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賈平凹所作散文,人教版國小語文課文]

風箏[賈平凹所作散文,人教版國小語文課文]

《風箏》是賈平凹所作的一篇散文,原題為《風箏——孩提記事》 。文章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多於白描而極少雕飾,筆調親切、溫馨、自然。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摸。 本文在修改後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中 ,錄音由金鋒朗讀 。

原文

初春,天還森冷森冷的,大人們都幹著他們的事了;我們這些孩子,積了一個冬天煩悶,就尋思著我們的快樂,去做風箏了。

在蘆塘里找到了幾根細葦,偷偷地再撕了作業本兒,我們便做起來了。做一個蝴蝶樣兒的吧,做一個白鶴樣兒的吧;我們精心地做著,把春天的憧憬和希望,都做進去;然而,做起來了,卻是個什麼樣兒都不是的樣子了。但我們依然快活,便叫它是“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都寫在了上邊。

終於揀下個晴日子,我們便把它放起來:一個人先用手托著,一個人就牽了線兒,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兒便一緊一松,眼見得凌空起去,漸漸樹梢高了;牽線人立即跑起來,極快極快地。風箏愈飛得高了,悠悠然,在高空處翩翩著,我們都快活了,大叫著,在田野拚命地追,奔跑。

滿村的人差不多都看見了,說:

“哈,放得這么高!叫什麼名呀?”

“‘幸福鳥’!”

“幸福鳥?啊,多幸福的鳥!”

“那是我們的呢!”

我們大聲地宣告,跑得更歡了,似乎是一群麝,為自己的香氣而發狂了呢。

玩過了一個早晨,又玩過了一個中午,到下午,我們還是歇不下來,放著風箏在田野里奔跑。風箏越飛越高,目標似乎就在那朵雲彩上,忽然有了一陣小風,線兒“嘣”地斷了。看那風箏,在空中抖動了一下,隨即便更快地飛去了。我們都大驚失色起來,千呼萬喚地,但那風箏只是飛去,愈遠愈高,愈高愈小,倏忽間,便沒了蹤影。沒有太陽的冷昏的天上,只留下一個漠漠的空白。

我們都哭起來了,向著大人們訴苦,他們卻說:“飛就飛了,哭什麼呀!”

我們卻不甘心,又在田野里尋找起來:或許它是從天上掉下來了,掉在一塊麥田的壠溝里呢?還是在一棵楊樹的枝梢,在一道水渠的泥里呢?可是,我們差不多尋了半個下午了,還是沒個蹤影。我正歪著身子癱在那裡慪氣。一抬頭,看見遠遠的河邊有一座小小的房子,房下的水面上半沉半浮著一個巨大的木輪,不停地轉著,將水揚起來,半圈兒水的白光。

“那裡找過了嗎?”

那裡是我們村的水磨坊。從我們記事的時候,那裡就有這座小房,那裡就有個看管磨坊的女人。據說,她原是城裡人,是個“右派”,下放到這裡來的;如今房子依然老樣,水輪天天轉動,她卻是很老很老的了。我們平日從不去那裡玩耍,只是家裡米麵吃完了,父母說:“該去磨些糧食了”,我們才會想起這么個小房子,想起這個小房子裡的老女人。

“沒去過的,說不定‘幸福鳥’落在那裡呢。”大家說。

我們向那房子走去,這房子果然很小,很矮;屋檐下,牆壁上,到處掛著麵粉的白絮兒,似乎這裡永遠是冬天呢。有一家人正在那裡磨麵,粉面兒迷濛,雷一樣的石磨聲使人耳聾。我們推開東邊那個小門,這是那老女人的住處:一個偌大的土炕,炕上一堆兒各色布頭;一盆旺火在腳底燒著,暖融融的;窗台上一盆什麼花草兒,出奇得竟開了三朵四朵白花。

“嬸嬸!”我們叫著。

沒人回答,卻分明地聽見了屋後什麼地方,有嚓嚓的聲音。我們走出來,轉到屋後,那老女人正彎身站在河邊的一個水窪里,努力地用石頭砸著窪里的冰。冰是青青的,裂開無數的白縫。她開始用手去扳冰塊,嘴裡唏溜唏溜著;一抬頭看見了我們,說:“這窪水冰嚴了,一條魚兒凍住了!”

我們果然看見那大冰塊里,有一條小魚,被直直地封在裡邊,像是塊玻璃雕刻的魚紋工藝品。我們動手去扳,老女人卻千叮嚀萬叮嚀著小心;一直到我們把魚放進河水裡,才笑了。

“那魚還能活嗎?”我們說。

“或許能活呢,孩子;河水是熱的,冰塊會融化的。”

“魚兒游來的時候,它是一窪水吧,或許它正快活地游過時忽然就被凍住了呢!”

噢,我們可憐可悲起這小魚兒了:為什麼要到這窪水裡游呢?這可惡的水,為什麼就要變成冰呢?!

“嬸嬸,你見著我們的‘幸福鳥’了嗎?”我們終於問她。

“幸福鳥?”

“是的,我們的風箏。”

“啊,多好的名字!是到我這兒來了嗎?”她說,顯得很高興。

“是的,你一定看見了。”

她卻攤攤手,說是沒有:

“是不是在這房上呢?”

我們急急找起來,可是沒有。又在河邊找了,也沒有。我們都心涼下來,呆在那裡,互相看著,差不多又要哭了。

“‘幸福鳥’呢?我們的‘幸福鳥’呢?”

難道一個冬天的煩悶還要繼續下去嗎?辛辛苦苦地忙活了幾天幾夜,我們的樂趣就這么快地結束了嗎?

我們終於哭起來了。

“不要哭,孩子!哭什麼呢?你們瞧,那冰凍的魚兒已經到了深水裡,很快就會游起來呢。”老女人一直站在河邊,風吹著她的頭髮,頭髮上落著厚厚的麵粉,灰濛濛的,像落上了霜的茅草。

“可我們的‘幸福鳥’呢?”

她那么笑笑地走過來,拍著我們的頭,說:“它是飛走了,就讓它飛走吧。”

大人們總是這么說……我們再不理她了,只是哭著,想著:“幸福鳥”該在哪兒呢?那幾根細葦,我們去折它的時候,是踏著塘里的薄冰去了,是那么晶瑩,那么有趣,可驟然間在腳下錚錚地裂開了,險些掉進水去……可是,“幸福鳥”,卻倏忽間飛走了。

“回屋去吧,孩子們,屋裡有火呢。”老女人說。我們都沒有動;她拉,誰也不去。“你不懂!”我們說,“‘幸福鳥’飛走了,我們是多么傷心,你知道它給了我們多少快樂!它為什麼給了我們快樂,又要把快樂收去呢?”

老女人冷丁站在那裡,不再言語了,似乎也像那冰凍了的魚兒一樣,只是凍住她的不是水,而是身後的灰色的天幕。

她突然說:“唉,孩子,我怎么不理解你們呢?你們是不幸的;不幸的人誰不是最懂得、最愛慕快樂的啊!”

老女人的話,使我們都吃驚了:她原來是理解我們的,她是不同於那些大人們的呢。“孩子,不要難過,快進屋去吧。”我們進屋去了,就坐在火盆邊兒,將凍得紅紅的手湊近去烤著。

“嬸嬸,‘幸福鳥’是走了,可它去哪兒了呢?”

“地上找不著,那就在天上吧。”

“天上什麼地方?”

“什麼地方它都可以去。”

“那,天是什麼呢?”

“天是白的;那是它該去的地方。”

“白的?!那它不寂寞嗎?”

“白的地方都不寂寞。”她說,“你瞧見那水輪下的水了嗎?它是白的,因為流著叫著,它才白哩。石磨因為呼呼嚕嚕地響著轉著,磨出的麵粉才是白的哩。還有,瞧見那盆花了嗎?它是開著的放著的,它也才白了呢。”

我們都覺得神奇了,似乎是聽明白了,又似乎聽得不明白;但心裡稍稍有些慰藉了:啊,“幸福鳥”在天上,天上那么白,它是不會寂寞的,那真是它該去的地方。

我們看著老女人一頭一身的麵粉,突然說道:“你也是白的呢。”“是嗎?”她笑了。“可你……你就一個人嗎?就總是一個人在這小屋裡嗎?你不寂寞嗎?”

“我這裡有水聲,有石磨聲,有魚,有花,有你們來;你們說呢?”

“你也是不寂寞的!”

“你們這些乖孩子喲!”她於是從炕角的口袋裡抓出大把的黃豆來,在火盆里爆了,分給我們,我們吃得很香,一直呆到天快要黑了,才想到要回家去。

田野上,風還在溜溜地吹,幾棵柿樹,葉子早落了,裸露著一樹的黑枝,像是無數伸抓什麼的手。這柿樹,也在索要著失去的什麼嗎?

回頭看看那水磨坊,老女人還站在那裡看著我們,我們突然都這么想:

今天夜裡,“幸福鳥”是住在哪一朵雲上呢?那裡是不寂寞的,是快樂的,它應該飛去啊!

它飛去了,帶著我們的名字,我們在那個白的天上,一定也是快樂的了。

可是,我們都盼望“幸福鳥”有一天能再飛回來,讓我們在它上面再寫上這水磨坊老女人的名字呢。

修訂版

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在蘆塘里拔幾根細葦,再找來幾張紙,我們便做起風箏來。做一個蝴蝶樣的吧。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我們去放風箏。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拚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

從早晨玩到下午,我們還是歇不下來,牽著風箏在田野里奔跑。風箏越飛越高,似乎飛到了雲彩上。忽然吹來一陣風,線嘣地斷了。風箏在空中抖動了一下,便極快地飛走了。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一抬頭,看見遠遠的水面上半沉半浮著一個巨大的木輪,不停地轉著,將水揚起來,半圈兒水在閃著白光。那是我們村的水磨坊。

“那兒找過了嗎?”

“沒找過,說不定‘幸福鳥’就落在那兒呢。”大家說。

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關於作者

賈平凹 賈平凹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當代作家。

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藉《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藉《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藉《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教學設計

1.課前可布置學生做如下準備:蒐集一些和風箏有關的資料。如有條件,可去放一次風箏。

2.本課要求會認的生字有5個,其中“喪”是平舌音,“坊”是後鼻音,不要讀錯。

要求會寫的生字有10個,教學時要抓住難點。可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認寫,然後有選擇地對一些字做重點指導。如,“村”與“材”在字形上的區別,“喪”字下面沒有一撇,“磨、坊”兩個字在本課都是多音字,讀“mò、fáng”。

3.在指導閱讀課文之前,可讓學生讀讀“資料袋”中的有關風箏的內容或交流自己蒐集到的有關風箏的資料,讓放過風箏的學生談談放風箏的經過和心情。這對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會有所幫助。在學生初讀課文,知道大意後,可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敘述層次:即整個事情是按照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寫的。文中有一個泡泡,“我查詞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提示了理解詞語意思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注意,除了查字典辭書外,還可以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如理解“依然”這個詞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從孩子們開始做風箏時心中是充滿憧憬和希望,雖然最後做出來的風箏什麼也不像,但是,他們還是很快樂,這樣就理解了“依然”的意思。有些詞語的意思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解釋如下,供參考。

憧憬:嚮往。如,我們心中充滿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凌空: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大驚失色:形容非常吃驚,臉色都變了。

倏地:極快地,迅速地。如,倏地閃過一個人影。

垂頭喪氣:形容情緒低落、失望懊喪的樣子。

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課文開門見山點明,做風箏和放風箏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風箏顯然給童年的“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樂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樂趣可以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通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如,做風箏時是“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風箏的時候,“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拚命地奔跑”;線斷以後,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找風箏時,我們都“哭”了,“垂頭喪氣”。教學時,可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語和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蘊含在其中的感情,感受童真童趣。放風箏是一種有益的遊戲,遊戲對孩子來說,就是快樂,就是幸福,就是美好憧憬。所以丟失了風箏,才使孩子們傷心地哭了。課文最後一句話意味深長,孩子們之所以這樣苦苦尋找丟失的風箏,是因為在風箏的身上,寄託著他們的快樂,寄託著他們的幸福,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要引導學生聯繫全文理解這句話。

4.課文雖然以記事為主,但感情色彩很濃。要把指導有感情的朗讀作為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可以用范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把文中小夥伴們的心情變化讀出來。讓學生在朗讀中再次走入那種情境中,感受童年的樂趣。

5.本課提供了多種拓展學習的可能。“選做題”要求學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描寫心情的詞語。可採用多種形式進行交流,使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有條件的班級,可以舉行一次放風箏比賽。文章結尾也可用來擴展語文訓練,比如,可以引導學生想像並說一下,“我們”向那房子跑去後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最後找到了“我們”的“幸福鳥”了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