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像差主要由角膜像差(角膜前表面)和眼內像差(包括角膜後表面像差、房水、玻璃體和晶狀體像差,主要是晶狀體像差)組成。準分子雷射術後高階像差的變化已成為提高屈光手術質量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
1.準分子雷射術後飛秒雷射組和角膜刀組的對比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後飛秒雷射組和角膜刀組的角膜前表面總高階像差均方根值、彗差、初級球差均較術前顯著增加。LASIK後常存在視覺質量下降的問題,考慮主要是由角膜瓣製作和基質切削引起高階像差增加所致。球差增加主要與準分子切削有關,彗差增加則與偏中心切削有關。正常角膜中央較周邊陡峭,且周邊的曲率半徑小於中央。該形態可補償正常眼的球差,此時全眼球差值較小。當雷射切削後,角膜中央平、周邊陡的非球面性變化打破了人眼原有的整體像差平衡,球差增大。
2.角膜後表面的重要性
國外已有文獻證實,角膜後表面作用不容忽視。LASIK后角膜後表面非球面性增大,推測可能因為角膜後表面形態改變所致。雷射切削后角膜完整性受到破壞,其生物力學穩定性較術前降低,在眼內壓作用下可發生角膜前凸等微小的形態學變化,致角膜後表面總高階像差均方根值增大。Marcos等利用角膜非球面模型觀察到平均眼內像差的改變與角膜後表面曲率和非球面變化一致。
3.高度近視飛秒雷射LASIK後要注意什麼?
本研究結果顯示,飛秒雷射LASIK后角膜後表面總高階像差均方根值較術前增加,但在角膜刀組未發現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變化,提示高度近視飛秒雷射LASIK後仍需關注角膜後表面的像差變化,儘管其變化機制尚需探討。
4.角膜後表面彗差的改變的原因是什麼?
本研究發現,飛秒雷射LASIK術后角膜後表面彗差、初級球差的絕對值均較術前增加,且術后角膜後表面彗差增加量較角膜刀組顯著,這與結果中角膜前表面的彗差變化恰好相反。目前尚鮮見國內外文獻有類似報導,還難以準確解釋。筆者考慮其可能的機制為。角膜後表面對前表面像差的補償作用。角膜後表面對角膜球差有重要作用,且該效果與年齡及角膜前後表面的非球面係數均相關。也有研究揭示,LASIK術後全眼和角膜高階像差都有顯著增加。且後者變化係數明顯高於前者,證明角膜後表面亦存在球差的變化。因LASIK不會改變晶狀體,故角膜後表面像差的變化與眼內像差變化值相似。該文獻中眼內像差的變化與本研究飛秒雷射角膜後表面初級球差的變化趨勢一致,提示後表面可能補償了前表面球差。從而減小了全眼球差的增加,有利於提高術後視覺質量。由此推測,角膜後表面彗差的改變也可用其對前表面像差的補償作用來解釋。
5.角膜後表面補償作用的影響因素是什麼?
有文獻報導,角膜後表面可補償平均約為3.5%的角膜前表面彗差,且年齡越小,補償作用越大。雖然這個微小的補償作用在正常眼中幾乎可以忽略,但因手術中可能存在的偏中心切削及制瓣等因素所致的角膜前表面彗差增加,該補償作用是否也隨之增大尚需進一步的研究探討。本研究中,2組病例術前角膜後表面彗差存在顯著差異。儘管術前的各項臨床指標未發現顯著差異,但可能與入選患者存在一定年齡跨度,與其後表面的補償機制受年齡等因素影響相關;也可能因術前2組的柱鏡度數存在微小偏差等因素共同所致,有待擴大樣本量進行更深入、細緻的研究設計來驗證。但從術後6個月的彗差變化量看,飛秒雷射組仍較角膜刀組變化明顯。
6.飛秒雷射術的優點和意義
已有文獻證實,飛秒雷射術後產生的全眼高階像差較普通LASIK後少,並且術後產生的彗差較少。推測原因,除了其本身制瓣均勻性的優點外,也因為其角膜後表面對前表面的補償作用較大,從而減小了包括彗差在內的全眼高階像差的增加,更利於術後視覺質量的提高,和本文結果一致。因為本研究僅觀察了角膜前後表面的像差變化,以上提及的可能存在機制只是筆者推測,尚未得到充分論證,需要在今後的研究中通過全面和系統地分析全眼像差、角膜前後表面高階像差、角膜像差及三者間的相互關係來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