那些印有巴德魯特宮酒店箋頭的手稿,而後我又與皮埃爾·伯萊一起分享這份懷念。他請我將手稿用打字機打出——這是一條危險之路……其中沒有任何我的思想,它屬於一個故人的亡魂。但是在九泉之下,她依然保持著一種急進的步伐,那是她唯一的正常步調。從各種意義上來說的“步調”:生理的步調與心理的步調。正如馬術中所指的馬的三種步態;也如狩獵中所指的鹿的行蹤,即鹿的“折枝蹤跡”,也就是鹿經過樹叢時的路線及其弄斷的樹枝。香奈兒曾經經過了這裡,香奈兒曾經經過了那裡。
書摘插圖
孤獨
我不是在我的出生地蒙多爾跟您談起這些。今晚,我在聖莫麗茲酒店,對面便是貝爾尼納賓館。多年前的某一天,在一座黑色的房子裡,人們冷漠而無動於衷地接待了一個傲慢內向的小女孩。而我卻不是從這座黑房子開始向您講起我過去的生活,現在的我置身於燈火通明的酒店,富人們在這裡享受著令他們費心勞神的消遣娛樂。但是對於我來說,在今天的瑞士和在昔日的奧弗涅,我所能感受到的,唯有孤獨。
六歲時,我便已經孤身一人。我的母親剛剛去世,父親像卸下重擔一樣把我寄養在姨媽們那裡,而後去了美國,從未回來過。
孤兒……從那時起,這個詞便會使我怕得渾身冰冷。現在依然如此,看到寄宿學校的小女孩們經過,聽到有人說“她們是孤兒”時,我的眼睛總是會忍不住濕潤起來。半個世紀過去,然而在一個悲慘世界最後的幸福、奢華與歡樂之中,我很孤獨,依然孤獨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獨。
最開始的這些談話里,我先提到了孤獨。我不會將其寫做“孤獨……”,我不會在這個詞的後面加上一串省略號,這會在我的孤獨之中渲染出一層與我本性無關的憂鬱色調;我也不會在後面加上一個感嘆號:孤獨!這種感嘆只會徒然帶有一種挑戰世界的意味。我只是想表明我成長和生活在孤獨之中,而後又孤獨地老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