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勒斯文選

社會主義與生活(1901年9月7日) 共和國與社會主義(1901年10月17日) 和平和社會主義(1905年7月9日)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2月1日)
叢書名: 人民文庫
平裝: 49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010070070
條形碼: 9787010070070
尺寸: 22.8 x 15.8 x 2.4 cm
重量: 621 g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讓·饒勒斯 譯者:人文科學 編者:李興耕
讓·饒勒斯(Jaurès,Jean),1859年9月3日生於卡斯特爾(朗格多克),1914年7月31日在巴黎遇刺身亡。
饒勒斯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學生時代表現出色,後來成為一位大學教師。他的興趣十分廣泛,文筆流暢,富有口才。他早年涉足政治,1885年在他的原籍塔爾納地區被選為國民議會代表,到1893年,在一次曠日持久的罷工以後,他被塔爾納礦工推舉為候選人,當時他已經肯定是一名社會主義者。作為一個堅定的共和黨人和民主主義者,他曾積極地為德雷福斯辯護並投身於政教分離運動。他不屬於社會主義運動中比較強硬的或是馬克思主義的派別,但他對馬克思非常尊重,經常引證馬克思的話。應當說,許多馬克思主義者對饒勒斯的看法不好,恩格斯便是其中的一個,特別是他對饒勒斯作為一個經濟學家的看法(見恩格斯致保·拉法格,1894年3月6日)。作為一個歷史學家,饒勒斯開創了對法國大革命的社會基礎的研究,並且試圖把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跟對各種理想及其影響的認識結合起來(見“參考書目”⑤,第14頁)。其目的在於闡明社會主義是法國大革命的合法繼承者與實現者。他頗有按照階級鬥爭觀點來探討問題的思想,認為工人階級在農民的支持下可以領導法國前進。他堅持認為,工人應作為解放了的個人,而不僅是作為民眾中的一分子才有意義。饒勒斯是一位十分愛國的法國人,他曾經擬定一個軍事改革計畫,於1910年發表,這項改革以普遍的、短期的服役為基礎,旨在使軍隊更有效率和更加民主。然而,他還是一位雄辯的和平維護者,對第二國際抱有很大的信心,把它看作是中流砥柱。當1914年戰爭臨近時,他呼籲遏制戰爭,被一個民族主義狂熱分子所暗殺。

內容簡介

《饒勒斯文選》所選的篇目,一部分引自現有的中譯本,例如:中央編譯局編譯的《米勒蘭事件》、陳祚敏翻譯的《社會主義史·法國革命》和王子野翻譯的拉法格《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一書中附的饒勒斯演說等,我們在每篇的末尾都註明了中譯文的出處;另一部分譯文是1964-1966年北京編譯社等單位的一些譯者為中央編譯局國際共運史研究室計畫編輯的《饒勒斯文選》翻譯的,人民出版社沈昌文先生當時對翻譯的組織工作曾給予極大幫助。後來由於“文革”開始,這項工作中斷。在這次重新編輯饒勒斯文選的過程中,我們對原先的譯文作了若干修改;此外,還有一部分文章是新近翻譯的。本卷新譯的文章,大部分譯自1931-1939年巴黎出版的《饒勒斯全集》(9卷本)法文版,一部分譯自1959年巴黎出版的《饒勒斯文選》法文版,《新軍隊》和《德國社會主義的起源》譯自法文單行本。本卷的注釋有三種情況,一是原來的法文版編者注,我們標明“原編者注”;二是原來的譯者加的注釋,我們標明“譯者注”;三是本卷編者新加的注釋,用“編者注”標明。

目錄

出版說明
編者說明
德國社會主義的起源(1892年)——德國社會主義在路德、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思想中的最初雛形
一、路德
二、康德和費希特著作中的國家
三、黑格爾、馬克思和拉薩爾
共和制和社會主義(1893年11月21日)
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1894年12月)
附:保爾.拉法格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1895年1月12日)貝努瓦.馬隆《社會道德》(第2版)導言(1894年6月)
資本主義社會“蘊涵著戰爭,就像烏雲蘊涵著暴風雨一樣(1895年3月7日)
社會主義原則(1896年4月1913)
社會主義和自由(1898年12月113)
伯恩施坦和社會主義方法的進化(1900年2月10日)
歐洲(爭取建立歐洲和平同盟)(1900年8月5日)
在第二國際巴黎代表大會上關於“奪取社會權力和同資產階級政府聯盟”問題的發言(1900年9月26日)
兩種方法(1900年11月16日)
附:茹爾·蓋得兩種方法(1900年ll月16日)
真正的馬克思主義(1900年11月17日)
理由(1901年8月26日
致《社會主義運動》雜誌(1901年4月7日)
社會主義與生活(1901年9月7日
共和國與社會主義(1901年10月17日)
方法問題(1901年11月17日)
社會主義史·法國革命(1901年)
第一卷 制憲議會
導言
第一章 革命的原因
必要的修正(1901年8月3日)
在第二國際阿姆斯特丹代表大會上就“社會黨策略的國際準則”問題的發言(1904年8月19日)
和平和社會主義(1905年7月9日
軍備競賽是“和平的保障”嗎?(1905年10月27日)
在第二國際斯圖加特代表大會“軍國主義和國際衝突”委員會會議上的發言(1907年8月20日)
斯圖加特代表大會和反軍國主義(1907年9月7日)
不管怎樣(1907年9月19日)
達馬達事件(1908年3月27日)
新軍隊(1910年11月)
第二章 軍事力量和道德力量
在第二國際巴塞爾代表大會上關於“國際局勢與反對戰爭的行動”問題的發言(1912年11月24日)
在威茲民眾大會上的演說(1914年7月25日)
必須保持冷靜!(1914年7月31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